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启/我的垃圾分类故事(散文)
2019年1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出台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横空出世,明确规定将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害垃圾、湿垃圾和干垃圾。政府相关部门将对生活垃圾投放做出严格的分类管理。该法规甫出,一石激起千层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在经历了最初的抱怨不适应过后,很快上海市民便适应了法规的要求,对生活垃圾的处理由随意被动走向自觉习惯。一直关注中国环境问题,喜欢简约生活的我为上海市政府的做法举双手赞成。
其实我对上海市的做法并不陌生,虽然我居住在距离上海很远的皖北小城。作为在农村生活过二十多年的70后,我经历过山清水秀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也经历过80年代中后期因工业发展和城市化开始日趋严重的污染,更欣喜迎来了十八大以后国家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全方位治理。为什么当时人口稠密的,同样产生很多生活垃圾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村污染很轻?我的亲身经历可以告诉大家:这个世界上很少绝对的生活垃圾,只要用对地方,善于利用生活垃圾,你眼中的垃圾也许就是宝物。
那时,整个塑料袋子还很少,农村里一般的生活垃圾总是离不开骨头菜叶等厨余,煤渣草木灰,破衣烂鞋,碎铜烂铁、牛粪狗屎……但这些在聪明节俭的村民眼中没有一样是废物,几乎都可以化废为宝。骨头、碎铜烂铁、旧塑料鞋和碎麻绳头牙膏皮都可以卖给收废品的或者换回针头线脑、孩子的零食;菜叶瓜皮等厨余是鸡猪的美味,实在不能穿的衣服可以拆开,做鞋底子,做婴儿的尿布;煤渣用来铺垫院子和村里小路的坑坑洼洼;草木灰和各种禽畜粪便是各家各户争抢之物,为什么?当时化肥奇缺,“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施用农家肥的庄稼无公害,长得旺盛!不说别的,仅仅一个用卖废品的零钱换来一些零食玩具和铅笔练习本小刀的过程就给童年的我们带来多少快乐啊!总而言之。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只有可以利用的废品,没有无用的垃圾。在某种意义上讲,我们那个时代比上海市的垃圾分类做得还要好。
1994年我师范学院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开始了教书育人的生涯,曾担任过二十三年班主任工作。班级卫生管理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职责,班级里几十位学生每天都要产生大量废品垃圾。根据我青少年时的成长经验,对学生采取引导和利用的方式对待生活垃圾,一方面给学生反复阐明用塑料袋的危害,让大家尽量少用不用塑料袋,另一方面在班级内放几个口袋大纸箱,让学生把喝过的饮料瓶、废纸和塑料笔壳分别放好,定期处理给废品收购站。所得钱款全部用于班级平时开销和学期结束购买奖品奖励学生,学生热情高涨,跟本不需收学生一分钱的班费。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这样做对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习惯,减少浪费和污染都有着积极意义。
后来我搬进城里居住,对待生活垃圾还是采取以上原则:尽量减少产生和充分利用生活垃圾。我外甥在2004年曾经到澳大利亚研学一个月,回来后向我讲述过澳大利亚人的环保观念,并送我一个人们日常可反复使用的购物布袋。当时的中国还没有实施禁用塑料袋的法令,我感觉外国人的做法可取。于是我和妻子上超市时尽可能用环保袋不用塑料袋,就是必须用的也尽可能多次利用,可以用做垃圾袋。对于厨余垃圾,我已经没有土地可以利用,但妻子养了大小二十多盆花。我和妻子把鸡蛋壳踩碎和一些菜叶及残羹冷炙掺土搅匀做成有机肥给花草施上。还别说,这些花啊草啊一个个青枝绿叶,郁郁葱葱,长势旺盛喜人。我还在家中阳台上放上编织袋和纸箱子,让家人把生活中产生的饮料瓶、油桶、废纸等等全都分开安置,只要废品收购人员上门便处理掉,我从来不和他们讲价,只要能有效利用这些废物就好。而对一些旧衣物只要还能穿用,我和妻子便把它们整理干净放进社区的旧衣物回收箱,有专门的人员来回收利用它们。洗衣服的最后一遍水,妻子用来浇花、拖地涮拖把,可以节约水资源。只有实在无法再利用的垃圾我会用塑料袋分别包好投入到小区里相应的垃圾箱。做了这些我才心安理得,觉得自己为保护环境尽了力。
近年来,我们淮北市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处理意识,市民的环保意识也明显增强,但仍有不少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不过我始终认为,我们每一位公民都应该重视环境保护,合理利用废品,尽量减少制造垃圾,为他人,更为了我们自己能生活在美好的环境中。只要国家和个人一起为之努力,蓝天白云,山清水秀,鲜花绽放,绿草成茵的景象便会常伴我们。
作者简介:
朱良启,毕业于安师大中文本科,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现任教于烈山区淮北七中。安徽省散文随笔学会会员,淮北市作协会员,烈山区作协常务理事。2014年开始散文随笔写作。先后有三十多篇作品在省市区获奖。在省市报刊、网络媒体发表文章300余篇,90余万字。
【别忘了点“在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