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村名里有秘密 俺的老家为啥叫“厂头”?
小编出生在宁远县柏家坪镇眼头村,这里地肥水美,依山傍水,山明水秀,东舂水河欢快地从村东流过,灌溉着两岸的稻田……
族谱载,俺村始祖为礼仕湾始祖李希斋之七世孙李绍祥,真正开枝散中的则是其第四子李文宽。道光间谱载:“七世祖绍祥公育昌、举、让、宽四子,见广(ān)头一境山水明秀,遂携少子宽公居焉。是为吾祖,故当时有爱怜少子之说“。从“文”字辈起开村,历志、仕、万、德、尚、春、逢、开、方、承、家、有、道、邦、国、之、光、俊、秀、起二十一辈,共计22辈,立村至今已有五百余年。止于2016年,村人口1066人,面积2.2平方千米。
从读初中开始,就一直在脑海中自己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村为啥叫广头?初中同学甚至开玩笑说,可能是因为头爱痒呵!后来干脆问读过高中的父亲,父亲把我带到后山的石头上说,是因为山上石头多“眼古”。爱吹牛的父亲,以为这次能说服我,其实一个更大的问号在我心中凝结成了石块。
到了高中,去宁远一中读书,第一次远离家乡,给父亲写信,在信封上的地址我怕邮递员把“广”(ān)字读成“广”(guǎng )字,就写成了“养”。寒假到家后,因为这字写错,被父亲狠狠掴了两巴掌,脸至今还在疼呢。
我的村,为啥叫广头呢?当然八十年代后,统一改成了“眼头”,不在我的问题之列。
刘禹锡有首诗,叫《陋石铭》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之句。村名应该与名山名水名寺有关,村东的河叫东舂水河,不就是因为舂陵侯封于此境吗?
小编研究建文帝十年了,起始地也就是村东的平头寨,又名朝罟皇庙,从来未曾想过小编老家的村名竟与这座皇庙有有关。直到这次审校地名志,在80年代的《湖南省宁远县地名录》和《宁远县志》才有了新的发现,凝结在心中的悬案有了正确答案。
民国《宁远县志》载:“厂头有四元庵”(见下图)。这一记录告诉我们,厂头村是因为四元庵而得名。而“厂”字读(ān)意为庵,同“广“,读“眼”是错读,土话有“井厂”一词,在字典中是可以轻而易举地查到的。人们常常书为“广”,其字也读庵。
四元山又是怎么来的呢?80年代的《湖南省宁远县地名录》是这样记载的:“以村后山形似牛,四周浑园而得名。”原来是四圆山的简写而成四元山。那四圆山是那座呢?(四元山在民国前属厂头村辖地。)
亲们看看下图树枝中间的山,四周是不是浑圆呢?其山顶像牛背形的平坦。这座山就是小编走向建文帝研究的第一座山——平头寨,或曰朝罟皇庙。也就是说,四元山实为四圆庵,山因庵名,是指朝罟大王庙!
山顶的庵庙遗址尚存二十多方碑刻,其中四方碑刻就可以解读其庵为纪念建文帝在大观岭隐居而建。其中一方《朝罟大王解》直言不讳地说道:“朝罟何神也,朝字无义,罟字以为明允文。”撰文人和书写人均为礼仁湾出生的贡生李永学。
讲到这里,厂头村名来历已经弄清:是因村立四圆庵(平头寨、朝罟皇庙)前头而名。眼头大约明弘治末期(1500年前后)立村,立村后一直未到“文革”前均未更名(“文革”期间曾叫红星大队),而村立此庵之前,说明庵比村早。又因庵是名庵,故有此村名。
也说是说,平头寨上的庵庙在明弘治之前已经存在,这为研究平头寨提供历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