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恩瑟特:专注于一次性内窥镜,简化医生操作、降低交叉感染

2019年,莱恩瑟特完成了由幂方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这也是幂方资本首次对外公开披露这一信息。


对于院感科来说,内窥镜科室的管理往往是重中之重。但即便三令五申,因内窥镜导致的交叉感染仍旧居高不下。归根结底,除了部分医院对内窥镜清洗消毒不力,内窥镜本身小而长的开放通道结构也为微生物、分泌物、血液残存提供了交叉感染的环境。

主流的灭菌方式,如环氧乙烷灭菌需要长达一周时间。医院通常无法等待如此长的时间。而通过低温等离子灭菌虽然将时长大幅缩短至1-2小时,但等离子灭菌设备往往价格不菲。由于上述原因,内窥镜设备的消毒灭菌成为了十分麻烦的事。为了解决内窥镜面临的问题,一次性内窥镜应运而生。但国外同类产品往往存在价格高昂,甚至部分产品出现成像质量缺陷等问题。而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厂商涌入这一赛道,新的变化正在不断出现。

成立于2017年的莱恩瑟特就是专注于一次性内窥镜领域的企业之一。目前,他们扎根于消化内科,打造了一次性使用ERCP(逆行胆胰管造影术)电子内窥镜等产品。不同的是,对于他们来说,交叉感染并非是一次性内窥镜想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他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简化临床医生的手术操作难度。

创始人曾主导多款器械产品上市

莱恩瑟特的创始人张剑,本身毕业于南昌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曾以工程师身份在多家公司任职。在任职期间对医疗设备厂商购买能力的观察,让他十分看好医疗器械领域的发展。

在集团公司的支持下,张剑于2007年组建了一家医疗器械公司,从事医疗器械产品研发。十年时间内,张剑所在的公司共研发了十多款横跨多个科室的产品。但最终取得成功的仅数款产品。即便如此,它们也为公司创造了丰厚的利润。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更好地研发产品,张剑曾多次参与培训,甚至学习解剖,与医生一同进行临床试验等。张剑也从不懂医疗行业的新人快速成长起来,逐步搭建起自己的团队,并探索着质量体系搭建、产品合规、市场推广等方向的内容。

由于在经营发展层面出现新的想法,2016年,张剑离开原公司,选择了再次创业。此时,原公司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步入高速成长期。但他并未感到遗憾,前期的探索为他积攒了丰富而又宝贵的经验。

2016年,他陆续召集业内好友,并于2017年成立了属于自己的公司莱恩瑟特。核心团队成员包括技术、注册、临床试验、质量管理人员等,团队成员均在医疗器械行业有着十多年从业经验。考虑到专利的重要性,他同时邀请了专利技术人员加入了自己的团队。

一切准备就绪,只待正式开始。

扎根消化内科,以一次性内窥镜切入

早在创办公司前,张剑就敲定了新公司的发展方向。他十分清楚地意识到,消化内科领域存在巨大的市场前景。一方面医疗器械巨头并未涉足,另一方面消化内科领域存在大量空白,亟需医疗器械填补。

据统计,当前实际需求ERCP手术患者超过100万例。但是由于操作难度大,目前能熟练操作的医生全国不到2000名。从理论上来说,临床需要5000至8000名熟练ERCP的医师。而在提高操作技术和减少并发症方面,内镜则是主要的工具。

早期创业经历中失败产品的经验教训,让张剑意识到产品定位的重要性。对他来说,早期产品失败很大程度上归结于产品定位错误。此外,缺乏对相关科室技术前瞻性思考、整体战线过长导致缺乏足够的资源进行整合等,都让张剑对新公司发展定位有了新的思考:他将目光瞄准了内窥镜,意图扎根消化内科,通过内窥镜平台逐步拓展手术器具。

如果说第一次创业起于对医疗设备厂商行为背后的洞察,那么第二次创业的洞察则更为直接:张剑在跟进医生临床时意识到,进口软镜占据了内镜市场绝大部分份额,整个市场几乎被外企垄断。国内企业则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的相关耗材制造。双方并未实现较好地协同。而在临床实践中,又需要二者配合发挥出应有效力。

发力一次性内窥镜,是因为张剑意识到,针对长期使用设备与一次性使用设备,人们本身的期望值是不同的。一次性使用手术器械设备需要更多地考虑安全性、有效性,无需考虑耐久性。这使得莱恩瑟特可以通过更换材料的方式降低产品价格。张剑也表示,降低成本与防止交叉感染并非是一次性内窥镜最终的目的,对他来说,最终目的是发挥产品功能价值,解决医生临床面临的痛难点。

比如,在通过胃镜进行胃黏膜剥离手术时,目前手术操作难度非常大。进行手术时,医生往往需要顺应器械耗材,缺少可供施展自身能力的空间。此外,医生往往需要经过数年培养,才能正确学会使用国外进口手术器械。普通医生要成为一个合格ERCP医生,需要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至少100例ERCP 手术、30例EST(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术),每年完成不少于40例ERCP手术,同时选择性插管成功率达80%以上,方可进行独立操作。

对医生来说,束缚他们的并非是对临床病人的诊治、判断,而是对器械的熟练使用。在经过数十年培养成为医学博士后,再经过数年培训熟练手术器械的操作使用,留给医生的只是短短十年黄金手术时间。这一代价本身过于高昂。而通过手术器械的革新,简化操作,可以极大程度地解决年轻医生的培养问题。

这也是莱恩瑟特选择扎根消化内科以及想要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

以内窥镜为平台,布局手术器械设备

实际上,在正式敲定产品方向前,张剑曾邀请临床专家医生进行讨论,并通过国内学术级泰斗予以把关。讨论的结果,是业界想要好用又便宜的产品。但对张剑来说,两者较为矛盾:好用势必体现在材料选择和设备设计上,而这会抬升产品的价格。

莱恩瑟特最终选择了予以提供部分实用功能,通过低利润走量的方式实现自身产品的销售,并期望后续推动产业链的发展,进一步降低产品价格。

结合临床研发,莱恩瑟特打造了一代产品——一次性使用ERCP电子内窥镜。设备通过快速辅助插管,极大地提高了插管效率。此外,胰、胆道可即时分辨,设备也可进入胆囊管,实现保胆治疗良性息肉和结石。在辐射方面,通过子镜配合,极大地减少了使用X射线的次数,降低了辐射。同时,一次性无菌提供,避免了手术感染等情形的发生。莱恩瑟特通过降低手术操作难度,也提升着医生手术的治愈率。

目前,该设备预计2020年底提交注册,而CE认证则处于等待发证过程中。深耕消化内科的莱恩瑟特也在打造二、三代产品,莱恩瑟特十分清楚自己的定位,他们想要围绕内镜平台形成消化内科多个手术解决方案。

不断推进IP建设,深耕消化内科

在市场方面,莱恩瑟特认为基层医院以及三级医院都会有设备需求。当前,国外内窥镜设备价格高昂,一旦损坏后会进入漫长的维修期。对于县级医院来说,本身无力承担巨额的购买费用。对于大的三级医院来说,门诊人次要求较高的周转率,但常规设备需要进行消毒、维修保护等导致周转率不高,而使用一次性内窥镜既无需考虑负担成本过重,也无需考虑维护保养、消毒等问题。县级医院则可以借助一次性内窥镜拥有更多机会培养医生熟悉操作设备的流程。

张剑指出,医疗行业拥有较高门槛。但器械设备一旦获得医生认可,也就意味着拥有较为稳定的市场。对莱恩瑟特来说,实现产品社会价值的同时,会自然而然为企业带来经济效益。他也表示,为了在国际上获得销路以及认可,莱恩瑟特有专人负责专利合规工作,并为其产品申请国际专利。

在2019年,莱恩瑟特完成了由幂方资本领投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目前,其正在计划进行新一轮融资。由于医疗市场有其特定发展规律,张剑表示希望能够有理解医疗行业的资本与其接触。该轮融资其计划用于产品研发及市场推广等,也包括后期产业化批量生产设备、以及国际注册认证等方面。

张剑指出,在今年莱恩瑟特可能会有2-3款产品获得国内注册许可。在美国,莱恩瑟特目前已获得两款产品的FDA认证。未来,莱恩瑟特将以杭州为据点,不断输出拥有自身IP的专利产品。其也在积极推进海外布局,瞄准国际市场。对莱恩瑟特来说,未来10年其都将深耕消化内科领域。

张剑说到,“我们会不断改进产品,简化临床医生手术操作流程,把又贵又麻烦的东西做得又便宜、体验感也很好。我们会不忘初心,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

声明:动脉网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动脉网及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文中出现的采访数据均由受访者提供并确认。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