一首《临江仙》体现出苏轼的感性之处,修心者必读之词

送别,往往是人生的一段插曲。春天的送别可以是白乐天写的场景:“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可以是王右丞写的真情:“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可以为弘一法师笔下如梦的依依分别之境:“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还可以是李太白豪迈又深情的凝目远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说起送别的豪迈情怀,是相对于缠绵悱恻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来说的。这一别,潇洒如“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惆怅如郑谷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北宋大文豪苏轼也有一首词写得别有一番滋味,这词也是写春日里同友人送别的,它就是《临江仙.送钱穆父》。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的好友钱穆父,名叫钱勰,祖上是钱塘名门大族的钱氏,他是吴越王钱倧的曾孙。钱穆父从小就聪颖异常,成年后托祖上福祉被朝廷任命为尉氏知县。他为官清正,精明慎细,从知县做起后被提拔为盐铁判官,中书舍人。

在朝中任职中书舍人时与当时为起居舍人的苏轼结下了深厚的情谊。钱穆父与苏轼都属于耿直敢言的铮臣,文思敏捷,都有治理一方的才能和抱负,因此二人惺惺相惜,在漫长的仕宦生涯生常常相濡以沫。

由于钱穆父依法令办事时的一丝不苟,不畏权贵,因此得罪了很多人。这些人对他十分怨恨,想方设法把他调出汴京,到吴越之地做了越州知州。当时正是宋哲宗元祐三年,苏轼在京都城门为钱穆父设帐饯行,并有赠诗相送:

《送钱穆父出守越州绝句二首》

其一

簿书常苦百忧集,杯酒今应一笑开。

京兆従教思广汉,会稽聊喜得方回。

其二

若耶溪水云门寺,贺监荷花空自开。

我恨今犹在泥滓,劝君莫棹酒船回。

当时钱穆父临行,苏轼觉得在京城犹如在泥污中一般,真不愿与朝中的一些人同流合污,他真希望钱穆父出京城后就别再回来了。等钱穆父走后,苏轼也申请外调,皇帝也批复了,让他去杭州任知州。

元佑六年春,钱穆父又从越州知州任上调往河北任瀛州知州。从越州到瀛州,两地有三千多里之遥,正如苏轼在上文《临江仙》词中所写的“天涯踏尽红尘”,词里所言一点不虚。当钱穆父途经杭州时,又与老友——杭州知州苏轼告别。苏轼便写下了这首《临江仙》以赠老铁。

首句“一别都门三改火”写的正是苏轼回忆三年前在汴梁城门外为钱穆父送别的情景。古代寒食节禁火三天后重新钻木取火,以引着做饭,如此三番改火则为三年。诗人用“三改火”来代指三年,这三字蕴含着他内心的沧桑感,对韶华易逝的失落感,对友人深深的难舍难分之情。

第二句“天涯踏破红尘”不仅是实写钱穆父将要面对的颠沛流离的前途,也是苏轼自己几年来反复在京城和杭州几地折腾为官的写照。这一句几乎可以说是对苏轼一生游宦的谶语。纵观苏轼一生,特别是后半生,真的如飘蓬一般走遍东西南北,担任过好多个地方的知州、判官等职位,官位时大时小。

宋神宗当政时苏轼陆续去过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宋哲宗主政时一度回到京城汴梁任职,后来又陆续去了杭州、颖州、扬州、定州。苏轼的人生低谷是在黄州度过,在当地任团练副使。到晚年时,由于新党执政,一度被贬到岭外的英州、惠州,甚至海南的儋州。天涯踏破红尘的他,最后一站在常州,并作了一首六言诗总结自己的一生: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

这首《临江仙》的第3句“依然一笑做春温”,是何等的洒脱。故友重逢,温语款款,浑然忘了所经历过的一切苦痛和艰劫难。同样是一笑,唐诗中有句“醉卧沙场君莫笑”,这一笑是超脱豪迈;明朝杨慎的《临江仙》里有“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这一笑是通透淡然;唐伯虎《桃花庵歌》里则写道:“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这一笑包含了讥讽。

苏轼写钱穆父的和他言谈时的一笑则如煦风拂面,倍感温馨。钱穆父将要去几千里之外的瀛州赴任,越州、杭州都已经是春暖花开,而北方的瀛州还是彻骨冰寒,况且那里属荒僻不毛的边远地带,旱涝无常,天灾连连,远不如东南的吴越之地繁华。但钱穆父并无惧意,与苏轼谈笑风生,倾诉阔别之情。由此令苏轼感叹这位老友内心的淡定和崇高的人格: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遭遇大事时的波澜不惊,面临艰辛时仍坚守着自己难能可贵的信仰和独立的人格,怎么不令苏轼为他点一个大大的“赞”字呢?其实苏轼在词中没有用“与君”、“与卿”之类的第二人称指明钱穆父,也是自勉,相当于用口语说“我们都一样”。

苏轼在上片词里通过回忆与钱穆父的神交的往事,烘托出钱穆父洒脱磊落、果敢坚毅的品格;在下片里则写送别,扣题《送钱穆父》: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

老友的船启程了!在淡淡微明的月色里,在纤云悠悠的夜空下,苏轼眼望着孤零零的那船渐渐消失在夜江里,愁寂不堪。孤帆,淡月,微云,让人一读就觉得送行的环境特别凄清。此一行天远水阔,难免令苏轼为钱穆父担忧、挂念。这是人之常情。

接下来诗人在写了心中的惆怅之后笔锋一转:尊前不用翠眉颦。 古代的女子通常把眉毛画成翠绿色并以之为美,在这里用翠眉来代指送行宴上的歌女。二人把酒,反觉得旁边歌女凝着眉头唱着骊歌的神态凄婉,感到大可不必如此。这一句反映出苏钱二人心胸的豁达之处,真可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词的最后两句对许多当下的朋友启迪很大: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天地之悠悠,过客之匆匆,你我虽碌碌,皆是性情人。从这两句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感性的一面,他对好友的遭遇能感同身受,并以自己也是同行者来慰藉好友。纵观天下的人们,谁不是人海中行色匆匆的过客呢?

尾二句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的感性。诗评家通常把“逆旅”二字解释为旅舍、旅馆,白马君觉得把它当作逆境、羁旅来讲更合适些。这二句劝慰话旨在让人不计较人生路上悲欢离合,艰难险阻,因为大家都各有所难,只须奋力向前,活着,痛着,并从中感受其中的快乐。#一千个细节还原宋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