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爱出手汗怎么办?——浅议手汗辨证论治(附治疗手汗特效小方药)
弘扬国学,传承命脉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浅议手汗辨证论治
作者 / 洪睦铿 赖瑜琪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编辑 / 段瑞 ⊙ 校对 / 赵馨
手汗是指手部自主性出汗增多,多伴有头面部、腋窝和足底部的多汗,夏季症状较重,冬季相对较轻。手汗的发病病因未完全明确,多认为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导致。在治疗上,多采用直流电及电离子透入疗法、局部外用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肉毒素注射、CT引导下经皮穿刺胸交感链阻滞、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钛夹钳夹术及胸腔镜下行交感神经切断术等。(本文由国学髓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其中内科治疗效果易反复,而外科治疗容易出现躯体其他部位代偿性排汗增加。虽然中医对于手汗没有单独以其命名的病种,但对于手汗的观察与记录由来已久,在《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就已经提到“手足濈然汗出”。通过结合临床与查阅相关古籍经典,笔者将临床上常见的手汗症主要从脾胃、心等脏腑以及湿邪等来辨证论治。
1 手汗与脾胃关系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中列有两条条文,“阳明病,若中寒者……手足濈然汗出……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阳明病,脉迟……手足濈然汗出,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此两条条文揭示手汗与中焦脾胃关系密切,胃中实热、燥屎內结或脾胃虚寒都可出现手汗症状。故此处笔者从脾胃之虚实论治手汗。
1.1 阳明热盛:从经络而言,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足阳明胃经火盛可迫汗外出。从脾胃的生理角度而言,《素问·太阴阳明别论》云“四肢皆禀气于胃”,四肢禀受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所以肌肉实、筋骨强、脉道滑,四肢与脾胃息息相关。故胃火炽盛,热淫于内,热迫腠理开泄,迫津液外泄而为汗,又四肢禀气于胃,火热灼迫,手之津液外泄,故可为手汗。(本文由国学髓公众号整理校对编发)此类手汗多可运用伤寒六经辨证的阳明病的相关理论来辨证施治。患者在手足汗濈然汗出同时,可伴有口干烦热、身体疼重、肌肤灼热、舌苔黄燥、脉实等症状,应清泻里热,可用白虎汤加减治疗。若有热盛而气阴两伤,可用白虎加人参汤;若内有燥屎內结为阳明腑实证,可用承气汤类攻下热结。
2 手汗与心的关系
3 手汗与湿热关系
4 小结
手汗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释清楚,西医的治疗无论是内科或者外科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内经》《伤寒杂病论》为代表的中医经典对于手汗有着丰富的记载与较为全面的认识,其中以脾胃与心为代表的脏腑辨证与以湿为代表的六淫邪气辨证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四肢皆禀气于胃”,阳明热盛迫津外出为手汗,脾胃虚寒、水湿内生、外溢四肢而为手汗,饮食积滞而致脾胃谷气壅实或郁而化火为手汗,此当调治脾胃,或清泄里热,或温中散寒,或消积化滞。“汗为心液”,心阴不足、心神失养、营卫失调,则心液外泄而为手汗,治当养心安神、调和营卫。湿邪困阻肌表或湿热内津、傍达四肢,手足多汗,当治以芳香化湿或清热利湿之法。灵活地运用中医经典的理论知识可以有效地治疗手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弘扬祖国医学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