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鄂州)作为孙吴陪都时的政府机构有哪些?
宫府和尚书九官。孙权回到建业,却留下太子孙登和诸皇子,以及朝廷的诸多行政部门。太子孙登所居的东宫,和诸皇子、百官居住办公的府署合称为“宫府”,亦由陆逊监领管理《三国志》卷59吳书.孙登传》日:“权迁都建业,征上大将军陆逊辅登镇武昌,领宫府留事。”陆逊作为太子首辅,对皇室、公族的诸子教育非常严格。其本传记载:“时建昌侯 孙)虑于堂前作斗鸭栏,颇施小巧。逊正色日:‘君侯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虑即时毁彻之。射声校尉孙)松严。史载“登或射猎,当由径道,常远避良田,不践苗稼。至所顿息,又择空闲之地,其不欲烦民如此。”
留守武昌的“尚书九宫”应是宫廷中枢机构“尚书省”和外朝的“九卿”。《资治通鉴)卷71 魏明帝太和三年载“九月,吴主迁都建业,皆因故府,不复增改,留太子登及尚书九官于武昌。”胡三省注“九官,九卿也。”笔者认为,孙吴曾仿照汉朝官职设立九卿,分治政务,回迁建业后其机构留在武昌《三国志》卷60《昊书.潘溶传》曰:“权称尊号,拜为少府,进封刘阳候,迁太常。”如前所述,潘溶曾在黄龙三年(231年)率军征讨武溪蛮,获胜后又回到武昌。嘉禾三年(234年),当地查夷再次叛乱“冬十一月,太常潘溶平武陵蛮夷。事毕还武昌。”这些都反映了孙吴太常卿是常驻武昌的。此外,孙权在嘉禾六年(237年)立法禁止官员弃职奔丧,违者处死“其后吴令孟宗丧母奔赴,已而自拘于武昌以听刑。陆逊陈其素行,因为之请,权乃减宗一等,后不得以为比,因此遂绝。”“这一案件的审讯过程也说明了朝廷的最高司法部门一廷尉设在武昌,所以在吴县 吟江苏省苏州市)任职的孟宗犯罪后到武昌去投案自首,而不是去距离案发地较近的都城建业。审讯结束后法官的拟判意见首先报告给“董督军国”的陆逊处置,只是因为需要法外施恩,才上报给皇帝进行最终裁决。
在这一阶段,后来又发生了两件事。其一,吴嘉禾元年(232年)正月,“吴主少子建昌侯孙虑卒。太子登自武昌人省吴主,因自陈久离定省,子道有阙;又陈陆逊忠勤,无所顾忧。乃留建业。”据学术界研究。孙权宠爱步夫人,而孙登与步夫人不睦,这使其地位受到威胁。为了巩固孙登的嗣君地位,陆逊寻机使孙登返归京师。8此后,孙吴再也没有派遣太子进驻武昌。其二,前述赤乌七年(244年)顾端去世,陆逊代为承相。孙权下诏日:“今以君为承相,使使持节守太常傅常授印绶。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感绩,敬服王命,缓靖四方。干乎!总司三事,以训群察,可不敬与,君其助之!其州牧都护领武昌事如故。“。按汉魏朝廷“三事"即三公,陆逊升任承相,为三公之首,有调诚百官的职责。除此之外,他还保留了原有的各项职务,继续留在武昌,表明其权力获得了进一步的增长,是自孙吴建国以来权势达到顶峰的股肱重臣。另外,在此期间,吴都建业又于武昌之外别设尚书省,例如,嘉禾二年233年),辽东公孙渊斩吴国使臣太常张弥、执金昏许晏、将军贺达等,“孙)权大怒,欲自征测,尚书仆射薛综等切谏乃止。”赤乌元年(238 年),丞相顾雍审讯校事吕壹案件“时尚 书郎怀叙面警辱查,雍责叙日任 “官有正法,何至于此!“上述史实表明孙权还都建业时,身边亦拥有尚书省大小官员,这可能是为了处理京师附近地区和国内重要公务需要及时察报皇帝,因面不能将尚书机构都留在武昌的缘故,太子孙登回到建业之后,史籍中再未见到武昌没有尚书官署的记载,看来应是最终被取消了,另外,吕查案件是由设置在建业的廷尉机构收审的,”后壹奸罪发露,收系廷尉。雍往断狱,壹以因见,顿维相颜色,同其静状。售相利还嘉禾六年(237年)吴令孟宗弃官奔丧到武昌受审的情况不同,或许九卿机构有些是同时设置于建业与武昌两地,根据事务的需要来决定在哪里进行处置。
也就是说,孙权迁都建业后,武昌的军事政治地位仍然非常重要。那里保留了太子和诸皇子的宫府,以及处理朝廷庶务的尚书省和九卿部门,实际上相当于国家的陪都。另外,武昌还是陆逊所任荆州牧的治所与统领数郡军务的主将驻地,其管辖的疆域远超过了西陵、乐乡等都督辖区,故而是孙吴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的军镇,其地位非同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