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方向——节能环保服务
编者按
聚焦服务型制造
⑩
《关于进一步促进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把“节能环保服务”作为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节能环保服务和其他模式结合,创新服务方式,涌现出了一批典型案例。本文结合《指导意见》,通过典型实践案例,对“节能环保服务”模式进行解读,阐述“节能环保服务”在服务型制造方面转型升级路径及实践方向,推进服务型制造深入发展。
■程言君
双良节能通过精心布局节能环保全产业链,构建了“专家+管家+互联网”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实现从节能设备制造商向系统集成商、投资运营商和能源服务商的转型,为节能环保行业的众多制造企业转换思路、规划方向提供了借鉴。
1、主要做法
经过多年的发展,双良节能确立从节能、节水、环保三大领域,提供基于设备/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转型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构建以设备/系统全生命周期管理为核心的服务模式。企业从销售产品转向设备/系统全生命周期服务模式,将原来的技术、生产、销售、服务流程做出相应改变,体现在:首先,产品销售前移为顾问式销售;其次,业务流程以客户为导向,原来分隔的部门职责向技术、销售与服务一体化转变;第三,健全完善CRM客户关系平台、ERP产品信息管理平台、SL-remote双良云监控平台和ESM服务管理平台,以这些平台为支撑,形成以设备/系统全生命周期服务为核心的服务模式。
双良节能以设备/系统为基础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分为二个阶段开展:第一阶段,强基促进,搭建平台,储备人才,围绕“常规服务精益化、产业服务多元化、行政管理精细化”目标,凭借“质量+技术+服务”盘活存量市场;第二阶段,外引内育,创新变革,资源共享。围绕“服务系统化,系统智能化,业务多元化”借力“供给侧改革”,引导增量市场。
二是根据传统业务和转型业务的不同特点构建运营模式。针对传统业务,采用非核心部件外包模式,培养培育合格外购件及配套外包供应商,并与多家供应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降低公司管理成本,实现与合作方的多赢。针对转型业务,采用国外代理,国内直销和定制相结合。针对公司产品属于大型工业装备、80%以上产品都属于非标定制的特点,技术人员全面走入市场,了解客户需求,解决客户问题。
双良节能坚持以自主关键技术和核心产品为主导,围绕客户效益、社会效益、公司效益三个方面推出相关产品和商务模式,在市场上产生了一定的连锁效应和口碑效应。转型带来的经济效益体现在:一是服务性收入显著提升。2016年服务性业务占公司营业额比重达25%;二是转型过程中,智能化和信息化的产品和管理平台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了企业经营效益,同时提升用户良好体验。
2、转型实践的关键要素
一是把控“制造微笑曲线”中研发和现代营销的“两端”,调存量结构,拓增量市场。以研发创新为先导,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为研发平台,公司每年拿出超过销售收入4%的经费用于研发。围绕专业化经营,实施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包的自主研发和合作研发,使产品和系统具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营销方面对存量客户建立资信数据库,按后台数据将客户市场地位等维度进行评价。按优质客户,一般客户,劣质客户进行分类。从产品和服务等方面给予优质客户最大限度的响应。对优质客户采用融资租赁、分期付款等金融手段或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确保优质客户在资金暂时短缺的情况下能尽快实现节能减排增效的目标。
二是依托于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云平台”+节能环保能源生态圈。结合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四大管理平台,在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做智能化的探索。公司新成立的慧居科技股份公司,就是在城市集中供热的基础上,依托传统领域的广大客户群体与供暖管理经验,结合互联网技术、以“布丁”智能机器人等软硬件为工具,为社区用户、企事业单位提供一站式智能居家整体解决方案与综合服务。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根基的SL-remote双良云平台,实现对海量客户数据的集成和长效管理,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和导向的增值服务。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能源站的运营,将大数据运用于分布式能源站管理,基于物联网智慧能源实际的工作模式进行分布式能源站运营,依托物联网把现场服务与远程诊断相结合,实行远程监控系统。
三是积极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布局全球化、拓展新业务。为真正把双良节能打造成中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标杆,打响向全球展示推广的国际品牌,双良与中国国际商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借力,加快“走出去”步伐,销售额以每年30%的增幅稳步增长。
合同节水管理典型模式包括:(1)节水效益分享型。节水服务企业和用水户按照合同约定的节水目标和分成比例收回投资成本、分享节水效益的模式。(2)节水效果保证型。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户签订节水效果保证合同,达到约定节水效果的,用水户支付节水改造费用,未达到约定节水效果的,由节水服务企业按合同对用水户进行补偿。(3)用水费用托管型。用水户委托节水服务企业进行供用水系统的运行管理和节水改造,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用水托管费用。(4)在推广合同节水管理典型模式基础上,鼓励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户创新发展合同节水管理商业模式。
合同节水管理模式来源于合同能源管理模式,结合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合同节水管理模式还可以包括融资租赁型以及混合型。模式的核心是“募集社会资本+集成先进适用节水技术+对目标项目进行节水技术改造+建立长效节水管理机制+分享节水效益”,是一种新型市场化商业模式。其实质是募集资本,先期投入节水改造,用获得的节水效益支付节水改造全部成本,分享节水效益,实现多方共赢,实现可观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合同节水管理是一项集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分享效益“五位一体”的综合服务。一些公司又提出了包含诊断的“六位一体”的合同节水管理模式。
当前,合同节水管理主要在公共机构、公共建筑、服务业特别是高校中开展合同节水试点,在工业领域应用还非常有限。比如:河北工程大学,该校主校区和中华南校区共有在校生31000余人,年均总用水305万m³,每年缴纳水费1066万元。不仅超出当地用水定额,也浪费了学校大量财务经费。对该校实施合同节水管理改造后,全年节水143.4万吨,平均节水率47.4%。全年减少污水排放110万m³以上,年节约水费570万元。河北工程大学扣除合同期内应向节水服务企业方面支付的2120万元收益,共减少水费支出1302万元,同时节省供水运营成本420万元。北京某高尔夫球场,实施合同节水管理之后,年节水20万吨,减少地下水开采55万吨,节水成效显著。
(1)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
截至2019年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380万辆,中国市场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发展,大量动力电池面临进入退役期的问题。中国五矿集团长沙矿冶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下称“长沙矿冶院”)作为中国五矿新能源动力电池回收业务依托单位,积极部署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体系建设,努力打通产业链发展的“赌点”,破解“痛点”,功课“难点”。2020年3月27日,长沙矿冶院动力电池回收公共服务平台正式上线,成为国内首家动力电池回收服务平台,该平台提供退役电池回收全产业链综合解决方案,包括退役电池回收及信息溯源、撮合交易、检测评估、仓储代管、物流组织,以及行业分析、技术咨询、金融赋能等服务。
该平台依托湖南省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联盟,借鉴欧盟退役电池回收体系建设理念及商业模式,针对性结合国内退役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链实际情况,以“供应链服务”和“产业大数据”为核心,为客户提供退役动力电池第三方回收及信息溯源服务,致力于成为“全球退役动力电池综合回收及信息溯源服务商”。
针对车载动力电池与梯次利用需要的电池相关参数并没有统一标准,动力电池不能直接用于储能电池的情况,长沙矿冶院自主开发了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技术,已建成5000吨/年的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工业示范线并顺利投产,采用国内外首创的新型免放电智能拆解分选装备、回收工艺和环保方案,可同时满足三元和磷酸铁锂电池的安全拆解与循环利用,为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提供了一套安全、清洁、高效、智能的整体解决方案。不仅能够分选出适用于储能的电池,也能够有效拆解回收电池。
(2)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我国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发达国家的汽车市场普遍采取的措施。
在欧美发达国家,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已有完善的发展系统和悠久的历史底蕴。其中,再制造产品占其维修配件市场的85%以上,“再制造”已然成为一个重要产业。但由于我国起步较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还算是一个新兴产业。
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工作的通知》,14家汽车整车和零部件企业成为首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标志着我国汽车再制造产业化工作正式启动;2013年2月,国家发改委公布第2批28家企业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单位名单。再制造产品包括五类,即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起动机和转向器。
作为国家首批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近年来积极发展发动机再制造技术,以绿色优质的产品赢得市场和用户的认可,为我国循环经济发展贡献了力量。2011年5月10日,无锡新区一汽解放锡柴发动机再制造基地投产,经过拆解、基础件检测、修复、清洗、总装、整机测试、喷涂包装等一道道工序,报废的发动机修复如新,其品质可与新品相媲美,而再制造的成本只有新品的50%,并可实现节能60%、节材70%。目前,锡柴在发动机再制造工艺、电控喷油器、燃气系统、后处理等再制造技术方面,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自2011年正式投产以来截至2017年,锡柴再制造基地累计销售再制造发动机5000余台,回收的产品附加值突破1.25亿元,循环利用钢材1800吨,节电700万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00余吨。2017年5月份,锡柴的再制造发动机销量同比上涨23.2%,再制造业务真正驶入了发展快车道。
2017年,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企业和示范基地相关企业的产值已超过40亿元,其中发动机再制造产值超过14亿元。2018年,行业企业再制造发动机2.3万台,再制造变速器4.6万台,再制造发电机4万台,再制造起动机10万台,再制造转向机4.1万台,再制造助力泵3.9万台,营业额合计达11.7亿元。据行业研究机构统计,截至2018年底,我国再制造发动机、变速器的生产能力已超过15万台,再制造发电机、发动机等部件的生产能力已超过160万台。
产品回收及再制造、再利用是一种全新的“资源—产品—报废—再生利用”循环经济模式和理念,能够充分利用资源,保留原材料生产加工的附加值,最大限度地实现节材、节能、环保、低成本,是节能环保的高阶形式。当前产品回收及再制造、再利用领域以“机械装备”为主,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机电产品再制造走在了前列,进行了多次的试点。自2005年以来,国家出来了一系列鼓励、支持再制造产业发展的宏观性指导文件。在此基础上,2019年4月22日国务院发布《报废机动车回收管理办法》(国务院令2019年第715号),首次在国家层面给予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相应的法规支持。伴随着立法层面的完善,产品回收及再制造、再利用产业必将掀起新一轮的高潮,助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作者简介
程言君,轻工业环境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专家。
作者:程言君,来源:中国服务型制造联盟秘书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