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风采·创作感言】陈巧令——古为今用 寻本溯源
在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中,我省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陈巧令入选。陈巧令成长于南方,求学在辽宁,他将南北文化巧妙融合于笔墨、篆刻,别有韵味。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陈巧令入选第七届中国书法兰亭奖
陈巧令的创作感言:
我认为,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对艺术较为全面继承后产生的自我判断和理解,继而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感知自我、寻求自我、表现自我的过程。
陈巧令作品
此次兰亭奖的创作,我思考了很久。是以宽度为呈现方式表现一个书家的综合素养,还是以深度或高度为呈现方式去表现一个书家对艺术的深层次认识,以此作为创作基调,也一直没有定夺。在书法篆刻学习过程中,认识到要对行草楷篆隶和篆刻全面学习,要把书法和篆刻的脉络主线找出来,找到规律。
陈巧令作品
以“古”为“今”用,“寻本溯源”方可通晓变化之规律,方能说是对艺术的探索,组织属于自己的“中国书法史”。找到这其中的“法”,而又不能囿于“法”,反而要有反叛的思想,这个反叛的思想也定有其规律,定有其本源,也定有其脉络。学习书法的本身就是认识世界的过程 ,不然,学习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基于上述的理解,我常想,此三幅作品给诸位老师汇报一个什么样的认识?应是“观千剑而识其器”的深度。不满意处定然不少,可让我有几分宽慰的是,还是有不少突破。
陈巧令作品
此次活动,我选择了篆刻印屏、行书中堂、篆书对联。“印从书出”“以书入印”这是篆刻的主旋律,篆刻必须要有良好的篆书基础外,还需要打通书刻间的相互影响,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乃至形成符号。在这种体系下,选择行书和草书创作成为了我的难点,时常难以兼容,或许是自己还没能力打通之间的“内核”关联,只好选择“篆籀”体系下的“颜行”,诚惶诚恐。即使在“颜行”的体系中,也感觉到驾驭吃力,需大量的补课。或许,这正是我未来发展的空间和方向。常想,书法是一种精神、是一双眼睛,让你看到天地间自己本来的样子,感受到世间的情感,洞察浩瀚宇宙之古往今来……
陈巧令作品局部
陈巧令在兰亭奖书法展现场
简介:
陈巧令,1981年生于江苏铜山,渤海大学书法硕士研究生,导师陈国成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美术学院导师工作室导师,北京人文大学兼职教授。
入展获奖:
第七届全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五届青年书法篆刻展,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全国第六、七届篆刻展,全国第五届书法篆刻新人新作展,“百年西泠——中国印”大展优秀奖,全国首届篆书展三等奖,第三届兰亭雅集42人展及兰亭论坛,首届中国书法院奖,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全国第二届隶书展,首届手卷展、第二届手卷展,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等。
记者 : 凌鹤
编辑 : 张卓 审核 : 戴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