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夜归闲笔
编者按:
高一新教材第一单元,有“学写诗歌”的单元任务,据编者了解,这是高中语文近几十年来第一次将学写诗歌列为学生写作任务,这也是新教材对高中生写作的高标准要求。今年编者任教高一,我行我素,继续沿着我“自主写作,合作欣赏”的道路鼓励学生写诗,玩诗。近期,“书韵闲话”将连续推出520班学生新诗作品,欢迎大家留言批评。
夜归闲笔
常德市一中520班 杨文馨
归途,
浓黑的厚幕直直笼罩,
抹去了锦绣的彩霞,
撕裂了薄纱的清光。
人间的灯火,
又点燃了微茫。
微茫,
静立在幽谧的小巷,
铺下了绵绵的昏黄,
裁剪着摇曳的婆娑。
世界的剪影,
又与旧梦一起,
潜入下一个明天。
品夜归闲笔
初次拿到杨文馨同学的诗歌作品时,我就已经被她娟秀的字迹所折服,先不说作品好坏,光是字迹所带来的的美感就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诗歌味儿”,让人忍不住细细品读,越是品读,就越是有味道,为此,我给她的诗歌作品总结了两个字:“三美”,那么何为“三美”呢?
1. 意象美
首先作者以归途开篇,又是夜里归途,这不免就渲染了夜色凄冷、孤寂的景象,此时也能更好的让读者身临其境,以环境之萧瑟衬托作者内心的凄凉与孤独。“浓黑的厚幕直直笼罩,抹去了锦绣的彩霞,撕裂了薄纱的清光”, 浓黑的黑幕以视觉与触觉两个方面让人莫名的感到焦虑、压迫, “直直笼罩”更以动衬静,突出环境的幽暗,让本来让人惶恐、焦虑的景象进一步放大。两者结合就好似让人处在了一个黑得连影子都没有的落寞世界,而这时作者发现原本锦绣的彩霞被浓墨沾染,无情地被那夜幕抹去,本来美得像薄纱一样的清光,那抹浓黑从它中间细细探出,转眼前就已被撕裂,这时的景物正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反应——迷茫又无助,看不见来时路,也看不见归时途,而这时转机出现”人间的灯火,又点燃了微茫”。作者这时以超脱的视野描写出”人间灯火,点燃微茫”,这时的人间就好似在作者脚下,一盏又一盏的灯火又给作者点燃了归家的路途,即使幕似穹庐笼四野,可那又怎样?我脚下是点点人间灯火,向前是回家的方向,作者的内心此时也充满了希望,奔赴着更远的远方。“静立在幽谧的小巷,铺下了绵绵的昏黄”,作者静立在空幽静谧的小巷中,太阳似乎知道有人在等它,便迫不及待前来赴约,落下了绵绵的昏黄,这昏黄裁剪着经过的婆娑,一不小心就荡下了世间的剪影,沉睡的人们还不知道太阳气喘吁吁的经过,顺便捎走了他们的旧梦,带着作者的梦一起,悄悄的落入了下一个明天,作者的意境运用令人击节,意象的美像一个朦胧又起伏的光影,一步一步将读者套在圈里,跟随她的脚步去领略,去经历。
2. 修辞美
作者在上下篇的衔接中用了一个绝妙的修辞手法——顶真。上篇用微茫收束,下篇用微茫起笔,环环入扣,衔接紧密,且修饰了诗歌中的声韵,引人入胜,让人首先有一种流畅舒适之感,再者,读者不会感到上下篇有明显的“断裂”,也就是情节发展时不会感到突然中断,而运用顶真,就好像在看一部精彩的微短片,故事情节流畅,让人身临其境,有共情之效,抒情写意且格调清新,“微茫——微茫”,细细品读,意境的层次便更上一层楼。“喻情于景”我用这个词妥当也不妥当,那便先用着吧。作者在诗词的上篇抒发的可能是自己的迷茫与孤独,但将自己的这种孤寂的情感寄托在了诗歌的“清光”“彩霞”景物中,又在下篇将自己对未来的希望,背负旧时理想前行的情感融入到“小巷”“剪影”中,此为作者诗词中的“小心机”吧,除了这两个之外,我认为还有一种极为关键的便是“象征”,以幕布似的黑厚天空象征的作者身处环境的压抑,彩霞与清光则象征着作者的自信与内心的美好,人间烟火点燃的微茫是作者感念、留恋人间温暖重燃斗志的象征,而下篇的意象则象征着一位少女将拾起梦想、奔赴远方的青春励志形象。作者采用这三种修辞手法将整首诗歌的韵律、情感、暗线串联起来,于平淡中见伟大,于朴素中见绮丽,这便是我所感到的修辞之美。
3. 整体美
关于整体美我说3点:整体字数,句数恰到好处,多一句便多,少一句便少,字数也恰当,看起来应该是作者仔细斟酌过了的,不知为何我想起了海子的诗——“你是我半截的诗,不允许别人更改一个字”。我想虽然海子的诗用在这不是很恰当,但是表达了我对作者用词用句的敬佩之情。整首诗的意境、文风、韵律、格调真得让我没话说只能多学多借鉴,也不好评价,尤其是最后一句把诗歌整体抬高了格调,升华了主旨,蕴含了深意。版书美,一目望去,无论字迹还是排版都很漂亮工整,不像评者我,“龙飞凤舞”“修火车”。
总体来说:“虽有细小不精,但无大雅之伤”。
小记
肌腹所感(打油诗其一)
夜半三更评此诗,肚子饿得只想吃,
拙评言语未到时,评分还得看杨师。
——评者:罗忻妍
关注书韵闲话
无
分享悠悠书韵
文史|教育|时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