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的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心理途径
提要:共同体的共同记忆是集体维系的重要心理纽带,一个集体记忆断裂甚至集体失忆的群体很难维系下去
“共忆”,即共同的记忆,是以共同体记忆、群体记忆或社会记忆的形式呈现。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记忆是一种集体社会行为,社会群体或组织都有其相应的历史记忆和集体记忆,记忆本身就具有群体性、相互影响性和带动性。中华民族从历史中走来,凝结成一个共同体,一个显著的心理特征就是有共同的历史记忆、社会记忆,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集体记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能忽略加强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凝结集体记忆的因子,因为这是维系共同体重要的纽带。
共同的记忆是共同体共有的、在一个群体或集体中大家共享、共同传承并共同建构的事或物,以及由其所承载的物质和非物质世界。在事件发生的当时,这些事或物的表现可能是具有典型性和冲击力、达到国家层面的,也可能是片段的、零碎的、民间的,但是随着共同体的集体意愿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事或物被不断整合并典型化,从而变成一个群体或共同体记忆中标志性或典型性的元素,固化或铭刻于共同体的集体记忆中。共同体的记忆以物质和非物质的方式、以再现的形式在记忆中不断制作、复制而得以延续。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其共同的历史记忆,这些元素成为凝聚集体、维系共同体的重要纽带,也是一个共同体重要的心理过程。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之中不断融合了血缘、地缘和精神要素,最终形成了现今这样一个包含了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在血缘、地缘和精神方面有很多共同记忆。承载中华民族历史记忆的元素有很多,如各民族的神话是上古时期人类智慧的遗存,亦是世代相传的集体记忆。中华民族的不同神话凝结着对宇宙、人类、社会、自然及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认知与智慧,凝聚着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共同体记忆。再如,从秦朝“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修秦律”、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到唐朝玄奘著《大唐西域记》、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联姻;从宋、辽、金、西夏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和经济大联合,到成吉思汗西征、凉州会盟、土尔扈特东归、收复台湾;从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共同抗日,到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成立……在历史长河中,我们记忆中的那些历史事件增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融合,加强了不同区域的社会互动与经济互联,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共同体的共同记忆是集体维系的重要心理纽带,一个集体记忆断裂甚至集体失忆的群体很难维系下去。依靠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与社会记忆,来自祖国五湖四海、不同民族的人就有了继承传统的意识、维护共同体荣誉的自觉,这种共同的记忆所带来的共同体意识让各民族有了血脉相连的关系。“共忆”是心理过程的重要方面,亦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心理途径和心理指标。
(李静,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培育基地教授,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及女性人类学方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国民族教育》杂志2020年第12期)
作者: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