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穆 ‖如何研究历史人物(下)

上面所说,似乎像指中国古人所谓立德立功与立言的三不朽而言。德指的人格方面,功指的事业方面,言指的思想与学术方面。

现在再就中国的文学方面略有陈述,文学不必全是立言。中国历史上最受后代崇拜的三大文学家,屈原、陶渊明与杜甫,此三人,皆为众熟知。屈原可说是一位在政治上不得志而失败的人物,陶渊明则是一位不愿有所表现的人物,杜甫则是意欲求有表现而终无机会让他表现的人物。他们均以自己一份赤忱的热情,透过文学,而表达出他们各自的心志来。上面说过,人在治世盛世,功成志得,有所表现,别人反而对他为人不易有更深的觉察。惟在衰乱之世,不得志,失败了,或是无表现,这样的人,反易使人深切看出他的内心意志来,如上三人均是。

不但文学如此,艺术亦然。如宋末郑所南画兰,即是最好之一例。又如元末高士倪云林,明末八大山人与石涛等,此等诗人画家在历史上可谓一无表现,但历史却在他们的艺术与他们的诗文上表现出来了。他们无事功可表现,所表现的则是他们之心志。由他们之心志,可以想见他们之时代,故说历史在他们之诗文艺术上表现了。故中国人之文学,非纯粹之文学。中国人之艺术,亦非纯粹之艺术。重要者,乃在其内心意志一面。一人在事业上无表现,旁见侧出在文学艺术作品中来表现,这亦是中国文化传统精神之一脉。他其人可以不上历史,但历史却在他身上。他可以无表现,但无表现之表现,却成为大表现。中国有许多历史人物皆当由此处去看。

我在此将特地提出一“志”字。中国人常言“志士仁人”,人若无志,便亦不仁。但其所志,亦正贵在此一仁字上。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说:“匹夫不可夺志”。诸位如须研究历史人物,却须先具一“彼人也,我亦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之志。若没有了此志,则古人自是古人,历史自是历史,和我渺不相涉,总研究不出一所以然来。

昔顾亭林尝云:“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又说:“知保天下然后知保国,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亭林所谓保国与亡国,是指一国之政治言。所谓保天下与亡天下,则指民族文化之绝续言。我上面所说那些历史人物,则多是有志保天下的人。他们在历史上,有许多亦仅只是一匹夫。但文化绝续,时运兴衰之大责任,他们却把己身来担起。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或许比历史上任何时代更衰更乱。可是我们的处境,比起古人来,实未见困难更甚。如我们能设身处地,平心去研究我们历史上许多处衰世乱世的人物,许多不得志失败的人物,甚至许多无表现无作为的人物,便知今天的天下兴亡,我们也实在责有难逃。若我们脱离现实,只驰心空想汉、唐盛世,只驰心空想一旦得意来做一个历史上成功的人物,则深恐河清难俟,我们也只有嗟叹终老,但也好因此把我们的责任交卸净尽了。

《易经》上亦说:“天地闭、贤人隐”,隐了自然没有所表现。中国文化之伟大,正在天地闭时,贤人懂得隐。正在天地闭时,隐处仍还有贤人。因此,天地不会常闭,贤人不会常隐。这些人乃在隐处旋乾转坤,天地给他们转变了,但别人还是看不见,只当是他无所表现。诸位想,这是何等伟大的表现呀!诸位若有志,不妨来搜罗隐逸,写一部中国贤人传,把中国历史上那些无表现的人物,自许由、务光、吴太伯、伯夷、叔齐起,从头叙述。我想只在正史上,又何止有千百人。他们之无所表现,正是我们日常人生中之最高表现。诸位若再搜罗到各地地方志,及笔记小说之类,更可找出很多这类的人物。这是天地元气所钟,文化命脉所寄。今天我们只看重得志成功和有表现的人,却忽略了那些不得志失败和无表现的人。因此也遂觉到自己并无责任可言。诸位当知,中国历史所以能经历如许大灾难大衰乱,而仍然绵延不断,隐隐中主宰此历史维持此命脉者,正在此等不得志不成功和无表现的人物身上。

但在今天,我们心目中已无此等人物的地位存在。纵使尚有隐了的贤人,我们也将觌面不相识,此实是中国文化的极大不幸极大危机。我们当求再认识此等人物之可贵。人或问,我一匹夫,怎能负起天下兴亡之大责?其实匹夫也好,匹妇也好,只要他能像像样样地做一人,便是此责已尽。

从人物来讲历史,近人或许已认为是落伍了。至于研究历史而注意的这些无表现的人物,近人将更认为此与历史无关。此话亦不错,此等人本可以不载入历史。但历史的大命脉正在此等人身上。中国历史之伟大,正在其由大批若和历史不相干之人来负荷此历史。诸位今天,也莫要认为自己和历史不相干,诸位亦正该负荷起此历史之重任。

或有人问:你是讲历史的,将来中国前途如何,你该有一看法。其实我亦哪能烛见未来。我只见向来历史是如此,在此乱世,我亦只能说:“苟全性命,不求闻达。”诸为或许又会问,现在时代变了,人人得有一分自由,该有一番表现,为何却要置身事外做一无表现的人?此则又须回复到我上次所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话题。当知各人的成败,全视其“志”“业”。但业是外在的,在我之身外,我们自难有把握要业必成。志则是内在的,只在我心,用我自己的心力便可掌握住。故对每一人,且莫问其事业,当先看其意志。

中国古人又说“诗言志”,中国人有时把此志只在文学中诗中来表现。若我们把西方人观点来看中国人,有时觉得像是不积极,无力量,无奋斗精神。我亦常说中国史像似一首诗。但诗中有志,看似柔软无力,却已表现出无限力量。诗可以风,我们不得已而思其次,不治史,姑且学诗。中国诗里的理想境界,则必是具有风力的。风来了,万物滋生。诸位若能从诗中披拂到一些古人之风,诸位又若能把此风吹向他处,吹向将来。诸位当知风是无物能阻的。风大了,自能所向披靡。且待我们大家来吹嘘成风吧!

——选自《中国历史研究法》

推荐阅读:

钱穆 ‖ 如何研究学术史①

钱穆 ‖ 如何研究学术史 ②

钱穆 ‖ 如何研究学术史 ③

钱穆 ‖如何研究历史人物(上)

钱穆 ‖如何研究历史人物(中)

(0)

相关推荐

  • 古典文学整本书阅读如何落地落实

    新课程强调经典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推进整本书阅读的实施意见.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高度重视古代经典文学的研读与交流,并采取多种有效方式,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落地落实. 在认知层面,明确经典文本阅读的重要 ...

  • 103期:文缘与石缘(诗三首)

    <高成文学>灵壁石 文缘与石缘 赵世堂 观"高成文学",知亚志得灵壁奇石,当贺.前夜草诗一首,觉拙未发.今觉贺意未了,才发. 效古过谦称亚志, 乐乡文界几堪痴? 耕耘不 ...

  •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发布时间:2021-09-14 中华文化 润泽心田 原文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译文 一国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大丈夫却不可被夺志.

  • 一次灾难,河南告诉我们,何为匹夫之志!

    天佑河南!天佑中华! 天佑河南!天佑中华! 展开

  • 学习的力量一小磊学《论语》 之“匹夫不可夺志也”

    [原文]9.25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白话译] 夫子说:"三军可以夺去主帅,一个人不能失去志向." [评] 志乃心之所向,气之帅也;气, ...

  • 论语日课233:一个人的成败全在自己,别人爱莫能助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9.26) 关于匹夫这一称谓的来源,皇侃疏曰: 古人质,衣服短狭,二人衣裳唯共用一匹,故曰匹夫匹妇也. 本章是勉 ...

  • 钱穆 ‖如何研究历史人物(中)

    四 第三类:要讲到有表现的人物与无表现的人物. 刚才说到,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失败人物为当时及后世史家所推尊颂扬,他虽然失败,但总是有所表现了.此下所讲,则从一个人之有无表现来说.我们通常听人说,某人无所 ...

  • 钱穆 ‖如何研究历史人物(上)

    一 今天讲"如何研究中国历史人物". 历史是人事的记录,必是先有了人才有历史的.但不一定有人必会有历史,定要在人中有少数人能来创造历史.又且创造了历史,也不一定能继续绵延的,定要不 ...

  • 钱穆 ‖如何研究历史地理(下)

    五 现在也有人说,西方文化发生在都市,中国文化植根在农村,此语亦有理.但中国也有都市,西方也有农村.只是西方都市其形势常是对外的,它们都市中之工商业,必求向外伸张,以求维持此都市之存在与繁荣.因此都市 ...

  • 钱穆 ‖ 如何研究文化史(下)

    三 以上讲了些研究文化问题所应保持的几种心习和态度.此下再略谈有关讨论文化问题的其他方面.首先谈到所谓文化精神与文化病.任何一种文化都会出毛病,但所谓文化病往往恰好正从其文化优点上生出.此层骤似颇难说 ...

  • 钱穆 ‖如何研究历史地理(中)

    三 上面当然是一种极粗略的叙述.古代北方,后来已被称为中原了.所以中国历史上之地理推拓,应列为研究中国历史主要一项目.若我们亦如研究西洋史般来研究中国历史,把此历代区域中之地理背景,一一加以分别,逐地 ...

  • 科幻研究新星专访(1)| 吕广钊:科幻应当被视为我们对于现代性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推演

    首届"科幻研究新星论坛"于2021年4月18日圆满落幕,本次论坛共选拔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伦敦大学学院.马来西亚理工大学等海内外的30位高校学子及青年学者 ...

  • 【试题研究】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规律总结与指导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答题规律总结与指导 一.高考考什么.怎么考 考情盘点:高考所考查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对时代发展与变迁具有影响的历史人物且涵盖古今中外,其范围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与生活等各个层面. ...

  • 七下历史《期末历史人物复习》

    七下历史《期末历史人物复习》

  • 尼姑还俗嫁给大自己22岁老人,生下了一位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

    我们中国的人口有很多,社会的压力也很大,有好多的人为了远离世俗,而选择去出家当和尚或者是尼姑,去念诵佛经,修身养性,不再去想尘世间的纷扰,大家也都知道只要是出家了,便和普通人不一样了,从此便要吃斋念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