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振东:试论河北真儒高步瀛的君子品格[下]

《孟子·尽心上》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思是讲落拓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腾达得志时则要在个人修德的基础上有为于社会。此话是两千多年来我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也是对真儒君子人格的另一种表达。高步瀛一生仕途短暂,困窘多艰;然而无论“达”与不“达”,他都能够不泯“兼济天下”之志,弘毅勇为,此与其对个人品节和道德操守的长期砥砺与坚定固守相关。可以肯定,“外王”绝非其所求,“内圣”则是他一生始终不渝的追求。

对于“独善其身”,东汉末年经学家赵岐解释为:“独治其身以立于世间,不失其操也”。[1]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即是指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不受干扰地固守自身道德操守与人格尊严的美好品格。孔子在《论语》中提出: “君子义以为质” (《论语·卫灵公》) “君子义以为上” (《论语·阳货》)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依他的观点,君子对自身道德操守与人格尊严的固守,核心是对“义”的坚持与维护。此所谓 “义”,狭义来说即是指与天下大道和公理相合的人之所以为人的理念或准则。程金造曾经回忆:“先生既任教师范大学,每以大节勖勉后进,尝对学生们说,‘托生为一个人,好不容易。如果堕落了,作出不是人的事,那就太可惜了’”。[2]从这话可以看出,高步瀛以为作人是应该有他的准则的,如果突破,就是“堕落”。因为长期受儒家道统的教育与影响,无疑他的这种准则就是君子以为质的“义”。
    依儒家先哲的观点,具有君子品格的人应该“见利思义”(《论语·宪问》),视“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甚至不惜舍生而取义,生活于封建末世的高步瀛正是如此的一个践行者。王森然《高步瀛先生评传》记:

先生博学强记,平易中和,有顾亭林之风,辄欲以明敏之资,希心于困勉之学。
    民国初元,桐城文派,甚嚣尘上,一时游食交会,多用是博显贵,先生不与焉。
    项城时代,严范老引用者无不引用,先生于役教部,浮沉郎曹,恬静淡泊,又不与焉。
    及范静生长部,屡欲陟为厅长,谦让未遑,宦途得失,初不经意,惟驰志于读书服古而已。[3]

因为“希心于困勉之学”,高步瀛一再“不与”各个宝贵的机会,而是“恬静淡泊”“惟驰志于读书服古而已”,非常可敬。因文名远迈,时任国民政府安徽督军的陈某,托人送五万现钞,求高步瀛撰一碑文以光耀先世,却无情地遭到拒绝。于京担任部务之职时,高步瀛在工作之余应邀去国立北平师范大学讲授课,分毫不收取报酬;后来辞部职在此校执教,又兼代国立师范大学二部(即原女师范大学)秘书长,摄行院长职,有人劝他领兼职费,仍未被接受。九▪一八事变以后,国立大学的经费连续三月不能到位,北京各高校的教职员多停止了工作,而高步瀛却依然工作如旧。当时正值隆冬,家里没有炉火,十分寒冷,他的胡须上都冻结出厚厚的坚冰。可在课堂上,讲到杜甫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句,高步瀛仍神采飞动,意气激扬,很多学生不禁被感动得落泪。即使在这样的艰难环境下,对于当时日伪政权多次的聘请教职,他也无一不坚拒。

高步瀛这种以义为质,视“不义而富且贵”如浮云的品格,是其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的基础,两者密不可分,并使其清高峻洁,刚直不阿的性格更加突出。同时,此两者又与孔子《论语》所倡导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路径完全相合。古人所说的“艺”,一般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的技艺与才能。而相对高步瀛个人而言,此艺则指其一生都在探秘讲传的考据与辞章,即“为往圣继绝学”。在这里,他找到了与数千年文化相连接的链环,找到了令自我足可担当与奉献的使命,找到了足以让生命实现充分价值和意义的通道,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达”与“兼济”。于此,高步瀛的生命和内心得到充分的自足。
    程金造在《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一文中称:“盖先生始以文辞名于时,终以考据闻海内。海内之言注疏,讲选学者,无不称先生之学”。[4]高步瀛于经专精三礼,其以为:“惟礼,历代遵行,虽因势制宜,而损益可晓。远稽遂古,俯察近时,核其递婵变迁之迹,一一列之目前,是则吾人之事也”。[5]由此,可清楚看到高步瀛欲“为往圣继绝学”的自觉追求。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雍也》),作为一介学人,高步瀛的广博多能极为令人叹服。他于三礼,撰成《古礼制研究》若干卷,穷摭博讨,纲清目举,论者谓集礼学大成;于史,无不赅览,尤精《史》《汉》,著《史记会注考证》《史记正义斠注》;于古地理学,皆旁参博证,往复申辨,闻者晓然如指诸掌;于论文,述文章流变体制正讹,为《文章流别新论》上下两卷。王森然在《高步瀛先生评传》一文中记其友评价:“先生考据辞章兼精,实当代第一人”;陈垣先生谓:“先生骈文之精,三百年来,无与伦比。”自己亦由衷赞叹:“先生以博闻强记,精心古籍,剪除荆芜,洞见本源,若云笺注,罕见其侪。”[6]“我国文化颓敝,而古学湮沉,于今尤甚。先生卓然自立,奋志述作,得成一代宗匠。”[7]
    高步瀛被称作考据辞章“当代第一人”、古学“一代宗匠”等,与其广博多能有关,更是其弘毅笃行、勤谨尽责的性格所造就的,此性格构成其君子品格的又一侧面。高步瀛所处的时代,正为新旧两种文化激烈碰撞的交汇期,他早岁曾游学域外,亲感新知;后来又直接面对“打倒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强劲风浪,但他都不为之所动,而是以超人的定力“抱残守缺,世不吾知,吾不世问”,[8]坚定地孑孓前行。王森然曾有文字记录说:

自文术之衰,士习空疏。先生既出,殚志绝响。所谓上续前修,俯贻来则,遗书宛在,无待称扬。若乃粪除仕托,设教庠序,讲诵多暇,微言间作,剖析单篇,孤抱独往,兴绝节于高唱,振清辞于末世。进无哗噪取宠之风,退有潇洒自如之趣。[9]

如此的一段赞语,鲜明展示出“一代宗匠”高步瀛勇于继武绝学的意志与自足。
    治学谨严、用心精密、持论公平,是王森然对高步瀛治学的评价。他以为:“为经学、史学笺注易,为诸子笺注难,为词章笺注尤难”。[10]我国现存的最早一部诗文总集《文选》是由南朝梁武帝的长子萧统组织文人共同编选,唐人李善注引用了一千五六百种书籍与文章,其中的大多数当时即已不存,笺注的难度非常大,有清二百余年很少有人问津,而高步瀛的《义疏》除订正讹误,发明义例外,还补出李善注中疑缺的许多事项,所下功夫之深令海内外学者惊叹。高步瀛一生著述,以《古文辞类纂笺证》为最著,在姚氏原书所选周秦至清代七百多篇各体文辞中,凡涉及名物制度、学术、政治,地理,职官,文字音训的都需加以考证。有学者说高笺所引用的书,比《太平御览》引的书目还多,若是把其千万条注解,摘出来辑为一书,便是一部顾亭林《日知录》,而文字之细密,条理井然,则又过之。[11]当时学者,将之称为“学问之渊海,考据之门径”。[12]此是对高步瀛治学精神的高度肯定。

鲁迅以为高步瀛是“行不违其所学的人”,[13]他的学生们也称:“先生文章学问,直踪前贤,其言行,亦古之人也。”[14]高步瀛整个一生几乎都站在讲台上,他以始终的勤谨认真,对为师“传道解惑”的内涵做了极为全面的诠释。民国二十六年春,保定莲池讲学院反复敦聘先生讲学,他在师大任课之余,隔周到保一次,当时还兼任中国大学名誉教授,车马劳顿,十分辛苦;可是他依然“讲学应物,劬谨不苟”。[15] 某次授课,曾有学生要求先生当场背诵《哀江南赋》,征得全体同学同意,其就高声从序文开始背诵下来,尽管因年高体重,他的背后一直大量淌汗,可却不错一字地直背到底,令在场人无不赞叹感动。其受业弟子程金造曾充满感激地回忆:

其为教,勤奋无寒暑,亘数十年如一日。生徒问学,谆谆终日夜不倦。奇词邃她;经宗疑史,幽而不彰,凝而不释,杂然纷如不得其理者,先生懋学谆诣,穷探冥索,较然于是非毫厘芝辨,使闻者豁然冰释,以此为名教授,尽得门弟子敬爱,称贤师焉。[16]

这是发自肺腑的肯定,是对真儒高步瀛君子品格的高度钦敬。在人生历程的最后一段,高步瀛同时又为中国大学兼课,因为怜惜这所学校艰难的景况,他竟根本不受一钱报酬。民国二十九年(1940)十一月十日,自中国大学讲归,高步瀛忽觉身体不支,明日疾大剧,遂卒。[17]为了崇高的事业,高步瀛勤谨而无私地工作至生命的最后时刻。
    孔子所谓“依于仁”,是指仁为儒家道德原则的基础与核心。高步瀛虽然有着清高峻洁,刚直不阿的性格,但其出发点与根本指向即为仁。在其性格中,同时有着仁爱谦和,襟怀开阔而淡泊的一面,此是真儒高步瀛君子品格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程金造在《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一文中回忆:“先生事母至孝,太夫人年至九十余。姻戚故旧,终始相辅。与贫者交,力无不尽。”[18]有某王姓进士,说《三体石经》为蔡邕书,先生以为不然。此人不服,一日四次上门要质辩,高步瀛皆拒而不见。此人又在京城十三家大小报纸上登文追伐,高步瀛仍默不与校。在任社会教育司司长时,鲁迅在其属下任佥事,两人个性都很强,有不少人猜想,他们必会冲突,不能相合;然而事实却是相反,两人相处甚好。鲁迅曾为高母庆贺生日,高步瀛曾在鲁迅被免去佥事职务的第一时间,前去看望。多年之后,鲁迅还常常想起高步瀛,并称他是“行不违其所学的人”。[19]高步瀛平生耽于著述,不理生计,在芦沟桥事变以后,他整日杜门不出,最后资用告匮,难以为继,仍满心开朗,毫不挂怀。王森然《高步瀛先生评传》记:“先生晚年尤贫苦,每月所得修资,除衣食日用外,均购书籍。故至古稀之年,仍为生活鞭策,冰天雪地中徒步授课也。闻逝世之日,囊空如洗,不能举殡。”[20]孔子在《论语▪学而》篇中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此不正是指高步瀛人格的一种写照吗?

高步瀛先生去世后,每天都有二三百人前往哭吊,学界也给予高度评价。余嘉锡先生在《高阆仙先生墓碑铭》中说:“河北霸县有真儒曰高先生,修身励行,以古圣贤自期,用经术文章教授诸生弟子,著籍者数千人,撰述至数百卷,蔚然为当代大师”。[21]沈兼士先生撰挽联书:冀北马群空,后进何人知大老;天上欃枪落,家祭无忘告乃翁”;[22]汪公量先生撰挽联称:“著作甚勤,四海声名今北斗;风流顿尽,百年文献老南村”。[23]这既是对真儒高步瀛一生的最终总结,也是对其君子人格的最好评价。


[1] 焦循:《孟子正义》卷十三《尽心章句上》,朱熹《诸子集成》第二册,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版,第525页。
[2] 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第75页。
[3] 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第291~292页。
[4] 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第69页。
[5] 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第69页。
[6] 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第 288页。
[7] 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第 292页。
[8] 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第 290页。
[9] 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第 288页。
[10] 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第 289页。
[11] 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第71页。
[12] 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第69页。
[13] 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第75页。
[14] 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第70页。
[15] 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第 285页。
[16] 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第68页。
[17] 详见余嘉锡:《高阆仙先生墓碑铭》。
[18] 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第68页。
[19] 程金造:《高步瀛传略及传略后记》,《晋阳学刊》1983年第4期,第75页。
[20] 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第 288页。
[21] 余嘉锡:《高阆仙先生墓碑铭》。
[22] 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第 285页。
[23] 王森然:《近代名家评传》二集,生活▪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第 288页。

多精彩推荐,请关注京畿学堂
传播文化  诚请转发

   投稿邮箱:523090170@qq.com

(0)

相关推荐

  • 高增德先生

    高增德先生是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的一位奠基人.1979年,他调到山西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山西社会科学研究所,于1980年创办<晋阳学刊>.当时,他就提出了编辑多卷本<中国现代社会科学家传略 ...

  • 一代宗师马君武

    <一代宗师--马君武评传>后记 <一代宗师--马君武评传>终于出版了.作为曾经的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暨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我终于松了一口气,卸下了压在心头长达4年之久的重负,总算 ...

  • 新年新知 | 新知十讲04 方东美先生启发我回归中国哲学

    一个人可以兼具儒家.道家.佛家和西方文化的传统吗?我有幸能够受教于这样一位老师-

  • 文艺批评 | 宫立著《风骨: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素描》序言及后记

    "文学研究是一种接力的事业,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同样也是如此."宫立新著<风骨:中国现代文学学人素描>一书中就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面颇有建树.影响非凡的19位学人的学术通路. ...

  • 许振东:试论河北真儒高步瀛的君子品格[上]

    高步瀛(1873-1940),字阆仙,又署阆轩,清末民初顺天府霸县(今霸州市)辛店乡北庄头村人,是著名的古文家.文选学家.历史学家.考据家.教育家等,被胡适称作"北方学人的代表". ...

  • 许振东:论清初魏裔介的文学史意义与成就[下]

    三 魏裔介是清直隶赵州柏乡(今邢台市柏乡县)人,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而且即使居京为官,也离家乡较近,同处燕赵之域,几乎很少离开过这个文化圈层.因此,他一生的挚友主要是北地人,他们共同接受 ...

  • 许振东:试论古代文人的籍里混同与客徙——以明代京畿文人李东阳、程敏政等为例[下]

    三 由上文的材料与论述来看,称李东阳.程敏政.廖纪为京畿文人应该是可以的.应该说,古代文人籍里混同的现象绝不见,而于京畿之域尤为多.这是为什么呢?又体现出文人怎样的心态呢? 明建国伊始,本定都于南京应 ...

  • 许振东:河北文安名臣周惠达是陕西延川人吗?

    北朝名臣周惠达是河北文安人,可在网络上进行搜索,百度.360等主要搜索引擎给出的答案都是"延安延川县文安驿人".内中多还有解释说:"据著名历史学家王梦樵考证,其地在今陕西 ...

  • 许振东 ‖ 视域跨越与诗意转换 ——李东辉散文作品例评

    作家李东辉是一个奇迹.这个曾以全县文科第一成绩考入大学的才子,却在正当意气风发.锋芒初露的年龄,意外被疾病夺去了双眼的光明.但他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以超人的意志,以笔立身,以心做目,以情做墨,恣意呈露 ...

  • 许振东 ‖ 远去的朋友 ——同学冯国生琐忆

    7月5日傍晚至第二天早晨,一直电闪雷鸣,大雨不断,似乎上天也在动容,也在为一个好人的离去而落泪不止.7月3日0时30分,也是在这样一个电闪雷鸣的时刻,我的好朋友.好同学冯国生因病辞世,永远离开他所熟悉 ...

  • 许振东‖太累了,就是想歇歇 ——致远逝的故友

    太累了,就是想歇歇 这是你与这个世界的最后诀别 连续五天的封闭培训 一直没使你把工作放下 刚刚回到单位 你就又听汇报.写判决书 还整理院内的树木草花 直到你扑倒在办公桌前 从心内说出这最后一句话 太累 ...

  • 许振东 ‖ 寒风行(诗歌幷朗诵)

    没有什么能阻挡你的前行 尽管从不被邀请,也不受欢迎 疯狂地奔舞,吹洒最北端的寒冷 将高楼林立的大街呼啸得摇摆瘦硬 磅礴的江河被冰封在遥远的梦境 满野的绿色和花朵被追赶得无影无踪 无力的残枝焦灼地摇曳身 ...

  • 许振东 ‖ 明清文安王氏家族的衍变与家风

    文安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璀璨,自古以来曾出现过许多英雄豪杰.忠臣义士.词人墨客等.至二十世纪上半叶,就当地的名门显族,文安城内仍有"纪.井.陈.王.东关里的郭,曹.牛.马.樊.西关外的葛&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