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机遇到挑战,“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汽车该如何走 | WNEVC 2021②

政企共话碳中和愿景下的产业目标、政策、科技及市场
整理 | 甄 瑶
编辑 | Jane
出品 | 帮宁工作室(gbngzs)
编者按
如何在碳中和愿景下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碳排放碳管理机制如何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规划?汽车企业如何制定新能源汽车市场化战略、目标及路径?
2021年9月16日上午,第三届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WNEVC 2021)举办“碳中和愿景下的新能源汽车全面市场化战略”主题论坛,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万钢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
他表示,一直到2014年,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地位,当年视察上汽集团,提出一个著名论断——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产业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增加了企业发展新能源汽车、标志着走向必由之路的决心。2015年,新能源汽车占有率超过1%,标志新能源产品基本成熟。

▲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主席 万钢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再创新高,已经接近245万辆,同比增长168%。其中,欧洲市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其销量已达到102.9万辆,同比增长157%,市场渗透率达到15.8%。
中国市场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产销量同比增长两倍,销量达120.6万辆,与2019年全年持平,与2020年上半年相比增长200%。到今年6月底,新能源汽车市场销售率达9.36%,7-8月超过10%。
“如今,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走向一个双轮驱动、更多依靠市场驱动的阶段。”万钢认为,当以用户为主体时,新能源汽车将进入市场渗透率持续提升阶段。
万钢表示,在2016年北京清洁能源部长会议上,启动了2030年新能源汽车销售达到30%的计划,从今天发展趋势看,完全有可能达到这个目标。对此,他提出以下四个建议。
其一,加强新能源汽车产品、能源供给、材料供应、生产制造、交通出行等领域碳中和技术联合研究与学术交流。
其二,加强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关联材料回收利用,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完善与发展。
其三,探索整车重点零部件低碳认证国际标准互认,推动汽车产业碳排放信息互联互通。
其四,建立全球汽车产业链在低碳管理政策等领域合作对话机制,形成以公平为原则,协同为核心的国际汽车贸易低碳管理体制。
科技部副部长相里斌、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辛保安、长安汽车总裁王俊、上汽集团总裁王晓秋等在本次论坛进行现场发言。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赫伯特·迪斯,宝马集团董事、研发负责人韦博凡等则通过视频,就上述话题进行探讨。
帮宁工作室对以上发言进行了编辑整理,摘要如下。
工信部
3个挑战和4个建议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 辛国斌
在国家政策支持引导下,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今年以来呈现出市场规模和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势头,在产销规模、中国品牌、技术创新、国际化发展方面都取得不俗成绩。
放眼全球,汽车电动化转型速度正在提升。美国计划2030年新销乘用车和卡车中电动车达到50%。欧盟要求到2025年和2030年,乘用车碳排放比2021年分别减少15%和37.5%。不少国家地区发布禁售传统燃油车时间表。
站在新起点,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不少新问题和新挑战。
一是,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对产业发展提出新要求,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统筹推进低碳工业、低碳产品、低碳交通、低碳能源协同发展。
二是,疫情冲击对保障产业链安全提出新挑战,如何兼顾安全和效率,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成为全行业必须回答的课题。
三是,产业自身还存在短板。新能源汽车整车成本依然偏高,安全可靠性、低温适应性、使用便利性仍然有待提升。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渠道不够畅通,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便利性较弱,以及面临锂等矿石资源保障和价格上涨的压力。
在加快统筹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方面,工信部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加强工作统筹协同;二是创新支持方式;三是强化融合创新,构建新型产业形态;四是防范安全风险,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科技部
从四方面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
▲科学技术部副部长 相里斌
中国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先行者和推动者,科技和产业发展势头喜人,三电核心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链更加完善。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9.36%,保有量超过600万辆,加速由政策驱动向政策+市场双驱动转型。此背景下,进一步厘清碳中和愿景下新能源汽车技术及产业发展思路,深化新能源汽车领域国际交流与合作,可谓恰逢其时。
科技部通过以下四方面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第一,思维协同,推动汽车产业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节能减排。通过国家科技计划,针对智能制造、可再生能源、先进储能,与智能电网、第三代半导体、智能交通等领域零碳负碳排放技术进行系统部署。
第二,大力发展动力电池技术,实现车能协同。科技部历来高度重视动力电池技术研发,在有关科技计划支持下,动力电池从2010年每千克100瓦时,提升到现在每千克300瓦时,突破车装云协同感知。
第三,发展燃料电池汽车,带动绿色氢能应用和能源变革。科技部针对行业痛点,布局新结构、新体系燃料电池电堆等关键技术研发,突破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化面临的电堆功率密度、寿命、成本、可靠性等难题。
第四,坚持智能化发展方向不动摇。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蓬勃发展,智能化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汽车智能化以及与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深度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国家电网公司
服务电动汽车发展的三个倡议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 辛保安
数据显示,交通领域能源消费量占终端能源消费总量接近30%。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电动汽车,不仅有利于促进汽车产业升级,而且对促进能源转型,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一,有利于减少碳排放。
中国交通领域二氧化碳排放占全国总碳排放量10%左右,电动汽车替代燃油汽车是减少碳排放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截止到今年8月底,中国纯电动汽车达到500万辆,按照每公里碳排放量减少70克计算,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10万吨。
其二,有利于促进能源安全。
目前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交通领域石油消费量占总消费量70%以上。如果2030年中国纯电动汽车达到1亿辆,每年减少原油消耗1.4亿吨,交通领域减少对石油的依赖,促进国家能源安全。
其三,有利于提升电力调节能力。
从电网角度看,电动汽车就像一个巨大的电力海绵。一方面,电动车充电有弹性,行为可引导,规律可预测,具有很强复合调节的优势。另一方面,从V2G技术广泛应用,电动汽车还可以向电网反向送电,具有巨大的可调度储能潜力。
国家电网公司在国内率先发布公司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行动方案,把服务电动汽车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举措。
主要开展了四方面工作:一是,突出保障支撑,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突出共享共赢,搭建智慧车联网平台。三是,突出融合发展,提升车桩网互动水平。四是,携手推动电动汽车与新型电力系统协同共赢发展。
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三个倡议:进一步强化融合创新、进一步完善标准体系、进一步健全配套政策。
长安汽车
突破供需矛盾、安全、效率和可持续问题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王俊
长安汽车以十四五规划为蓝本,全面加快向智能低碳出行科技公司转型。近期,长安汽车发布了新汽车新生态战略构想,对如何在双碳愿景下发展有了新思考和实践。
坚定不移地走自主研发之路。近5年,长安汽车已累计投入100亿元,掌握500余项智能低碳技术,完全掌握新能源整车开发关键技术、三电控制技术和集成技术,并在新能源及自动化领域首发48项核心技术。
未来,每年以不低于总收入5%投入到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打造全新“6337”技术能力——全新汽车6层机构,智能制造、智能管理、智能产品三大运营体系,云、网、平台三大数字经营底座,新、汽、土、合、云、网、天七大核心专项技术。
坚定不移打造新平台、新产品。长安汽车已经完成EPA0、EPA1、EPA2三大电动车平台,推动智能平台MPA方舟架构,全力打造面向用户圈场景服务的智能汽车超级数字化平台SDA架构。
5年内将推出20余款全新智能电动车,满足新人群全场景需求。预计到2025年,长安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100万辆。
坚定不移携手共建全新商业生态架构。与多家行业巨头、互联网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展开战略合作,实施低碳化、数字化转型升级,构建天上一朵云、空中一张网、中间一平台、地上全场景全新商业架构,实现线上数字化、线下场景化和服务体验化的未来出行新生态。
长安汽车将主动发挥OEM厂商作用,和合作伙伴一起在四个方面进行问题解决和突破。
其一,解决市场供需矛盾的问题。
市场结构方面,长安汽车将继续深入研究市场细分。针对当前新能源汽车私人市场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将陆续推出C350、C673等主流产品。
其二,解决安全问题。
长安汽车将通过成熟领先的电池管理和控制技术,为用户提供电池全生命周期一站式管家服务,解决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问题。同时,还将制定覆盖云、管、端车外系统防护,车外通信防护,车端防护安全方案,解决随着汽车智能化、数字化发展,而带来的数据安全风险和网络安全风险。
其三,解决效率问题。
从产业效率看,打造新一代超级电驱,需要一款电芯即可实现240~800伏超宽电压范围覆盖,满足400~1000公里超宽里程需求,大大提高产业效率。从产品效率看,超级电驱工况平均效率超过90%,相对平均85%的水平,单车十年30万公里碳排放可以再降低约两吨。
其四,解决产业生态和产业链可持续问题。
长安汽车将联合产业链合作伙伴,加速构建科技、数字、用户、绿色四大立体生态,促进汽车产业正循环。针对企业产业链安全自主可控问题,长安汽车将聚焦三电、芯片、操作系统、核心算法等关键核心零部件技术,协同产业链伙伴,全力打造可持续产业链。
大众汽车集团
2030年前,在中国100%采用可再生能源
▲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主席 赫伯特·迪斯
大众汽车集团致力于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到2030年,大众品牌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总排放量(较2018年)将减少30%。大众汽车集团位于安亭和佛山的MEB工厂已经开始生产纯电动汽车。大众品牌ID.6、ID.4、ID.3和奥迪品牌e-tron,正加速推进在中国这一核心市场的电动化进程。
大众汽车(安徽)是大众汽车集团旗下非常关键的纯电动汽车合资企业,首款车型将于2023年在新工厂投产。十年内,大众汽车(安徽)将成为全新一代机电一体化平台架构(SSP可扩展系统平台)的本土生产基地。作为100%纯电动平台,SSP可扩展系统平台能支持L4级别自动驾驶技术。此外,全新研发中心也在加速建设。
大众汽车集团正在逐步完善纯电动车型和广泛布局的充电基础设施。在华合资企业——开迈斯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推进相关业务。截至今年年底,将安装超过6000个充电终端,满足中国主要城市80%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到2025年,计划安装17000个充电终端。
随着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发展,未来移动出行将变得更加可持续、更舒适、更安全。目前,大众佛山、安亭工厂已实现100%采用可再生能源。大众安徽MEB工厂未来生产也将采用可再生能源。大众汽车集团携手中国合作伙伴和供应商,正在制定2030年前实现100%采用可再生能源发展路线。
上汽集团
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超过270万辆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王晓秋
上汽集团把“引领绿色科技,逐梦精彩出行”作为新的愿景使命。
第一,双碳目标推动行业变革,带来两大机遇和三大挑战。
两大机遇分别是:其一,在双碳目标落地推进过程中,国家一系列碳减排政策颁布实施,加速推动低碳材料和技术应用,促进新能源产品渗透率提升,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规模继续全球领先提供政策支持。
其二,在欧美国家征收碳关税背景下,我国以国家战略方式推动各行各业减少碳排放,全面提升低碳竞争力,为我国汽车企业突破海外竞争壁垒,实现更高水平国际化发展提供重要体系保障。
三大挑战分别是:其一,数据统计基础薄弱。双积分政策并轨,为企业科学制定减碳规划提供有效数据统计基础。
其二,碳足迹管理跨度大。降碳是全面系统工程,随着智能电动车时代到来,汽车在变,产业也在变,汽车产业链处于重构过程中,新的产业边界尚未确立,实现碳足迹管理和碳排放监控难度增加。
其三,成本向价值转化。减碳新技术和新材料应用在一定程度或者一定时期带来成本上升,不仅企业需要面临更大成本压力,而且用户也会面临新增成本。虽然政策是起步阶段的重要推动力,但市场和用户选择才是实现碳中和愿景的长期决定力量。
第二,上汽集团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发展。
在产品段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基础上,纯电动和插混车型、同类型燃油车相比,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分别减少30%和15%。
十三五期间,上汽新能源汽车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90%。今年上半年,上汽集团销售新能源汽车超过28万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占上汽集团自主品牌销量比重达24%,并在欧洲市场持续突破,上半年在欧洲销售新能源汽车1.3万辆。
上汽集团在重卡领域加快推进燃料电池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发展。通过燃料电池重卡应用替换,每年可减少近5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助力鄂尔多斯打造北疆绿氢城。
今年上半年,上汽重点用能企业推广70余项节能项目,预计年节能2.4万吨标准煤,预测可年减少1%碳排放总量。
第三,双碳目标下,上汽集团计划2025年新能源车销量超过270万辆,占比超过32%;自主品牌销量超过480万辆,其中新能源车占比超过38%。
宝马集团
碳中和路径聚焦汽车全生命周期
▲宝马集团董事、研发负责人 韦博凡
宝马集团可持续发展和财务数据指标同等权重。碳中和路径聚焦于车辆全生命周期,2030年单车碳排放较2019年至少降低40%,其中,使用、供应链和生产层面分别降低50%、20%和80%。
将为中国市场提供更多纯电动车。2023年,宝马集团将推出12款纯电动车,将与国网电动和特来电新能源一起扩充公共充电基础设施。
宝马汽车可持续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池,在电池“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减排。
一是,推动尽可能多的旧材料重新循环再生。二是,采购来自认证矿区的钴与锂,有效利用二次原料。三是,在全球回收所有使用过的高压电池,并在电池储存场再次利用。四是,用100%可再生能源进行生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