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药证解读——芍药
《伤寒杂病论》药证解读
——芍药
点击音频收听芍药全文讲解。
【基原探讨】
在现行版药典中无“芍药”这一条目,而是按照其来源,将芍药分为“白芍”和“赤芍”进行论述。其中,白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主产于浙江、安徽,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及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干燥。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芍药Paeonia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Paeonia veitchii Lynch的干燥根,主产于内蒙古、辽宁、河北、四川,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干燥。
芍药,在古代无赤芍、白芍之分,也无家种、野生之别。自梁代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始,才有赤芍、白芍名称之分。自此,后世医家多认为白芍主补,赤芍主泻;白芍主收,而赤芍主散。然而,其品种和炮制品仍是混乱为用。目前,在实际操作中,白芍指的是芍药之栽培品种,赤芍则来自野生品种。另外,赤芍、白芍之加工方法不同。芍药根去皮,沸水煮后晒干者为白芍;芍药根及根茎直接晒干生用为赤芍。
【病机辨析】
欲理解仲景使用芍药的机制,有几处关键点需要厘清。
芍药治肝脾之表里
《神农本草经》谓芍药“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后世医家对芍药的性味有过修正,认为其性当微寒,味苦、酸,这可能和当时使用的芍药品种有一定关系。
后世医家通过对其功效进行归纳,认为芍药归肝、脾二经,而且当时对芍药的解读多从气血与藏象理论来论述,这就给人一种感觉,似乎芍药为专治肝脾脏之本药。而在实际运用中,芍药使用频次最高的症状,是治疗“痛”,这个痛不仅仅是内脏痛,还包括肌肉疼痛、筋痛、关节痛等等,后者并不是肝脾在里之病,而是肝脾表征之病。所以,我们应当认识到芍药能治的范围,当包括肝脾表里之病证。
……
【应用探究】
白芍采收后要煮,要去皮;赤芍不煮,不去皮。白芍饮片切面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略呈角质样,形成层环明显,木部可见稍隆起的筋脉纹呈放射状排列;赤芍饮片呈类圆形厚片,外表皮棕褐色,饮片切面类白色至粉红色,菊花纹明显,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纹理明显,有的饮片有裂隙。两者在性状上差异很大,并不难区别。药工根据传统经验认为“白芍要赤”,“杭白芍”优于“亳白芍”的缘由即来源于此;而“赤芍要白”,也就是说赤芍断面以白色为佳。但目前药市择药习惯刚好与此相反,也不知此说法源于何处。两者均以新货为上,陈货为次。
目前市场经常可以发现有黑赤芍(种植白芍不去皮,不煮)掺入赤芍卖,从芍药苷含量测定角度来说完全能合格,但从临床用药来说就根本不是一回事了。而且不管赤芍还是白芍饮片,都不能出现片中空心的现象,切面也不应有杂色斑点,均为劣品,如有发现建议直接退货。
白芍的炮制内容非常丰富。自唐代《备急千金要方》“熬”开始,至清代本草文献中形成系统理论,保留至今、仍被广泛应用的有麸炒、酒炒、醋炒这几个炮制工艺,但是至今这三者的炮制原理还没有搞清楚,加工工艺与质量评定缺乏统一标准,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此外,文献中记录的蜜炙、盐炙等其他9种白芍的炮制工艺已基本失传,已无法做到古为今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