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表彰大会,揭开了一些“嫦娥五号”的秘密……

特等奖——超高层摆式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二等奖——厨余垃圾微生物处理零排放;二等奖———星载高精度高稳定碳纤维复合材料相机框架制造技术及应用……

这些读起来有些拗口、理解起来有些晦涩,但一听就是满满“科技感”的专业术语,都来自12月17日,由上海市政协科促会举办的2020年度上海市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表彰大会上。

随着上海市政协主席董云虎和中共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长吴清为获奖者一一颁奖,那些“嫦娥五号”的秘密、南极科考站的难题、“上海中心”的奥妙,逐一揭晓了。

当“嫦娥五号”从文昌发射场升空,太阳能电池帆板在太空如期展开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八研究院上海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办公楼里响起了一阵欢呼之声。

“不仅是太阳能电池帆板,‘嫦娥五号’轨道器上的对接舱等,也都有我们的研发成果。”该公司总工程师田杰告诉记者,卫星在太空飞行时,光照变化会导致环境温度出现上下几百摄氏度的温差,因此星载相机必须使用低吸湿、低放气、高稳定的材料作为框架,才能保证很高的精度。

好在该公司与华东理工大学产学研合作了数十年,2015年联手攻克了“星载高精度高稳定碳纤维复合材料相机框架制造技术及应用”的难关,取得了28项自主知识产权,终破难题。这一原本用于星载相机框架的新技术,有着强大的溢出效应,这一成果即用于“嫦娥五号”飞行器等。“可期的是,未来在我国航天事业上还将得到更为广泛的应用。”田杰对此颇为自豪和自信。

“在南极处理厨余垃圾为什么特别难?”壹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技术部负责人潘佳乐介绍说:“因为在南极处理厨余垃圾,必须无污水排放、无恶臭溢出,减量率达到95%以上。”

这谈何容易。中国科考队要在南极中山站、长城站越冬,那里气温会降到零下四五十摄氏度,厨余垃圾处理设备的工作环境温度是-15摄氏度,处理物中混有大量的雪球冰块,其中蔬菜类少而蛋白质含量高,分解困难。

更何况,“雪龙号”一年去南极一次,先要经过炎热的赤道,又要经受低温严寒的考验,送去的微生物菌种有效期必须足够长,所以必须为此开发特殊的菌种。

为攻克这一难关,壹柯与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海洋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开展了产学研合作,建立了院士专家工作站,并与同济大学和上海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专家联合攻关,申报了“上海市企业自主创新专项”,终于在国内首创了“南极厨余垃圾微生物处理零排放”技术。

目前,他们研发的3台设备在我国3个南极科考站运行正常,成为南极各国科考站中唯一达标使用的厨余垃圾处理设备,令其他国家的科考队很是“眼红”。

当建筑在受到风作用力摇晃时,阻尼器发生相对摆动,从而能起到减振作用。问题是,被誉为“上海之巅”的“上海中心”大厦足足有632米高,如何才能稳住?

为此,上海材料所就以上海中心大厦工程的应用为导向,积极联合了同济大学(高校)、上海市机械施工集团有限公司(施工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上海中心大厦发展有限公司(业主),共同开展研发工作。各个合作单位发挥自身的特长,齐心协力,推动项目的开展。通过合作,上海材料研究所领衔开发成功世界上首个电涡流摆式调谐质量阻尼器。

新研发的超高层摆式电涡流调谐质量阻尼器与传统的阻尼器有何不同?该项目组专家告诉记者,这一阻尼器的减振率可达约45%,大楼舒适度更高,因为采用的是“电涡流阻尼系统”,所以阻尼器在灵敏度、可调节性以及长期性能方面更加突出。在“上海中心”项目之后,这一新的阻尼技术已在国内超过300栋建筑、近200座桥梁中予以应用。

与“嫦娥五号”的秘密、南极科考站的难题、“上海中心”的奥妙等共同跻身此次评选奖项的还有一批涉及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和能源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28个项目。

上海已经有科学技术奖,上海市政协科促会评选的“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与科学技术奖有什么不同?“最大的不同,就是我们评选的奖项,必须有着明显的产学研合作特征。”科促会会长朱英磊告诉记者,上海产学研合作优秀项目奖创设于2009年,旨在表彰产学研合作表现突出的上海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鼓励更多产学研单位通过多方深度融合,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奖项自创设以来,累计评出各类奖项100多项,有力促进了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推进国内一批产学研合作意识强、合作紧密、成果丰硕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获得社会认可。

记者:顾意亮

编辑:莫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