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海战之024:国货精品

话说,一个阻击手历尽艰险好不容易摸近敌营,可开枪时发现老是打不中,只好撤回来检查枪支;再次摸进去,结果看着似乎打中,但人家没事一样走了,只好再撤回来检查;再次摸进去,结果真的打中了,但子弹镶脑袋上,人还是没事。

最后摸进去之前呢,收到的命令居然是别打头,瞄着屁股打才是王道。

这家伙的心情一定是崩溃的

这就是1944年前美国潜艇的艇长

让人崩溃的,是MK14鱼雷

早在1914年的时候,英国为了对付鱼雷,在战舰两侧的水下部分弄了个突出部,就是在横向上鼓出一个弧形,鱼雷打上之后,能量会被这弧形壳体吸收,减小对战舰的损害。

一战中,1917、18年被打过几次,亲测有效。

有盾就得发展新的剑,为对付这招,美国人在1922年开始研发新东西:磁性战斗部。

庞大的钢铁战舰会引起局部的地磁异常,鱼雷发射时可以将深度定的大些,不打击船舷,而是到达船底时被异常的磁场引爆。想想看,船舷装甲厚还加了个圆壳,船底是啥也没有,几百公斤的TNT一炸,炸断龙骨不说,炸出的空洞都能将船给直接吞了。

太完美了。

这东西当时海军的最高机密,Mark 6战斗部。

1926年5月,弹头装到MK10上测试,结果首发失利:没爆,第二发爆了。因为纬度不同地磁强度不同,这点军械局是知道的,于是之后将弹头拉到赤道附近测试,结果不错。

但问题是,赤道上的测试,用的全是训练/测试弹,不是实弹。因为当时大战刚过不久,国会拨出的军费极其有限,所以这Mark 6的实弹测试也极其有限:包括前面那两次,直到二战前,实弹测试只有5次。

1931年初,海军开始研制MK14鱼雷以取代一战前的MK10。这个时候钱就更少了:大萧条时期,所以总经费就14万美刀。

MK14跟MK10的差别,最大的体现在速度上,能达到46节/85公里/小时,MK10只有30节,不到60公里的速度。

MK14的单价是1万美刀,所以实弹测试就算了吧,设计理论是正确的,那结果肯定没问题。海军方面大概也只能这样安慰自己了,虽然在当时美国海军使用鱼雷的经验非常有限。

所以,战前这鱼雷就没有进行过实弹测试。但还是入役了

这里面,俺觉得有个问题相当关键:MK14跟Mark 6的设计生产都不是私人公司,而是海军部旗下的海军鱼雷站(Naval Torpedo Station),测试当然也是海军自己。

标准的国企

然后珍珠港事件爆发,美国进入二战。

潜艇鲷鱼号(Sargo SS-188)当时正在菲律宾,那么在南中国海猎杀日本船只就是很自然的事了。12月14日,金兰湾外海,鲷鱼号首次开火,结果是鱼雷射出去早早就爆了,根本还没碰上目标。

舰长Tyrell D. Jacobs蛮聪明,怀疑是磁性引爆器的问题,于是将鱼雷全部改成接触引爆。

24日,鲷鱼又碰到两艘货船,在900米距离上发射三枚鱼雷,全部射失;然后在1600米上再射两枚鱼雷,仍然射失;次日,800米距离上再对目标发射两枚,再次射失。

几小时后,鲷鱼号又发现货船。谨慎的舰长觉得前面都是自己的错,于是花了近一个小时,小心翼翼地将自己摆成了教科书式的理想角度,在900米处发射两枚鱼雷。

没意外地,再次射失。

几天之后,又一次,在教科书式的方位上,鲷鱼号朝一艘笨重的油轮发射鱼雷,距离1100米。仍然射失。

舰长终于忍不住了,在无线电上用明语向总部质疑MK14的可靠性。没猜错的话,F开头的那个字是一定有的。

类似的事情,也几乎同时发生在海龙号潜艇(SS-194)上,不过这个比较幸运,8发中了一发。

原因,是水深传感器的问题。MK14将原本在中部的传感器放到了鱼雷尾部,而它的速度比MK10高很多,所以在负压的作用下水压不足,传感器认为深度不够,就引导鱼雷潜的更深,从目标船的下面过去了。

临时的解决方案就是将深度设高三米半,到零深度,人为补偿。直到1942年8月,深度问题才初步解决,最终的解决,要到1943年下半年。

而就在这问题还没全解决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出来了。

43年4月9日,金枪鱼号潜艇(SS-282)在密克罗尼西亚的西法尤岛附近浮起来的时候,发现自己居然处于日军的航母编队里面,左右腾挪之后发射了三枚鱼雷,然后就拼命躲深水炸弹。

躲是躲过了,但之后发现,金枪鱼号在水下听到的三个爆炸声有点虚,三枚鱼雷都没击中,离航母10多米的地方就早爆。

次日,SS-181在马绍尔群岛的Wotje环礁发现翔鹤号航母,发射6枚鱼雷攻击,至少三枚早爆,航母没事。

6月10日,SS-237发射6枚鱼雷攻击飞鹰号航母,结果两枚射失一枚早爆一枚哑弹,两枚击中飞鹰,不过伤的不重。

其他的N个例子就是舰长在潜望镜里看着鱼雷跑,看着爆炸的水花,然后看着目标若无其事地继续走。

这一系列的早爆,是MK14磁性引爆器的问题,而且,这问题海军早在1939年就已经发现,但无法查明原因当然也就无法解决。

就这样的东西仍然入役了。

没有好的解决方案,43年6月24日,海军通知废除磁性引爆器,所有鱼雷采用接触引爆的方式。

但是,就连这个方式都有问题。

1943年7月24日,SS-283根据解码的情报,在特鲁克附近等到了两万吨的油轮Tonan Maru III,3700米外,潜艇发射了六枚鱼雷,四枚中的爆炸,油轮失去动力停下来了。

当时油轮没有护航,潜艇可以从容不迫地调整位置找最佳射击点。然后怪事出现了:800米的距离上连射9枚鱼雷,全部击中,但全部是哑弹。航海日志上“发射,击中,没有明显效果”连续重复了九次。

舰长Dan Daspit疑心大起,认为很可能是这一批次的鱼雷出了问题,于是不再理会油轮,将剩下的鱼雷带回基地检测。

其实,连续九枚哑弹只是比较极端但却几乎必然的个案,后面就知道了。其他的案例,还有被击中之后鱼雷镶在船身,船却没事一样继续跑。

海军的测试,是将鱼雷吊到27米的高度,然后让其自由落下,这时的撞击速度相当于46节。结果,是七成的哑弹。

究其原因,是MK14比MK10速度快,所以撞击时力度过大,造成引信部件的一个梢钉卡死。所以那9枚哑弹几乎是必然的:潜艇的位置太好,垂直撞击所以力度最大,所以就哑了。

临时方案就很简单:别打那么正,要偏一点,也就是打屁股,呵呵。

基本上,直到1944年,MK14的问题才解决。

(0)

相关推荐

  • 1944年11月28日,为躲避美军空袭,...

    1944年11月28日,为躲避美军空袭,刚刚完工的日本航母"信浓"号匆匆驶向外海.然而它做梦也想不到,它再也回不来了-- "信浓"号长267米.宽36米.满载排 ...

  • 指挥官的责任(下)

    写在前面的话,本文原刊载于光人社NF文库「艦長たちの太平洋戦争」全文略有删节,仅为学习交流之用,不代表译者认同其原文观点. 解说:横山一郎是昭和十八年(1943)八月十六日从"球磨" ...

  • 太平洋海战之46:秋后算账

    这是密切相关的萨沃岛海战的第三节,前文: 太平洋海战之44:致命断剑 太平洋海战之45:无人幸免 -------------- 萨沃岛一战,日舰损失为零,而美军损失三艘.澳军损失一艘重巡洋舰,这都是万 ...

  • 太平洋海战之45:无人幸免

    前面的萨沃岛海战主体是结束了,因为长度关系,中间及之后的一些事情没说.事实上,日军虽然在萨沃岛海战中一舰未沉,但之后的回程中,被击沉一艘重巡. 这一节,说几个幸运与不幸的事件. 之一就是巡逻在萨沃岛北 ...

  • 太平洋海战之44:致命断剑

    中途岛一战,是日本海军史上未有的惨败,在美国这厚重的铁砧面前,日本的钢刀应声而断.但此时美日双方的海军力量大仍然致相当,而日本精炼海军数十年,虽是断刃,依然不可小觑. 1942年8月8日的萨沃岛海战, ...

  • 太平洋海战之42:百战身死

    中途岛之战的同时,联合舰队分兵一支攻击阿留申群岛的荷兰港,最后是占了群岛里面靠西部的两个岛.可占这两岛没什么意思,反倒是送补给的时候,在42年7月5日被美潜艇击沉了两驱逐舰,比较亏. 美军建功的潜艇有 ...

  • 太平洋海战之186:仅此一例

    太平洋海战中美军潜艇被击沉不少,但都是死在驱逐舰.战机这些天敌手里.折损在日军潜艇手上的,只有一例. 这也算是电流行动的损失,塔拉瓦之战中,除了前一节的SS-191渡文号,就是这艘,而且早三天. 先说 ...

  • 太平洋海战之47:永不言弃

    "绝不放弃一人(Leave No One Behind)",哪怕是没有生命的遗体.1993年的索马里,为了营救重围之中的同袍美国人楞是将一次秘密行动打成了一场战役,就是那著名的&l ...

  • 太平洋海战之49:陆航精英

    日军在瓜岛建机场,为的是切断美澳运输线,美军登陆瓜岛,为的当然就是拿下机场保住运输线并威胁拉包尔.这个未建成的机场,是整个瓜岛战役的核心. 1942年8月7日,陆战一师登陆瓜岛.岛上多是建机场的朝鲜劳 ...

  • 太平洋海战之180:大势底定

    11月5日,刚刚进驻拉包尔的日本帝国第二舰队被CV-3萨拉托加与CVL-23普林斯顿号轻航母突袭,七艘重巡洋舰虽然一舰未沉但几乎全部带伤.之后,各舰陆续离开拉包尔退往特鲁克乃至日本本土维修. 对撤退的 ...

  • 太平洋海战之179:遍体鳞伤

    1943年11月5日,美军两航母攻击拉包尔,日舰队遍体鳞伤却一艘未沉.美军不是运气不佳,是故意的. ------------------------------------ 11月1日,盟军登陆布干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