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支架5年,死亡和再发心梗率竟远超“搭桥”?| 2020介入年度盘点

原创 孙铁男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1周前
*本文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和参考
2020年冠脉介入研究,你想要的都在这!

2020年注定是意义非凡的一年,新冠疫情席卷而来,全世界人民、医生为抗击疫情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世界格局也随着疫情来袭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冠脉介入领域,2020年同样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年,多个重量级的介入研究重磅来袭,介入治疗也走向新篇章。2020年AHA大会上来自纽约西奈山伊坎医学院的Jacqueline E. Tamis-Holland教授对2020年的大型冠脉介入研究进行了精彩的总结讲解,下面让我们一起享受这一场学术盛宴吧!

会议主要从冠脉介入的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的论述:

  • 抗血小板治疗;

  • 左主干病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vs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 分叉病变支架技术。

高出血风险老年患者还是要用氯吡格雷!POPular-AGE研究一锤定音

目前诊断老年人ACS、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方案存在争议,不同的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 vs 替格瑞洛 vs 普拉格雷)对于老年ACS、PCI术后患者来讲,其功效、安全性是否一致?

图1:POPular-AGE研究

今年4月,发表于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POPular-AGE[1]研究纳入了1002名70岁以上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随机纳入氯吡格雷组或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组(替格瑞洛、普拉格雷),随访12个月。

结果表明:氯吡格雷组的出血事件明显少于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组(17.6% vs. 23.1%, HR=0.74, P=0.03)。在心梗、全因死亡、卒中等心血管事件方面,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在临床净获益(死亡、心梗、卒中和出血事件的复合终点)方面,氯吡格雷的绝对风险下降3.4%。该研究推荐:在老年非ST段抬高型ACS人群中,P2Y12受体拮抗剂中应当选择氯吡格雷,尤其是高出血风险的患者。

基因指导下的氯吡格雷治疗,

有必要吗?

目前仅20%-40%应用氯吡格雷的患者具有持续的高抗板性能,大部分患者应用氯吡格雷抗板性能下降是因为CYP2C19基因功能缺失(loss-of-function,LOF)。携带CYP2C19 LOF等位基因的患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及支架内血栓的发生风险也更高。

图2:TAILOR-PCI

那么根据基因分型来指导PCI术后的患者进行抗板治疗,是否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呢?

TAILOR-PCI[2]研究给出了答案,共1849名CYP2C19功能缺陷的PCI术后患者被纳入分析,随机分配至根据基因分型(是否携带LOF基因)指导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随访1年。

结果表明,无论是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梗、卒中、支架血栓)还是出血事件,两组都没有明显统计学意义。但是上图我们从图A中能看出,两组直观上看,差别还是有的(基因分型指导治疗组12个月时MACE事件发生率下降34%,但未达统计学差异,P=0.056),可能是事件发生率太低,样本量不足,随访时间短造成的。

但是通过事后分析,发现根据基因指导治疗在用药后的前三个月可以显著获益(风险下降80%,HR=0.21,P=0.001)。虽然该研究没有得出阳性结果,但是在基因指导治疗这一方面应当总结前人研究的不足并改正,继续深入研究。

P2Y12受体拮抗剂该何时用?PCI与CABG究竟谁更好?多项研究来袭!

对ACS患者造影或PCI前予P2Y12受体拮抗剂负荷治疗是被大家所认可的,但是给予P2Y12受体拮抗剂的时间在术前,还是在术中、还是在术后,并没有明确的研究,来自JACC的DUBIUS研究[3]给了我们一个答案。

图3:DUBIUS研究

共1432名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被纳入研究,随机分成两组,一组术前给予P2Y12负荷量,另一组在手术已开始或手术结束时给予负荷量,结果表明心血管事件(心血管死亡、心梗、卒中)或出血事件(BARC分型3-5型)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

讲者认为在术前给予P2Y12负荷量应当考虑以下问题:1.出血风险;2.可能需要CABG;3.造影的时间。相对于给予负荷量,及早造影明确病变更重要。

关于在左主干病变,究竟是PCI治疗还是CABG治疗,哪一个更好,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既往研究中:

  • Syntax研究[4]表明:在Syntax积分<33分以下的左主干病变患者中,PCI和CABG的MACE发生率相似;

  • Excel研究[5]纳入1905名Syntax<33分的左主干病变患者,结果表明:PCI组和CABG组主要终点(死亡、卒中、心梗)无明显差别,但是PCI组5年死亡率要高于CABG组;

  • NOBLE研究[6]表明,在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中,PCI的5年再发心梗及再次血运重建率明显高于CABG组。

2020年关于左主干病变又有哪些重磅研究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

先让我们看一篇2020年2月份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的一篇Meta分析[7]

图4:术后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梗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Meta分析结果

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左主干病变,PCI和CABG术后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梗发生率无明显区别,但是在再次血运重建方面,PC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ABG。

2017年DKCRUCH-V研究[8]结果的公布,明确了双支架技术在左主干病变中的地位。随后关于复杂分叉病变如何定义的方法得以发展,2020年关于分叉病变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研究呢?

里程碑!DEFINITION II研究公布

DEFINITION II[9]研究是我国陈绍良教授于2020年6月发表于European Heart Journal的一篇关于复杂分叉病变的重磅研究,共入组660例复杂分叉病变(由Definition标准诊断)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配至双支架术式或provisional术式,随访一年。

图5DEFINITION II研究

图中可见,针对复杂分叉病变,双支架术式的靶血管心梗,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靶病变失败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provisional术式。

该研究结束了20年来业内对于分叉病变术式选择的争议,具有里程碑意义,但是讲者认为要严格把握复杂分叉病变的定义,所有的分叉病变不能一概而论。

总结

  • POPular-AGE研究:对于老年非ST段抬高型ACS患者,氯吡格雷优于其他P2Y12受体拮抗剂。

  • TAILOR-PCI研究:根据基因指导治疗PCI术后抗板治疗,无论是心血管事件还是出血事件,未见明显受益。

  • DUBIUS研究:无论是PCI术前给予P2Y12受体拮抗剂负荷量,还是在手术开始时或结束时给予,对心血管事件和出血事件无影响。

  • 关于左主干病变的Meta分析:对于左主干病变,PCI和CABG术后全因死亡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心梗发生率无明显区别, PCI血运重建发生率明显高于CABG。

  • DEFINITION II研究:针对复杂分叉病变,优先选择双支架术式。

2020年是冠脉介入发展史上精彩绝伦的一年,多项重磅研究的推出,必将开启冠脉介入治疗的新篇章,2020 AHA对冠脉介入的总结既是结束,也是新的开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