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一个权术思想家入秦后的命运
文 · 戴君 编辑·王笑笑
入秦后:思想间谍的作为
韩非入关中的那年,刚好47岁,著书多卷,已是一个成熟的思想家。此前,他从荀子那里学成回到祖国韩国,但长时间不被韩王待见,直到他的文章被秦王嬴政看见后出兵向韩国点名要他的时候,韩王才发现了他的用处,临时决定让他做间谍(不是普通间谍,而是类似纵横家苏秦那种搅乱政局的思想间谍),实行弱秦存韩的战略。
秦国的首都在长安西郊的咸阳宫,秦王嬴政亲自接见了韩非。见面并不愉快,韩非有些口吃,说话不利索。秦王读过韩非的文章,曾激动地说要是能够得见此人死而无憾,现在他终于见到了作者本尊,却发现这个人结结巴巴、不善言谈,颇感失望。
那年秦王嬴政27岁,正是雄心勃勃的年纪。这时候的山东六国,也都尝试过变法,或成或败。这时候韩非的祖国韩国是六国中最弱的一个,也是离秦国最近的一个,面对变法后日益强大的秦国,韩国也感到了生存危机。但是,韩王信奉“术治”,希望通过权术和阴谋弱化秦国,于是趁秦王来要人顺势推出了韩非。
秦王嬴政对韩非的期望很大,他以为韩非是可以合作的法家同路人,他以为可以和韩非一起共谋统一中国的大计。但是,他不知道韩非有自己的打算。
韩非知道韩国危在旦夕,他要赶快行动。于是,一到咸阳宫就迅速上书秦王,开始了他的离间计划。他首先攻击秦国的外交大臣姚贾,说这个家伙出身卑贱、收受贿赂、私吞外交经费;他又说秦国“先取韩国”的战略不对,说韩国已经向秦国称臣,不应该打韩国;最后他还攻击了提出“平韩书”的老同学李斯,说让秦王小心这个人。韩非为了达到离间的目的,可谓不择手段,但他认为做事就要这样。
孔子说过,看一个人要“观其言察其所为”。秦王看韩非这番维护韩国的言行就知道这人用心有问题,就把韩非的奏章给了李斯。
李斯也是聪明人,他清楚韩非存韩的用心,立刻上书驳斥了韩非的“存韩书”。他首先指出韩非不可信,又指出韩非提出的“先攻下楚国赵国”的谋划是个陷阱,最后又指出韩非的动机是迷惑秦国。
为了证实韩国向秦国臣服的真假,为了验证韩非给秦国提供的是虚假谋划,李斯提出了两个策略:一是验证韩非是否在为秦国服务,李斯自请担任赴韩特使,召韩王来秦晋见。如果韩王不来,臣服秦国之说自然虚假;如果仅派臣子来秦国,也是虚假;如果韩王与臣子都不来,则韩国臣服秦国必是虚假,应当立即讨伐。二是验证韩非谋划的虚假性,可以派蒙武统率东郡之兵,进驻中原地带,但不宣明进攻目标。如果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都不动,则证实韩非所说的秦国进军的后患完全虚假,也证实山东六国自顾不暇,不可能有哪一国来救韩。到时可以立即惩罚韩国。
秦王嬴政接到李斯这封上书,立即派遣李斯入韩。结果韩王不见李斯,李斯给韩王留下一封警告信就回到了咸阳。事实证明,李斯对韩国的判断是正确的,韩国是不可能真正向秦国称臣的。第二个验证,即蒙武进军中原的方法是否实行史料没有记载。但是,这已经不重要了,通过事实验证,秦王知道了韩非的用心。知道真相的秦王并没有杀死韩非,而是把他打入了位于云阳(今位于咸阳北边的郊县淳化县西北)的监狱,没过多久韩非就死了。
今日秦咸阳宫,一片荒芜,只留碑记而已。
死之谜:自杀还是他杀?
关于韩非之死,司马迁的说法是被李斯毒害。但是,也有学者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既然李斯已经证明了韩非的别有用心,已经把韩非打入大牢,何必还要把他用毒害死?更何况秦国法度严明,私自毒害秦王关押的罪犯如果被发现了岂不是引火烧身?
我以为这种推测是有道理的,韩非以间谍身份入秦,应该做好了最坏的打算。他离间秦王君臣计划败露,应该也非常愧疚和绝望,愧疚自己法家思想在实行上的失败,绝望自己命不久矣。他在牢中应该反省了自己的悲剧命运:如果他不去楚国求学于荀子,如果他不回韩国而是去了别国,如果他不做间谍而是做一个背叛祖国给秦国出力的谋臣……或许,在监狱中他彻底看清了自己的命运,谋划不成,只好赴死。
或许,韩非是自己用毒药结束生命的,这件事传出去,就成了李斯毒死韩非的故事,因为李斯后来的行迹也表明他是一个恶人,通常什么坏事推到恶人身上都是可以的。后来的司马迁采信了这一传说,也不足为怪,因为他同情韩非的悲惨命运。
不过这些都不重要了,不论他杀自杀,韩非总归是死在了秦国。韩非死后第三年,秦国攻打韩国,俘获了韩王韩安,至此韩国灭亡。
身后事:东西方的分叉口
韩非并没能保存韩国,他的政治实践彻底失败了,但他总结的一整套法家思想成为后世帝王们秘密修炼的“权术宝典”。
史家张宏杰在《简读中国史》中说,汉代独尊儒术以后,儒家看似成了主流,但政治制度的内核还是法家逻辑。后来《韩非子》这本书已经臭大街,但很多皇帝还是偷偷地读。比如和王安石一起搞改革的宋神宗,早在登基之前做颍王的时候,就对《韩非子》非常感兴趣,有一天他拿出一本《韩非子》,让秘书去校对错字。秘书说,这本书阴险刻薄,不是本好书啊。颍王说,我就是收藏一本,不是喜欢它。宋神宗虽然知道这本书名声不好,却偷偷钻研,因为它很实用,是最好的帝王权术教科书。
韩非的学说确实很合帝王们的心意。他说,必须尊君,无论君王是否昏庸。他认为臣民如草芥,作用就是干活和打仗送死。他认为君臣、父子、夫妻之间都是互相对立、互相算计、互相仇视的,他不仅让君王用严刑峻法治理人民,还让人民内部互害,让君臣互害互防。他让君王用阴谋权术之“法”来治理大臣,从而形成君主绝对的专制。他的《韩非子》一书可以说是互害型社会的思想源头。
看韩非的权力斗争哲学的时候,我越看越觉得黑暗。他彻底相信人性恶,也彻底用这套思想做事情,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为了让君王相信,他彻底出卖自己。韩非可能是最彻底地把自己和文人阶级出卖给君王的一个人,不过他也成了献祭给自己那套黑暗理论的第一个活祭品。可能由于口吃让他小时候遭受过嘲讽和欺负,造成了他人性恶的推论,进而发展出了一整套黑暗理论。这是一个双输的结局,他和仇恨的社会都被这种黑暗思想吞噬了。
看韩非的时候,我常常为中国诞生了这样一位思想家而后背发凉,为什么中国会诞生这样冷酷黑暗的思想家?是由于个人成长还是战国特殊的斗争社会环境?这些问题三言两语说不清楚。不如看看西方吧,韩非同时代的西方思想家在干什么呢?
韩非出生于约公元前280年,死于前233年。比韩非稍早的西方思想家,有提出共和政体的亚里士多德(前384-322),有提出个人享乐主义的伊壁鸠鲁(前341-271),有最早提出日心说的科学家阿里斯塔克斯(310年-230);还有和韩非基本同时期的发现浮力原理和杠杆原理的阿基米德(前287-212)。同时期东西方思想家多少倒不是关键,最关键的是这些西方思想家的思想在历史上都被继承和发展了。
前后同时期的中国思想家、科学家墨子、石申、邹衍等人,在商鞅和韩非之后的中国都变成非主流思想,逐渐失传和绝迹了。集权政体的环境,培育不了丰态的科学、哲学思想,秦汉以后的一切学问都成了集权政治的帮忙或者帮闲。当西方政权、宗教、经济等多元权力结构环境不断孕育新思想的时候,东方则在一步一步加强专制,扼杀新思想、新学问。
从这个角度看,东西方文明的胜负格局其实在韩非时代就已经注定了。战国时代就是东西方社会走向不同道路的分叉口,当秦王选择了商鞅变法和韩非思想的时候,东方文明就不再有诞生丰态新思想的现实土壤,东西方文明逐步走向了不同的方向。
很多历史学家说我们是在明清时期才落后于西方,其实是没有细看历史。从思想史角度看,古希腊文明其实早在公元前就领先我们了。他们后来的政治政体走向多元化,他们的科学思想经过持续的成果积累,终于引发了蒸汽革命,并最终打败了晚清政府。
回看历史。作为思想家的韩非,留下了中国历史上最暗黑的权术思想。作为文学家的韩非,则留下了大量的成语。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不可否认,他的文章论述精妙,善用比喻,后世的寓言都源自他的比喻式论述。韩非作为诸子百家中的最后一位文章大家,用他犀利的文风论述了人性恶,推导出了一套集权的权术秘诀,或许是战国争霸社会形势下的思想结果,或许是他人生经历的黑暗投射。思想的起源我们不得而知,但结果却影响千年。
今天,我们没法去秦都咸阳寻找韩非的遗迹,据说他的尸骨被运回了祖国,葬在故土,即他曾经闭门著书的“孤愤台”,也有说葬在九女山古墓群。历史无迹可寻,一切随风飘散,连秦国也早都化作尘土。不过,韩非给中国思想史注入的黑暗基因,依然在暗流涌动。
秦咸阳宫今日所在地,咸阳窑店村。
停工的咸阳宫博物馆,据村民说是因为没有资金了,不知是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