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搞清楚,你是报复性消费还是被消费报复?

计划消费三万五

一看工资三千五

打扰了!

一个非常扎心的问题:如果一直没有收入,你的钱能支撑多久?

如果不是卡上有七位数以上存款的,估计回答起这个问题都不太有底气吧。

《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显示,我国14亿人中有5.6亿人存款为0。之前还有报道称,中国90后群体中人均欠款达12万,是总收入的18.5倍。

按这个数据估计,从疫情发生到现在,两个月的底薪、失业或者降薪,至少5.6亿人生活在焦虑中。

然而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稳步向好,被压抑多日的人们迫不及待放飞自我,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消费现象屡屡见诸媒体:有人一次下单77杯奶茶,有人一次点了“一本儿”烤肉,有人一口气购买50支口红……

于是有分析人士认为,消费行业将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

但是也有人认为,经过这次,大家其实更倾向于报复性存钱,毕竟事实已经很清楚了:现金真的很重要。

疫情期间许多企业停摆,有的甚至发不出工资或大幅度降薪,但是房贷、车贷还有信用卡、花呗并没有因此降低。

“我以为我可以报复,但是我没有资本……”

“我的钱包已经先报复我了”

“不敢报复,花呗会报复我的”

所以,疫情过后到底会迎来一波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储蓄?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存在一个明确的答案,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情况不同选择也就不同。

于是我和几个朋友简单聊了聊,他们有的是资本积累少、对抗不确定因素能力脆弱的年轻人,有的是事业有成但还是顾虑颇多的中年人,还有的是及时行乐的乐天派,先看看他们怎么说。

01

反正都要走,不如趁现在

“本命年的开场果然惨烈,但是既来之则安之吧。”王芷说。

该来的躲不掉,就算王芷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了,也被降薪50%的通知打个措手不及,“工作翻倍,工资减半,公司其实就是在逼我走吧。”

年前王芷其实已经在陆陆续续面试了,老东家似乎早已让他不满了,疫情加快了他们“分手”的进程,“唯一难熬的就是刚工作半年,存款只有四位数,不然早辞职了,早知道当初就好好存钱了。”

说起报复性消费,王芷摇了摇头,“我也想报复,关键我没那资本啊。”

王芷主动离开了老东家,还有一些年轻人被动离开,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工作不久,几乎没有资本积累,疫情结束后最大的愿望就是好好存钱,下次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至于这么被动。

02

先活下来吧,房贷、车贷、孩子...

和王芷不同的是,阿俊已经工作十年了,有一定的资本积累,但是提起报复性消费,他却说“今年的钱很难挣,拿啥报复,活下来才是首任吧。”

和刚出来的年轻人烦恼不同,阿俊要考虑的更多,房贷、车贷、孩子的学费、生活费......每一样都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已经做到公司中高层的他丝毫不敢松懈,“现在环境不好,我们这些中年人更要小心谨慎,公司已经从高层开始降薪了,估计也快到我了。”

当我问起存款的时候,阿俊苦笑了一下:“一个背着房贷车贷的中年人,能有多少存款呢?”

“我也想报复性消费,主要是消费不起,房贷都要还不起了,我离讨饭就差一个碗的距离了。

如果说阿俊这样的都要去讨饭,那我真的应该反思一下自己,昨天那顿海底捞该不该吃......

03

倒不是报复,我就是憋坏了

但是小海就没有这种纠结,在他眼里,美食是第一位的。

“看过那个新闻吗?我觉得我就是那位站着狂吃40串约两斤肉的食客,甚至我应该可以吃80串!”说起疫情过后会不会报复性消费,小海这么回答我。

回想起在家隔离,没有外卖的那段至暗时刻,小海似乎仍心有余悸,“你能想象吗?我甚至开始饥不择食吃自己做的饭了,这段时间我学会了电饭煲蛋糕、大盘鸡、凉皮、烤肉、油条......”

“那很好啊,你可以自己在家解决了,还去餐厅消费......”还没等我问出口,小海就情绪激动地打断我“太难吃了!实在太难吃了!我还是不要和各大餐馆儿抢生意了!”

“火锅烧烤麻辣烫奶茶,简直就是我的生命之光。”微博上“疫情过后的第一件事”话题阅读量高达4亿多,“吃火锅”的回帖点赞数超过了20万,不少和小海一样的快被憋坏的“吃货”们扬言要“报复性消费”。

“只要饿不死,担心那么多干嘛?这次疫情其实也告诉我们要及时行乐啊,毕竟谁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

亿元消费券“劝”消费 

武汉解封进入倒计时,疫情带来的阴霾正在渐渐散去,但疫情留下的“创伤”还需要时间来治愈。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130亿元,同比名义下降20.5%。其中,餐饮消费受重创,同比下降43.1%;商品零售次之,下降17.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表现国内消费需求最直接的数据,1-2月数据其实是在意料之中,毕竟大家都在家中,物流基本也是停摆状态,一些有的没的消费需求自然也就被压住了。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效,社会经济秩序正在加快恢复。扩大居民消费无疑是刺激经济的重要手段。

短短一个多月,全国17个省份30多个城市宣布已发放或者将向市民发放消费券,且推出地区和金额还在快速增长,目前总额已超50亿元。

发消费券的目的很简单,“劝”你去消费,给“报复性消费”添上一把火。

其实在经济学理论中,严格来说并没有“报复性消费”这个概念,它最早出现2003年非典过后,为了刺激消费,推动恢复社会经济,人们造出来的概念。

但是非典结束后,有数据显示,零售市场的增长也只是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正常水平,并没有明显的超常反弹。

此外,出现反弹的行业和企业也有一定选择性。并且直到2003年9月,餐饮行业的同比增速才回到上年同一水平,且未出现显著提升,“报复性消费”并未得到充分印证。

非典期间,人民日报有篇文章写道,“为了应对挑战,电话购物、网络购物、刷卡消费等热了起来”,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但绝不是简单地重复。正如恩格斯所言,历史总是螺旋式地上升,一个个历史过程循环往复。

可以想象,部分零售、娱乐行业会在此次疫情结束后,迎来一波消费高峰。但这只是一段时间以来压抑已久的消费欲的集中释放以及情绪的集中宣泄。

根据一些市场调研来看,人们口中的“报复性消费”,恐怕更多是一种“补偿性消费”。且只是在金额小的消费上“报复”,一杯奶茶、一顿火锅、一次美甲,所谓的生命之光、欲念之火,罪恶和灵魂都安排上了。

预支型、重资产的消费应该会下降,比如买车,买房,网上一片人哭天抢地的抱怨,还不上信用卡,还不上房贷,又有多少人真的会在这个时期去购买车房呢?

1955年我国开始币制改革,当年的广义货币M2只有175亿元,如今M2则已经突破200万亿元。

当蛋糕以惊人的速度膨胀时,我们每个人都会被时代潮流推着向前。

 最后想说 

《2020新冠疫情消费者行为态度影响与趋势报告》显示,疫情期间,54.7%的消费者“增加了在投资理财领域的时间投入”,疫情结束后,消费者“计划在投资理财领域的支出占比高达20.5%”。在“疫情期间所产生的新的生活计划”这一项中,40.9% 的人选择增加收入,比如理财、投资、基金等。

《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显示,从消费态度看,消费者延迟消费的意愿略有下降,即更加倾向于即时消费。当询问消费者对消费和储蓄的态度时,79.03%的消费者对于“今天有钱今天花完,明天的事情明天再说”持“不太同意”或“完全不同意”的观点,有17.80%的受访者持“完全同意”或“比较同意”的观点。

从一些报告可以看出,大家的消费观似乎逐渐趋于理性。确实,消费的前提是荷包鼓,如果没有新的收入来源,又在透支现有的成本用于各种生活开支,何来报复性消费一说?

其实,不管是“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存钱”,都只是普通人对于疫情之后生活的一种预期,其中既有“任性”,也有“反思”,各人有各人的选择。

有些东西,压抑久了会爆发,比如情绪;但是有些东西,压抑久了,可能就没有了,比如消费欲。

疫情终将散去,街头巷尾的火锅店会重新热闹起来,网红奶茶店将再排起长队。无论是大吃大喝一顿,还是按捺下买买买的冲动开始“报复性存钱”,经此一“疫”,我们都应该经常问问自己:如果一直没有收入,我的钱能支撑多久?

参考资料

报复性消费?不存在的,东四十条资本

报复性消费VS报复性存钱,你选哪个?人民日报评论

战“疫”胜利后,你选择报复性消费还是报复性存钱?葫芦

“报复性消费”,到底会不会来?曲一刀

疫情下的北漂青年,有意思报告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