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这新剧,可以爽爆
今天是西方的鬼节,万圣节。正好有部应景的新剧,今天就来聊聊。
在今年9月,AMC电视台的新剧《鬼作秀》开播了。
也许在国内,“鬼作秀”的名号并不响亮。其实,《鬼作秀》并不是初荫草木,而是早在1982年的一部恐怖电影。
这部电影,由堪称“丧尸片鼻祖”、“恐怖片教父”的乔治·A·罗梅罗导演,由金牌作家斯蒂芬·金编剧(后来他也在这部电影中饰演了一个角色)。并分别在1987年、2006年推出了第二部和第三部。
《鬼作秀》是一部很另类的恐怖片。
为何说它另类?因为这部电影并不旨在制作精良,而是独辟蹊径地将视角从一时盛行的恐怖电影界拉回到了美国六七十年代地摊上的廉价恐怖漫画中。
可想而知,在热天的午后,美国的小朋友们都纷纷出门,只为抢购新出版的恐怖漫画。抢到了之后,就心惊胆战地与朋友们一同分享里面那些如今略显粗制滥造的短篇故事。
由于当时的恐怖漫画册并不会连载长篇故事,每一本都是短篇集,所以罗梅罗也就选择了将电影用短篇的形式来组合。这在恐怖电影史上可谓是始作俑者。
看看这些趣味无穷的短篇故事吧:一个农夫触碰了落在自己农场中的外星陨石后浑身长满了绿草、富翁残忍杀害了自己老婆与奸夫后惨遭由二人所变的水鬼的复仇、大学老师利用了自己在旧箱子里发现的怪物杀死了讨厌的妻子、不可一世又洁癖甚重的大老板的公寓被铺天盖地的蟑螂吞噬……
这些故事,并不旨在成为世界名著,只在博得观众一笑,单纯又脚踏实地。
(上图演员为斯蒂芬·金)
更绝的是,罗梅罗的分篇与昆汀不同,他不仅要讲述故事,还要将“漫画”的特征表现出来。这在于一些资质平庸的导演而言是束手无策的。
罗梅罗在故事的中间穿插着大量漫画的画面来进行过渡,并且色调大胆,表演夸张,巧妙绝伦、且有模有样地地还原了漫画的特征。
甚至,在一些故事的间隔,他还故意穿插了漫画杂志上经常出现的“小广告”,当然这些广告都是他自主设计创造出来的,但足够以假乱真,看起来妙趣横生。
由于恐怖片的预算一般较小,而《鬼作秀》又时常有一些例如巨型植物吃人等当时技术无法表现的情节,所以罗梅罗又于其中加入了动画部分,弥补了真人摄影的局限性与不足。
所以,《鬼作秀》从一定意义上来讲并不是纯粹的恐怖片。它在其中加入了许多喜剧的元素,甚至是一些无厘头的搞笑。将这两个看似矛盾的特征糅合碰撞,塑造出一种奇特的基调与氛围。
那么,罗梅罗想要表达什么?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对美国流行恐怖文化的致敬。
《鬼作秀》将美国的观众们带回了那个妙趣横生的黄金时代,那时二战结束,美国的经济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衍生出了大量的流行文化。
文化的多元与局势的稳定,造就了美国人民物质层面的富足。因此,恐怖漫画这种供孩子们消遣的玩物,也成为了一代人不灭的回忆。
孩子的世界都是丰富多彩的,纯粹的恐怖并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鬼作秀》正是带着这种不卑不亢的心态,将一个个如今已长大成人的观众带回那些热天的午后,与璀璨的童年。
37年后的今天,万没想到这部经典之作竟会被重启,并以电视剧的形式播出。
《鬼作秀》的电视剧共12集,每一集分为两个短篇。这部剧完美继承了1982年电影的特征:漫画式分镜与转场、定格画面与动画和真人表演结合、坚持多用道具少用电脑特效。
1982年的《鬼作秀》,是对流行恐怖文化的致敬,而这部2019年新剧,想说的无疑更多。
时过境迁,那些当初作为致敬的作品也变成了被今人致敬的对象。
好莱坞的B级片,历经数十年的风雨飘摇,已经逐渐衰落下去。现在美国电影的票房完全被大制作的工业级巨制抢尽风头。随着光盘的淘汰与网络的发展,B级片的生存空间正逐渐被挤压。
《鬼作秀》的电视剧,在不脱离漫画形式的同时,也在为那些古早年间的B级恐怖片唱响一曲悠扬的挽歌,例如第二集中的第一个故事里出现了三个狼人的形象,其造型分别来自3部经典狼人电影,《Wolfman》(1979)、《美国狼人在伦敦》(1981)、《破胆三次》(1981)。
不得不说,这部剧的质量还是有一定保证的。其编剧也融汇了史蒂芬·金与众多著名剧作家。
每一集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一般重在表现怪兽与紧张刺激的场面,第二个故事格局较小,重在情节与构思。无论如何,相信这部剧里总有一个故事会满足你的口味。
《鬼作秀》证明了美国黄金时代的的流行恐怖文化并没有随着地摊上的漫画和数字多功能光盘而老去,反而在这个新时代焕发出独特的光辉。
----
原创:丧钟本钟(感谢)
编辑校正:慢慢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