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修家谱的义例和间隔时间
什么是“义例”?所谓“义例”就是续修家谱的指导思想。千百年来,封建家谱在其承继和发展中归纳出一条准则,即“扬善隐恶”、“为亲者讳”,具体说来就是,“扬善”,即“谱以正宗派,笃恩义,故独以书善也”,简言之就是写“好人好事”,祖先族人的坏事不准写进家谱。
应该说,续修家谱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义例”,遵循什么样的“义例”去修纂家谱,对家谱能否起到维系家族制度有很大作用,哪些该写、哪些不该写应有循例。如果,兼收并蓄,有闻必录,应该写的没写,不该写的写了,就与续修家谱的宗旨背道而驰。
续修家谱就是延续修订,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家族中总会新生子女,娶进媳妇,逝去长者,族产公田也会发生变化,都要记入家谱,所以家谱应该定期续修。那么相隔多少时间修订一次最为合适?
一般说来,续修家谱的间隔时间,大多数家族规定为30年,据清代乾隆间修谱资料,“谱必三代一修,恐世远年久,无不散失,乖离之弊,其所失为不小”。有许多家族规定家谱要“30年一小修,60年一大修”。
有《族规》以家族30年不修谱为不孝,有家族规定:“族谱重修刻版后,每十年汇稿,三十年续倍,补刻刷印,附装谱后,以免久远难稽”。“修谱不宜历年久远。古人云:谱宜三十年一修,若不遵此,即属不孝。”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对族长以及族中执事人员要律以不孝之罪,给予家法惩治。
应该说,家谱30年一修,大体上可以把家族中的两代人衔接起来。30年是一代人的成长时间,每隔30年续修一次家谱,就可以趁老一辈健在,新一代已成长的时候,将家族30年里亲缘关系的变化准确记录下来。如果间隔时间过长,家族中人丁变化记录会有差池,容易引起血缘关系紊乱。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