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有四度”评课方法
高效课堂评价一节课,一般关注四个“度”,即自主的程度、合作的效度、探究的深度、生成的高度。除了这四个度,还可以看看学生有没有五个“一”,即一次精彩的展示、一次巧妙的生成、一次得意的发现、一次真实的感动、一次会心的微笑。五个“一”和四个“度”可以简称“五四”,历史上的五四运动,其影响是划时代的,但愿“五有四度”的提法能成为高效课堂的评价标杆。
自主的程度。学到终极看自主,自主学习可谓学习的最高境界。马斯洛理论告诉我们,人的最高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越是在自主状态下,独立地发挥出潜能,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越有成就感,越能成为自由、健康、无畏的人。自我实现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教育的真正意义就在于帮助人满足这种追求,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体验最大的快乐。
合作的效度。新课程学习方式的特征就是“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合作学习既是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合作学习有利于改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能真正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有效促进学生心理机能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合作学习要求学习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依靠。然而,过于追求合作的形式而轻视学习的效果,分组随意没有团队氛围,评价失衡不能促进竞争等现象,影响着合作的效度。合作效度是合作学习的生命。不是什么内容、什么时候都可以开展合作学习的。精心选择内容、准确把握时机是合作学习有效的前提保证。
探究的深度。探究是学生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的重要途径,探究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享受到求知的愉悦。探究,亦称“发现学习”,“发现”的多少与难易,取决于“问题的探究价值”与“探究的条件、方式和流程”。提出一个能激起学生好奇心的问题是探究学习的关键,给学生创造必要的条件是探究学习的前提,教师的启发引导是探究学习的辅助,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再按照一定的流程与同学合作则是探究学习的法宝。探究式学习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其特点是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而探究的深度则可看成衡量探究效果的一个重要标尺。
生成的高度。在精彩的课堂教学中,预设和生成是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教师必要处理好精心预设与有效生成的关系。要关注课堂生成,针对鲜活的学情施教,通过显性化的差异统计数据进行反馈调控,捕捉课堂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因学制宜,达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让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在教学中,事先考虑到学生思维习惯的差异,根据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预设”,再在课堂上机动灵活地引导“生成”,学生才容易进入积极、能动的学习状态。过分地确定预设和封闭,缺乏必要的生成和开放,课堂教学则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挥。
一次精彩的展示。“展”指发展、伸展、展开,“示”指呈现、表达、交流。参与展示的学生,或个人,或小组,各自发挥特长或融合集体智慧,通过讲解、相声、小品、演唱、绘画、情景剧、采访、播报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阐明自己的观点和结论。他们在展示准备和实际展示过程中得以学习、锻炼和成长。观展的同学则在评价、欣赏、反思过程中吸收和借鉴。展示在于激发学生的“表现欲”,点燃学生的“交流情”,增强学生的“驱动力”,让孩子在展示自我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所以,一节好课,离不开展示。
一次巧妙的生成。高效课堂的典型特点是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效果好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就不要有太多的清规戒律,那种统一规范、整齐划一束缚下的孩子,整日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是很难有生成的,没有生成就没有欣喜。课堂要活起来,也需要多元互助,以思想启迪思想,以智慧生成智慧,没有生成就没有创新。效果要好起来,就要以总结学习方法为主,摒弃死记知识的做法,引导学生每学一课,都以顺口溜、知识树、思维导图等学生喜欢的方式去生成,去形成自己的成果。
一次得意的发现。新课标特别强调,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区别和联系,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和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发现学习亦称探究,让结论在过程中自然生成,让抽象理解变为活动体验。教学就是提供条件,让学生在原有的知识储备上有新的发现、新的生成、新的感悟。发现学习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通过探究发现获得的知识是学生自己主动建构起来的,是学生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教师要让学生以一个探索者、发现者的身份投入学习的思维活动中,以求不断获得新知识。老师教给的东西再好,是别人的,学生不爱惜,而一次得意的发现,会让学生敝帚自珍。
一次真实的感动。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理想课堂应该是知识、生活与生命的共鸣;理想课堂应该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唤醒各自沉睡潜能的时空;理想课堂应该是向在场的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双手的怀抱。理想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让学生走出教室的时候,仍然面对问号,怀抱好奇。当我们把所有的问号放飞到人文的天空,会由衷地感叹——生命是一个灿烂的历程,教育要让每一颗心灵都得以智慧的滋润,要让每一程人生都充满燃烧的激情。课堂就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展示欲,创设条件,营造氛围,让孩子学会,会学,乐学,创学。课堂就是立足学会,激发兴趣,培养能力,形成智慧。简而言之,课堂必须充盈着情感,来浸润生命!整节课,不能让学生产生一次真实的感动,不是一节好课。
一次会心的微笑。一堂好课必须形成学生的兴趣和持续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学过程流畅,知识过渡自然,课堂气氛活跃,“形”散而“神”聚。教师设计的问题要准确,要环环相扣,要能不断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地“思”起来、“活”起来。但课堂气氛的活跃并不是简单的欢声笑语,更不是肤浅的师生对话,而是教师与学生间心灵的碰撞、情感的沟通,是师生互信、互动的一种美好境界,是师生在共同探究、共同学习中分享快乐的一种情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