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痈(西医病名:肝脓肿)

  《素问·大奇论》曰:“肝痈,两肤满,卧则惊,不得小便。”

  肝痈是因邪热虫毒等淤积于肝,致气血腐败,酿成痈脓。以急起发热,右胁痛,右胁下肿块等为主要表现的内脏痈病类疾病。

  本病主要指西医学所说的肝脓肿,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亦可归属本病范畴。

  [诊断依据]

  1.好发于中年男性。起病多急。

  2.可突起寒战发热,或为不规则的长期发热。肝区钝痛,放射至右肩部,深呼吸及,体位改变时可加重。常伴恶心呕吐,纳呆,腹胀,腹泻等症。

  3.肝脏肿大,触痛明显,或可见黄疸。

  4.白细胞总数增高,中性粒细胞或嗜酸粒细胞增加较明显。血沉可增快。肝功能检查见胆酶活性降低,麝絮试验阳性。B超可见肝脏肿大,并可发现脓肿液平段,或见胆管壁增厚,管内不清晰。X线检查见右侧膈肌升高或局限性隆起,活动受限。肝脏放射性核素扫描可见局限性放射性缺损或密度减低。粪便检查若发现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可知为阿米巴肝脓肿。大脓肿可作肝脏穿刺抽脓,脓液呈棕褐色者多为阿米巴肝脓肿,呈淡黄色者多为细菌性肝脓肿。

  [鉴别诊断]

  1.肝痨:有低热,盗汗等痨病病候,X线右上腹检查或可见钙化点,结核菌素试验阳性。

  2.肝癌:一般非突发,甲胎蛋白阳性并持续增高,B超、CT检查可作鉴别。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胆瘅:呕吐明显,胆囊触痛明显,B超等检查有助鉴别。

  [辨证论治]

  1.肝胆湿热证:急起发热,右胁胀痛,右胁下肿块,身目黄染,口渴口苦,恶心欲呕,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清利肝胆湿热。

  2.热毒淤肝证:右胁肋胀痛,局部微肿起,或皮色微红,压痛,恶寒发热或寒热往来,呼吸不利,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清肝泻火、解毒化瘀。

  3.热毒酿脓证:右胁痛增剧,右上腹出现包块,手不可近,包块逐渐变软,高热口渴,大汗出,便秘尿黄,舌苔黄燥,脉弦滑数。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4.正虚邪恋证:右胁下肿痛,日久不愈,消瘦纳差,神疲短气,四肢乏力,口渴欲饮,五心烦热,尿短黄,舌红苔少,脉细数。养阴益气、清热解毒。

  5.气阴亏虚证:身热渐退,右胁微痛,五心烦热,心烦口渴,神疲乏力,自汗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益气滋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