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梨园世家,一世梅兰芳华 | 参观梅兰芳纪念馆
今日签到:序号158
2020年12月20日,星期日,北京
雾霾指数:76,黄色
【心尧爱北京】x【心尧爱拍照】
📸️
兴起要去梅兰芳纪念馆看看的念头,也是因为这些年开始喜欢了京剧的原因。以往,哪怕我离护国寺街再近、从门前再三路过,也从没动了要进去一探究竟的心思。
说不清从什么时候、为什么就开始了对京剧的喜爱。大概还是深埋在心底的那颗小小的种子,寻了适时的条件,自己开始一点点萌发了。
记忆中的童年,家里有台很小很老的黑白电视,爷爷奶奶每天都只看两个节目:新闻,以及京剧。每次换台,黑色的旋钮被拧的咔咔响。而我,只对那个旋钮感兴趣,踮着脚尖也够不到。
京剧对于儿时的我来说,特别的枯燥无味。我听不懂唱词、认不清扮相、不了解历史典故、繁体字的字幕更是如天书般难懂。原本应该被漂亮戏服吸引的小孩儿,赶上黑白电视,再怎么华丽也是索然无味。
▲梅兰芳先生穿过的戏服
陈列于梅兰芳纪念馆
▼ 戏服的部分细节,绣工精美细致
现在想来,应该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埋下了京剧的种子。皮黄二腔、京韵二白、文武二场……这些唱腔与旋律早就蕴藏在这颗种子中,静待时光促其生长。
几年前,偶得一本京剧入门的书,读书学习的同时开始去梅兰芳大剧院现场听京剧。周遭坐满爷爷奶奶级别的老戏迷,我诚惶诚恐地不敢乱叫好儿。
梅兰芳先生是家喻户晓的京剧大师,他所开创的梅派唱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梅先生的故居离大剧院并不算太远,在护国寺街9号。
在这间四合院里,梅先生度过了他人生的最后十年,安适且幽静。
我们去的时候,正在举办《东瀛品梅——纪念梅兰芳首次访日100周年·日本美术巡展回顾展》。
梅先生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推动了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也促进了与外国戏种的交流。
通过这个展览,可以看到梅先生在艺术方面的深厚造诣。不仅是京剧艺术,梅先生的研习还涉及到书画艺术。
▲梅兰芳先生的画作
纪念馆中有珍贵藏品三万多件,大多为梅家亲人所捐赠。现在除了不开放的正房展厅之外,其余展厅都陈列有各种实物真品、详实图文展板、珍贵影音资料等。
实物展品的类型主要以剧本、图书、照片、剧单、字画、信件为主。
▲梅兰芳《彩楼配》戏单,1910年
▲梅兰芳演头、二本《一缕麻》戏单,1916年
▲梅兰芳第一次演大轴戏《穆柯寨》戏单,1913年
▲梅兰芳《樊江关》戏单,1914年
▲美国波摩那学院授予梅兰芳荣誉文学博士证书,1930年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学院授予梅兰芳荣誉文学博士证书,1930年
▲梅兰芳第一次赴上海演出时与戏院签订的合同,1913年
▲《梅兰芳歌曲谱》,作者刘天华,
1930年
▲梅兰芳在苏联演出的俄文戏单,
1935年
▲苏联报纸刊登的梅兰芳演出消息,
1935年
第一展室介绍了梅兰芳先生的生平,以时间为脉络回顾了梅先生从小被贴上 “没有天赋” 的标签, 到后来成长为一代京剧大师的历程。
展室并不大,但是这些实物资料弥足珍贵,被小心地陈列在靠窗的一组玻璃展柜中,保存得相当完好。
▲梅兰芳纪念馆第一展室
参观完外院的第一展室,穿过一道小门便进入正院。正院里布置有第二至第六展室,只可惜三、四、五展室均未开放,不知道是否为疫情原因?
在进入接下来的展室之前,我在这间小院子里徘徊了许久。只因为阳光特别迷人,院子又格外清静。两棵高大的柿子树正生机盎然地挺立在蓝天下,枝头结满橙黄色的大柿子,摇摇欲坠。
北方的冬季多见柿树,自身所带有的 “柿柿如意” 之含义令人们对它青睐有加。哪怕累累硕果都被小鸟啄食殆尽,也满心欢喜。在北京的胡同儿里更是能经常见到,尤其是赶上天气好的时候,寒冬冷艳的蓝天下忽然出现一片夺目的橙黄,顿觉温暖。
小院子里还种着两株很大的海棠树,零星挂了几颗海棠果。待冬去春来,一树花开,你我犹在。
小院子的西侧为第二展室(西厢房三间),这里原是梅先生的长子梅葆玖一家居住的地方。现在开辟为专题展览,据说定期会更换内容。
一进门还没来得及看展,我却被地面所铺花砖吸引。喜欢这种带着浓浓年代感的美丽物件儿,谁说岁月无痕?这不就是时光的模样。
▲梅兰芳纪念馆第二展室的地砖
梅兰芳先生雅好丹青,他的技法臻熟,风格清雅。梅先生第一次访日的成功,引发了日本画坛的创作热潮。于是在戏曲舞台表演之外,梅先生还与日本绘画界长期保持友好往来。
▲《歌舞伎人物》,作者鸟居清言,
1956年
▲《妖怪小坂部姬》,作者福地信世,1925年
▲梅兰芳纪念馆第二展室
咱们先跳过第三四五展室,直接看看第六展室吧,就是小院子的东侧(东厢房三间)。这里原为梅兰芳先生之女梅葆玥的居所以及家庭餐厅。现在也开辟为专题展室了。
这间展室主要陈列了关于梅兰芳先生1919年第一次受邀访问日本时的一些珍贵资料。(应日本大仓财团创始人大仓喜八郎男爵之邀)
▲《梅兰芳上演曲本梗概》,1919年
▲《春柳》第六期,1919年
▲日本《时事新报》社赠送梅兰芳的名誉赏牌,1924年
1924年10月,梅兰芳再次访问日本,为日本关东大地震灾后重建募捐义演,以及祝贺大仓喜八郎88岁寿辰。
梅兰芳以其精妙完美的表演艺术,为当时正处于全盘西化进程中的日本民众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福地信世致梅兰芳的信
▲《朝日画报》,1924年11月12日
1956年5月,梅兰芳率领中国京剧团第三次访问日本。在东京、京都、大阪、福冈、八幡、名古屋等地公演23场。
▲日本各报登载关于中国京剧代表团的文章译件,1956年
▲中村雀右卫门夫人赠梅兰芳的《本朝二十四孝》戏装造像
(中村雀右卫门饰八重垣姬),1956年
▲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演出节目册,
1956年
▲中国访日京剧代表团纪念章,1956年
▲吴清源赠梅兰芳的《吴清源围棋全集》,1956年
▲梅兰芳纪念馆第六展室
从第六展室出来,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三四五展室。这里是梅兰芳的会客厅、书房、卧室及起居室。各项陈设均按梅先生生前生活起居原状陈列。
由于展室并未开放,只能隔着玻璃稍微拍几张。正午的阳光太好,反光强烈,换了各种姿势来尽量避免……
▲以上为梅兰芳纪念馆第三、四、五展室
纪念馆中的其他景致:
京剧是我们的国粹。其实不只京剧,经过这几十年还能流传下来的地方剧种,也都是传统文化中不可磨灭的符号。
京剧有着二百多年的历史,出现过无数名家名角,各有千秋。也留下了很多经典剧目,回味无穷。百花繁盛后,艺术家多了,大师少了。
我猜想,在每个人的心中其实都埋藏了一颗种子。在不同的人生际遇下,生长成不同的嫩芽。有时候不是我们刻意为之,在自己都忽略了的经年累月里,小种子慢慢成为参天大树。
借用曾经看到过的一段话作结尾吧:
“ ……其实,
‘永远’二字乃是一种虚幻罢了,
世间‘永远’的事情并不多。
昔日的飞红流翠、丝裘革羽都已远逝。
而真正的歌唱,
在板尽处依然缭绕。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另:对京剧感兴趣的朋友推荐看看这本书,非常不错的入门读物。
- F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