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个案例,分享皮肤科临床解疑思路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虽然不敢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但是作为医生,我们有很多解决思路。

我们说的临床实践,本质上就是不断遇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实际上,问题是无限的,而个体的知识是有限的。因此,医生需要终身学习,这个说法一点都不为过。
当遇到临床问题,我们该怎么去解决这些问题?怎样更好地帮助到患者?
在此,我以个人的经验分享一些思路,聊以抛砖引玉。

案例1:

中年女性腋下结节,是什么问题?

图1.腋窝皮损(作者提供)
这是朋友问我的病例。患者女,40余岁,双侧腋下黄色丘疹、结节2年余,无自觉症状,触诊质实,偏软(图1)。
当时我也拿不准,便请教了更有经验的殷医生,初步考虑是多发性表皮样囊肿,因为有看到不少粉刺样开口,后面可以行B超检查进一步评估。
皮肤病病种繁多,有很多少见病甚至罕见病,此外还有常见病的少见表现,可能行医一生都没能亲眼见过,诊断难度不小。如果遇到诊断上拿不准的,不妨问问其他见多识广的同行。
另外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例子——孩子户外活动后出现暴露部位的深色斑点、斑片,用水无法去除(图2)。
图2.面部多发性斑点(作者提供)
没见过的以为是烟头烫伤、艾灸、衣物脱色、水彩笔染色等。有幸见过的话则能过目不忘,这很可能是昆虫引起来的外源性色素沉着,也可以叫做昆虫性文身(insect tattoos)(图3)。
图3.昆虫性文身(作者提供)
案例2:
脚上长痣该怎么办?
我们经常会遇到“脚上长痣该怎么办”这个问题,大众对脚上长痣普遍比较恐慌,可能是他们对健康愈发重视,也可能是科普在反复强调痣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图4.色素痣(http://www.pcds.org.uk/)
实际上,脚上的痣该不该处理、该怎么处理、是手术还是激光,这些都没有定论。
像这种有争议的问题,就存在很大的讨论空间,可以和其他同行相互交流,往往会有更新、更深刻的认识。
比如在群里面,不同医生就对此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医生1:激光是一种治疗选择,“凡是痣都不能激光”看法不合理
医生2:激光没办法保证治疗干净,它的优势不如手术
医生3:先天性色素痣建议在学龄期手术切除
医生4:足底的痣建议手术,且切到脂肪层
医生5:得和患者或家人沟通患方的意愿
医生6:每半年随诊,复查皮肤镜,平时关注痣的变化
医生7:手术并非完美,再精细也会有术后瘢痕

……

其实,每个医生的观点都有一定的依据,都不能说是错误的。好比朋友夏医生总结的那样——“证据是一致的,经验和意愿是有区别的。”
就个人而言,遇到儿童脚上长痣,不少时候,我给的综合性建议是这样的(当然,具体情况还需具体分析):
正常的痣短期内也可能会有变化,可能变大、突起,有时候色素也会有所改变,这是痣的自然变化,不足以提示恶变。
脚底的痣不是一定要切除,原因有很多:1.摩擦和恶变的风险有多大还没有定论。2.很多痣都容易摩擦,比如脸上的痣很常见,每天都要洗脸,但却没要求人把脸上的痣都去掉。3.痣恶变的概率本身极低。4.半数的恶性黑色素瘤并不与痣有关,“预防性”切除的好处也并不明显。
因此,从理论上来说,目前治疗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不大,可以考虑继续观察即可。如果出现下列情况,则有必要及时就医评估:形态明显变得不规则、有好几种颜色、出现破溃、出现疼痛、直径大于6毫米、痣的周围出现新的小黑点。
如果想现在就去评估也是可以的,建议去正规医院的皮肤科就诊,医生一般会做一个皮肤镜检查,相当于特殊的皮肤放大镜。
除开理论分析,另一方面,从实际上来说,有时候大家会过度担心、频繁关注,这会消耗过多的精力,这也是一种折磨。如果选择治疗,这样就免除了这些担心和焦虑,也能够根除这个痣恶变的可能。
因此,从上面分析来看,要不要治疗都可以,也看个人的需要。治疗的话建议去靠谱的正规医院,当地医生会进一步评估。
案例3:
色素性痒疹用什么药?
临床上,除了诊断之外,治疗也相当重要,尤其是规范、可靠的治疗建议。
图5.色素性痒疹(https://healthjade.net/prurigo-pigmentosa/)
像色素性痒疹这个少见病例,即便诊断清楚了,治疗上有把握吗?是不是参照炎症性皮肤中的痒疹、结节性痒疹治疗就行了呢?比如外用激素、口服抗组胺药物。
答案是否定的。
相比常见的炎症性皮肤病,色素性痒疹最大的不同是对外用糖皮质激素疗效不佳。最有效的治疗是口服有抗炎作用的抗生素,尤其是四环素类抗生素中的米诺环素。更多信息,参见旧文——《临床新知:治疗色素性痒疹,首选抗生素!》。
临床上遇到对治疗层面拿不准的问题时,不妨多去查阅资料。最好是查阅比较权威的资料,例如新出版的皮肤病学著作(尤其是国际知名的,例如Bolognia或Rook的皮肤病学教材)、专业医学平台(例如UpToDate、Medscape)、数据库(例如Pubmed)、优秀搜索引擎(例如谷歌)。
我平时用得最多的是UpToDate app,如果上面没有解答,或者不够全面,则会用谷歌或者Pubmed进一步检索信息。不建议看老教材,更新不及时,容易被误导。
案例4:
特应性皮炎反反复复,应该怎么做?
特应性皮炎之于皮肤科医生,好比糖尿病之于内分泌科医生,又好比高血压之于心内科医生。
这是全球的高发疾病,儿童群体发生率高达5%~20%,疾病负担很重。
像这么重要的疾病,相当一部分临床问题早就有了答案(一个例子:特应性皮炎患儿应该勤洗澡吗?)。而这些答案,就在各种学术资源里面:最权威的是国际指南。除此之外,还有国际上的原始研究、皮肤科专著、优质医学平台(例如UpToDate)、国内指南、优质解读性文章、优质科普文章等。
如何应对特应性皮炎复发,查阅指南和文献之后,就不难得到解决方案——最重要的就是“主动维持治疗”,总结起来就是下图。
图6.特应性皮炎的局部治疗方案(作者提供)
从图中可以看出,回应性治疗是在疾病活跃的时候坚持每日外用药物,治疗到活动性皮损消退,随后停药。如果疾病再次复发,则重复进行治疗。
与回应性治疗不同的是,主动维持治疗最初也是采取回应性治疗方案,但到活动性皮损消退后并不真正地停药,而是降低用药频率,改为每周用2次,连续使用。未来如果病情有反复,病情活跃度会有所下降,到时候再短时间进行回应性治疗即可,接着继续采用低频率的维持治疗。
案例5:
得了脚气,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脚气(足癣)是常见病、多发病,在大家眼里也是个小病。
图7.足癣(https://medcubic.com/index.php/node/403)
脚气如何防护,皮肤科医生都知道。但问题不在于我们不知道防护措施,而在于如何精细化防护。也就是说,如何把防护工作从60分提到90分甚至更高。如果只告诉患者,得了脚气,要注意透气,要保持脚的干燥,这就只是60分的建议。
如果要做得更好,需要我们不断思考和总结,需要我们有意识地去积攒经验。如果没有现成的“作业”可以抄,那就只能实践出真知了。
经过不断完善,我平时给患者的生活建议是这样的:
生活上,需要强调的是,真菌适应性很强,尤其喜欢在潮湿和不太透气的环境,并且有一定的传染性。因此,脚气的护理很重要,需要和抹药搭配,不然的话脚气以后容易反复出现。这里分享下平时整理的一些详细建议:
1)穿宽松透气的鞋袜,夏天可以多穿露趾凉鞋。
2)减少脚的出汗,出汗异常增多的话要再看下医生。
3)如果感觉出汗明显,方便时就勤换袜子。
4)不穿的鞋子注意保持干燥。
5)注意局部清洁,每天洗脚,洗脚后及时擦干水分。
6)平时不和他人共用鞋子、擦脚毛巾、洗脚盆和指甲剪等物品。
7)衣帽间和浴室等公共区域要穿鞋。
8)皮肤不接触其他脚气或甲癣人群的病变。
案例6:
脸上有气球似的疙瘩,天热会鼓起来,怎么回事?
曾在线上平台遇到过一则奇怪的案例:
图8.咨询案例(作者提供)
当时百思不得其解,没料到休息一下后就猛地想到了诊断——小汗腺汗囊瘤。
图9.咨询案例(作者提供)
客观地说,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周公的功劳,而是此前有间断地看文献,有一定的积累。当亲身遇到之后,就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这则案例给我的启示就是,平时要多积累知识,有备才无患。
随后,我再次查阅了相关文献,整合了疾病特征和治疗细节,给患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回复,内容如下:
女士您好,抱歉刚才有事情耽搁了。
根据您的描述来看,这些小颗粒最可能的是小汗腺汗囊瘤,这是一种良性囊肿性肿瘤,很少见,发生原因是皮肤正常小汗腺导管闭塞或继发性扩张引起。
这个病最典型受累及的部位是眼睑、外眦、鼻部和颧部。大多皮疹为多发性、对称分布,大小1-3毫米,一般没有症状,有时候会有轻微的瘙痒不舒服。
治疗方面,由于小汗腺汗囊瘤几乎没有恶变,无需过度治疗。
考虑到面部多发性皮疹可能引起美容问题,推荐您对症治疗,例如避免湿热环境,避免热刺激(日晒、热饮、运动),以及避免其他可能加重您皮疹的因素。
药物治疗是一种备选方案,可以用外用抗胆碱能药物(例如阿托品凝胶),涂抹在有皮疹的地方,可以减少汗液产生。不过,外用抗胆碱能药物可能因为系统吸收而出现视力模糊、怕光、口干、心跳加快等副作用。另一方面,药物仅有暂时性治疗作用,停药后疾病会复发。
国外研究认为,腐蚀性治疗和激光治疗效果不满意。更为彻底的治疗是手术切除,但更适于单个皮疹,您的皮疹太多,切除不太可行,并且可能引起瘢痕形成。
希望这些建议能够帮助到您,祝好。
案例7:
孩子摔伤了额头,裂口大,该怎么办?
严重的摔伤需要清创,评估是否需要打破伤风针,评估是否需要缝合以及具体缝合措施,这并不是简单的皮肤问题,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有不少时候会遇到棘手的问题,包括且不限于手术治疗(甲母痣怎么切除)、化妆品评估(适合用什么化妆品)、美容治疗(某某新技术怎么样)、病理评估(疑难病的病理分析)等等。对于超纲的情况,我会建议患者找别的医生看,让更专业的人做更专业的事。勉强接诊和治疗的话,有时候会耽误患者。

结语

虽然不敢说办法总比困难多,但是作为医生,我们有很多解决思路。我们可以请教他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可以查阅资料,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当然也应积淀自身,打铁还需自身硬,无须扬鞭自奋蹄。
临床上,你是怎么解决问题的?欢迎留言分享。
本文来源:医学界皮肤频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