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心脏杂志》找到的真凶是个啥?

前几日,《欧洲心脏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生气是如何一步步诱发心梗的。说明了“生气”诱发疾病的机制,让不少人感到恐慌和无奈!

对待“生气”的态度,我有几点不同意见,说出来与大家探讨。

看过电视剧《延禧攻略》的朋友都知道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乾隆皇帝生病,太医请璎珞帮忙,故意激怒皇上,就是故意惹皇上“生气”,目的是让乾隆皇帝将郁结已久的血痰吐出来,病体就会痊愈。乾隆皇帝病好以后,璎珞却差一点因此事被皇帝杀掉。这段剧情大家看起来有点夸张,其实不然,历史上还真有这么一回事,据《吕氏春秋》记载,战国时代的齐湣王(公元前300―284年在位)患病,多方医治无效,便请宋国名医文挚前来诊治,文挚诊断之后发现,齐湣王的病只能用“激将法”,让他把心中的郁闷发泄出去,才能除去病根。文挚想:这不是找死吗?但又觉得作为医生不能不给病人治病;该怎么办呢?左右为难,这时,太子知道后,再三恳求,并以他个人和皇后作担保,保证文挚没事。文挚答应了太子的恳求,多次以极端的方式辱骂齐湣王,齐湣王大怒后病愈,但文挚却被齐湣王活活烹死。

尽管以上我所讲的是一个特例,但也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说当人有气的时候,要让他“发”出来,对身体才会好,不能因为“生气”可以诱发XX疾病就让他把“气”憋回去!另一个方面,人生活在复杂的社会里,“生气”是难免的事,谁能保证一个人可以不生气,做不到嘛!

健康的人,偶尔“生气”是常有的事,是一种情绪发泄,对他自己的身体是有益的,相反,受害的反而是那些接受这种“不良情绪”的人。所以,处理“生气”的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不是一个“医疗”问题,建议医疗类媒体不要以其所具有的权威性渲染它的“负面性”,对大众造成某种程度的误导!

试问:医疗技术能消灭“生气”吗?不能吧!既然不能又何必渲染它呢?

对身体有病的人,“生气”自然会加重病情,这是“常识”,不是研究结果。在这个问题上,中医的观点确有可取之处,中医认为:容易“生气”的人,其人必有肝郁,用中药调理,疏其肝气,可减少病人“生气”的频率,对恢复健康有益。而西医的观点是这样的:

你觉得有用吗?看起来有道理,你能做得到吗?

最后,我再一次重申一下,我并不反对研究机构对诱发心梗因素的研究,我担心的是因此而引发的心理误导,颠倒因果关系,比如:千万不要生气哦,会诱发心梗!心梗已经存在,不“生气”就没有了吗?这是一个思维方式问题,要教育大众提前预防和消除“心梗”的苗头,而不是对已经得了“心梗”的病人拿“生气”来吓唬他(她)。

【原创:佰草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