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的骨气与北大的正气

蔡元培主政北京大学,办学遵循“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原则,为近代新思想启蒙先驱,但他的处境在五四运动爆发后,异常艰难。蔡元培为抗议政府逮捕学生,于1919年5月8日提交了辞呈。并于9日离京。6月15日,在他发布的《不愿再任北京大学校长的宣言》中说:“我绝对不能再作不自由的大学校长:思想自由,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后由于北大师生极力挽留,蔡元培答应只做北大师生的校长。1923年春,他不满北洋政府教育总长彭允彝破坏法制的行为,愤然辞职,离京南下。秋间转赴欧洲,从事研究和著述,并参与要求英、法等国退还庚子赔款兴办教育事项。蔡元培眼中,军阀的“你唱罢来我登场”犹如“内蛇与外蛇斗于郑南门”,身为北大校长,他愿意“佐雍者尝”,而不愿助纣为虐,“佐斗者伤”,也许遁身出国,是他最好的选择了。

蔡元培的这种正义感,从他为北大学生郭钦光题的挽联中就可领略到。郭钦光在“五四”运动中为反动政府杀害。在郭钦光追悼大会上,蔡元培撰送的挽联十分显眼:

逝者蔡中郎,谁传郭有道

何哉汉高祖,不杀曹无伤

上联“逝者蔡中郎,谁传郭有道”中的“蔡中郎”即蔡邕,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著名才女蔡文姬之父,官至左中郎将,故后人称他为“蔡中郎”。“郭有道”即郭泰,东汉名士,“介休三贤”之一,第一次党锢之祸后,被誉为党人“八顾”之一。因最初被太常赵典举为有道,故后世称“郭有道”,终年四十二岁。史称当时“自弘农函谷关以西,河内汤阴以北,二千里负笈荷担弥路,柴车苇装塞涂”前来送葬。众人一同为郭泰刻石立碑,由蔡邕撰写碑文,写完后,蔡邕对涿郡人卢植说:“我作的碑铭有很多,都有些感到惭愧,只有作郭有道的碑没有愧色。”蔡元培在挽联中,借用古代典故中蔡郭两姓的巧合和发生的故事,来抒发激愤之情,大声疾呼,郭钦光在声讨卖国贼的五四运动中为国捐躯,有谁会把他们写入史书呢?五四运动的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群情激奋,走上街头集会、游行。当学生冲进赵家楼曹汝霖住宅时,发生了与军警的搏斗,郭钦光被打成重伤,回宿舍不久死去。郭钦光在北京大学很有影响,他的牺牲在北京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

下联“何哉汉高祖,不杀曹无伤”是借用了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典故,来对当时中国最高当局诘问,为何不仿效汉高祖,还让卖国求荣的曹汝霖等一伙人逍遥法外呢?据《史记》记载,曹无伤在刘邦决定会见项羽前,派人向项羽传话,说:“沛公(刘邦)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听后感到很愤怒,并在范增的劝说下决定进攻刘邦。然后发生了鸿门宴。汉高祖赴鸿门宴后,几经生死危难,逃离回去后,立即杀了泄密的曹无伤。联语中,历史上的曹无伤与当下的曹汝霖同姓,又是一个巧合。曹汝霖是《二十一条》签订时的外交次长,当时的交通总长。此联的用典精当,情文并茂,表达了对殉难烈士的深切哀悼和对腐败政府的极大愤慨。

蔡元培一生致力于中国的新文化教育事业,堪称“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72年的人生历程,先后经历了晚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党政府时代,虽历经风霜,却始终不改爱国与民主的政治理念,从他的楹联中可看到一个著名爱国教育家的拳拳之心,这也是直到今天,仍然得到人们怀念和景仰的原因之所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