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开发成功必须要满足这3个条件 |儿童|万物生长|教师
民小编说
课程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的集中体现。抓课程就是抓教育质量,抓教师专业发展,抓学生生命成长。
在这所学校,校长带领老师一起开发了“万物生长课程群”作为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特色课程、个性课程、项目课程、综合课程等课程综合体激活了教师课程开发潜力,为儿童带来前所未有的课程体验,实现了儿童的“群生长”,也为学校积蓄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一起来看看这所学校的经验。
01
用“生长”串联起学校发展的学术逻辑
生长,对一所学校来说,是一种无限向上的发展样态。不同学校,发展哲学不同,课程路径各异。我们践行“教育即生长”的哲学,“万物生长课程群”便是以“生长”为核心理念的课程实施方式。
我校的母体是创建于1906年的百年名校——湖塘桥实验小学,历经百年风雨洗礼,凝练成“追求本真”的校风和学风。2008年,湖塘桥实验小学建立“御城校区”,提出创造适合的教育理念。2015年,“御城校区”独立建制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我们将“本真”与“发展”的文化理念进行深度融合,提出办一所“天天向上”“活泼泼、乐滋滋”的学校,“生长性”是这所学校不断发展的土壤和源泉。
在“万物生长课程群”的最初发展中,打上了学科研究的烙印。笔者是一位语文教师,2000年就提出了“生长性阅读”的概念,并致力于“生长性阅读课程”的研究。当笔者主持第二实验小学工作以来,“生长性”便情不自禁地融入新学校的发展规划之中。
然而,学校发展要走出个人学术研究的局限,必须向更为广阔的教育天地生长。因此,体现和代表学校生长逻辑的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包容性——能得到教师的积极响应,能触动儿童的敏感神经,能推动全校工作的和谐共进。
这也就决定了课程在内容上不能唯学科,在架构上应当多元组合、前后贯通、左右逢源、跨越学科,融汇教育与教学。
基于此,“万物生长课程群”应当是一个综合体,一个群组,一个结构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基于生长”——学校文化的承前启后;“为了生长”——学校的未来蓝图、教师的专业成长方向、儿童的潜能开发融为一体;“在生长中”——课程与时俱进,始终处于动态优化之中。
只有“整合”的课程,只有“生长”的课程,才能成为学校发展的学术逻辑。
02
教育哲学以课程的名义落地生根
将“万物生长课程群”作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其内容本身就具有统摄全局、包蕴万象的气韵。
如果将课程放置于学校顶层设计的高度来俯视与体察,“万物生长课程群”便呈现出丰富的价值内涵。
它探索了“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
课程背后站着人,课程的深处指向人,所有的学校课程都是因为“人”的生长而诞生,因为“人”的培塑而建构,因为“人”的完善而统整。
“万物生长课程群”的核心导向是构建一种“种子课程”,引领学校、教师、儿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向下扎根”是为了“立德”——在课程濡染和践行中“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的高贵品质,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
“向上生长”——就是课程终极目标“树人”——“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向下扎根”越深,德之弥厚;“向上生长”越高,人之愈善。
它孕育了“优质学校”的教育哲学。
“优质学校”是对自身办学资源有充分认知、有明确发展方向、蓄积饱满的前进动力学校的统称。作为“优质学校”,一个鲜明的标志就是有明确的学校教育哲学。
“万物生长课程”就是“教育即生长”教育哲学在学校以课程名义和方式落地生根,成为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和富有特色的“软实力”。
它开辟了“适合自我”的成长田野。
“万物生长课程群”是让学校成为一片丰富肥沃的课程田野,每个教师都可以成为这片沃野中某个板块的开发者和耕耘者,而儿童则是一粒种子,每个儿童的种子属性各不相同,他们只需要在这片课程沃野中,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并能够逐渐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的土壤。
它更对接了“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的教育格局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万物生长课程群”恰逢其时,一方面提供开阔而丰富的课程资源,从而改变传统课程资源“线性”“平面”“松散”的特征,建构其“立体”“多维”“系统”课程内容结构。
另一方面为课程的实施和评价提供了大数据平台。它是多项、多维、多态课程的综合体,这样的课程体态要连片成体,就需要借助于“互联网+”思维进行有机整合和贯通;
在“万物生长课程群”进行教学评价时,更是要依基于“互联网+”中的大数据平台,实现教师、家长、伙伴、自我等多方位评价及时反馈和综合。
03
让儿童活泼泼地穿梭于课程选择中
“万物生长课程群”融合学科,激活教师课程开发潜力,从而推进和实现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课程群在内容结构上应当有三个清晰的维度。
打开腾讯新闻,查看更多图片 >
1. 定向课程——基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平台。
笔者认为,每个教师都是一份卓尔不群的潜在课程资源,并倡导每个教师都是一门课程的“研发中心”。
几年来,学校千方百计鼓励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引导他们开发属于自己的特色课程,并为一批资源同质的教师成立课程项目组,为一些拥有成熟课程的教师建立课程工作坊。
迄今为止,我校正在运行的课程项目组有12个,特色鲜明的课程工作坊5个。
2. 潜能课程——基于学生兴趣发展的空间。
儿童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在小学阶段,直到儿童与自身潜能相吻合的课程相遇,他们才能对学习焕发出真切而持久的热情。学校首先要做的就是创造儿童与适合自己的课程相遇的契机。
我们努力将“万物生长课程群”的基数做大,让儿童有接触的时机和选择的空间。为此,学校从儿童喜闻乐见的活动入手,开发出“审美、健体、创客、领袖、家政”等五大类100多门课程,坚信“总有一款适合你”,让每个儿童浸润其中,体验其中,挑选其中,最终与自己最适合的“一款”相遇,沉浸其中,热爱其中,最终唤醒其中。
让儿童在“万物生长课程群”中活泼泼地穿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如树茁壮、如花绽放,让他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3. 贯通课程——基于学科建设融合的模块。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程改革正在淡化现有的课程边界,强调跨学科融合与打通。
“万物生长课程群”努力填平学科间沟壑,尝试以“阅读”为经,将文学、数学、科学、艺术、体育等诸类学科课程融会贯通;
尝试以“实践”为纬,将动手、动眼、动耳、动鼻、动嘴、动脑等各种肢体与感官在课程活动中协调一致,从而实现“万物生长课程群”最佳效益组合。
整体上看,“万物生长课程群”原本就是一个以“互联网+”为技术手段的纵横捭阖的课程综合体,承载着现有学科的融合与跨越的职责;
局部上看,学校还基于依据现有的大数据平台,开发出多种融合性课程模块,譬如“儿童理财课程”(数学、社会、生活的融合)、儿童园艺课程(科学、劳技、美术、生物的融合)、儿童旅游课程(地理、数学、信息技术的融合)、儿童生长性阅读课程(文学、科普、历史、信息技术的融合)等,用构建课程“新模块”的方式促进传统学科之间的融通,接近儿童生活,吸引儿童参与,增强知识的运用,从课程层面实现核心素养的落地转化。
“定向课程”使教师成为学校特色课程的研发者,学校课程与教师专业素养共同生长;
“潜能课程”让儿童在丰富的“课程群”相遇最心仪的属性课程,从而获得最快的生长;
“贯通课程”演绎着最佳的课程状态,让课程无边界走向生活化、操作化,让每个儿童在课程中解放自己、释放自己、成就自己。
“万物生长课程群”的终极指向是儿童生长,是儿童的“群生长”。
04
只有生命“动”起来,课程才会拔节“生长”
一个优秀的校长就是一门卓越的课程,一门卓越的课程就能造就一所优质的学校,笔者深以为然。
用什么样的课程引领学校保持发展的势能,用什么样的课程引发教师创造的动能,用什么样的课程点燃儿童发展的潜能?这是笔者千百次追问的问题。而每次思考的“结点”都落在了“生长”二字上。
当“万物生长”充盈身心、融入肺腑,“万物生长课程”便跃然纸上。此时,所有的“碎片思考”汇聚成篇,形成了鲜明的“顶层设计”理念。
作为校长,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万物生长”之前应该是“万物萌发”——将课程的规划权交给全体教师,只要教师肯“动”,课程才会“生动”,课程的实施才会“灵动”。
当一份份异彩纷呈的课程规划方案从年级组、教研组聚拢而来,“课程群”概念便呼之欲出。
不少学校将课程开发视作专家和行政领导的专利,一线教师常常置于课程的开发边缘。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自觉地被沦为课程的被动执行者,内心对新生课程的排斥不言而喻。
在“万物生长课程群”的开发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将教师放在首要位置,让校长、专家、一线教师成为课程共同体,让每个教师充分体验到“我的生命在课程中得以生长”。
于是,特色课程、个性课程、项目课程、综合课程喷薄而出,学校一下变成了一片开阔丰富的课程沃野,每位教师成为这片课程沃野上乐此不疲的农夫。
因为是自己的课程,因为沾染上个体的生命气息,所以在“万物生长课程群”实施过程中,每位教师都竭力让自我的田野播种下更多的种子,并悉心呵护每粒种子都能生根、发芽、长叶、开花。
当然,每位教师在每个课程收益者——儿童的成长中,收获了满满的幸福,享受到快乐的滋味。
传统的课程学习总让儿童受到诸多的限制——固定时间,固定场地,固定伙伴,不能选择,少有操作。而“万物生长课程群”的实施却给儿童带来前所未有的课程体验。
在课程周期上,我们尝试了“长课程”与“短课程”的组合,如潜能课程设置在周五,时间为60分钟,以加长课程时限,让每个儿童学得更充分,玩得更过瘾。
在课程对象上,我们尝试“同年段”与“跨年段”的组合,突破年龄和年段限制,让所有志趣相投的孩子相遇相识,相帮相促。
在课程选择上,一个学期内采取积分制,只要选修都记录成绩,只关注学习时间,不关注学习项目;一学期后则采取定班定人考核,确保每个儿童在相遇适合的课程之后,能持续不断地学习下去。
在课程学习方式上,以体验为主,充分解放儿童的肢体和感官,鼓励儿童不拘一格,大胆尝试,以获得更多的新鲜感受。
这样的课程实践,让每个儿童获得更多的感官自由,取得更多的自主选择,赢得更多的挑战机遇,儿童的生命在“万物生长课程群”中活泼动感,生机盎然。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
文章来源 | 《人民教育》2018年第6期
图片来源 |湖塘桥第二实验小学校园官网
责任编辑 | 施久铭
微信编辑 | 沈涵波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