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后余波

我想以是枝裕和的话作为开篇:人往生之后,会存在于万物。

这确实是直达人心的话语。应景这句话,恰巧一位主持人离世了。不是第一次,一位曾经的公众人物离世,朋友圈一片哀号,微信群里各色人等,尽力演出。有的试图写出流传千古的悼词;有的学史家朱笔盖棺定论;有的进行健康教育。

虚拟世界的悼念转变成为一种程序。连续两天,我实在不愿意打开朋友圈,打开所有的自媒体,送花,祈祷,转发,祝福。有些人,有些观点我能接受,有些,我只能说文明如今,奇葩太多。

央视主持人李先生,曾经是最有品牌价值主持人,曾经创造了5个品牌栏目,那9大头皮鞋,那飞牌的姿势,这些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像我一样的陌生人,知道这些就足够了。

如果不是他妻子的支言片语,打破了这早秋的宁静,我们早已忘记这位创造收视率传奇的主持人。当他不存在这个世界的时候,以一种简单的方式回到世间的舆论中心。是的,他早已悄悄地远离我们的视线。

网上评论他移居国外,他没有回应;指指点点他的人生,也没见他说过什么。明天以后,他的前世今生会填满资讯空间,只要有些许营销价值,都会得到恰当利用。

我知道,这个世界可以提供给我们所需要的好的生活和名声,但是,这也不是让人们都满意的,即使是坚硬的山石上镌刻的文字也会消磨。我们奋力前行,积累起一点财富或是虚名,又怎么能要求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的人们同一个声音,表达认可或是憎恶。

山石上镌刻的文字都能消磨,何况芸芸众生中一凡人。又怎么能奢求大千世界的人们中肯的评价一位死去的人。

他的妻子想以这种方式与关注他的人告别,让他感受最后的人间烟火,从而与这个喧嚣的世界告别。很简单,这也是他在离开的时候,该和过往岁月该打的招呼。

这样的简单的告别,当然最好。每一陌生人,没有必要全面的挖掘人家的一生?在这样的时间点,是不是要考虑人家妻子的感受?试问一句,那些从来就没有认识过,或只在屏幕上认识他的人,有什么资格去评论别人的家事?

那些奇葩的批评人家女儿晒朋友圈的,估计是到美国医院亲自服侍过她父亲几个日夜的。没有为她父亲最后的尊严体面生活贡献过点滴,何来如此义正言辞质问人家是否孝顺?

回到开头,是枝裕和的话,这是善意的表达,是宽怀之心。其实,我相信人始于泥土,终归泥土,成为尘埃。

雨打在水面,总会激起涟漪,没有什么东西是长久的,余波终会平静。


清扬看图史 【微信号】clearstudy

一个人物,一个事件,一个时间,

都是我的神经。

菩提树下:

你之所以来,完全是个误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