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厉王的变革,大招憋了三十年,还是失败了|史记周次元035
周厉王是个暴虐无道奢侈傲慢的君主。这是在《史记》次元里打了标签的。作为周王朝一个昏庸君王的代表,他好利,史无前例地钳制舆论,连话都不让人说。他还一意孤行地任用了贪利的荣夷公。一系列操作下来,引发了国人不满,直接发动了一场暴动把他赶下了台。连太子差点都在这次暴动中被杀。这在历代王朝都是很罕见的。
周王朝似乎从这个时代起,就开始不可逆转地衰败下去。他好像干得太差了。认真看一下,这像不像周厉王姬胡憋大招憋了三十年,想为王室搏一个未来呢?
035
周孝王姬辟方死后。他的侄子姬燮又在诸侯的拥戴下上位了。姬燮是周懿王时的太子,本来是有机会在他爹死后就做周天子的。被半路杀出来的姬辟方截了胡。在姬辟方做周天子的那些年应该活得不容易。《史记》次元没有交代,他是在怎样的一番运作之下,有机会重新登上王位的。
在《周本纪》里,周夷王姬燮是凭借着诸侯的力量上位的。
“孝王崩,诸侯复立懿王太子燮,是为夷王。”
周夷王姬燮是不是和支持他的诸侯们做过一些利益交换呢?反正到了周王朝的这个时代,王室的衰败一再被提及。好像已经没有了好起来的机会。和这种情况对应的,是诸侯的不断壮大。尽管当初周王朝分封诸侯的时候,是把周天子作为共主,诸侯的存在是为了周天子的统治可以延伸到更广阔的疆域,同时他们也是护卫着周王室的安全。这事想得很好,但是随着诸侯的壮大,王室力量的衰微,诸侯们越来越不拿他们当回事了。
这事必须作出一些改变才行。要知道,周王室能分封出去的都分封出去了。一连几代人为了拓展疆域,又不断地在挑起战事。周王室付出很多,早就入不敷出了。
到了周夷王的儿子周厉王姬胡这一代,周王室的处境应该更艰难了。必须想点办法才行,不然这日子没有办法过下去了。所以,周厉王姬胡决定改一改原来的制度,打算加强一下管控,增加一下国家的收入。但是,他一动手,立刻就有反弹了。而且反弹非常激烈。
《史记》次元里记录的故事里,司马迁很像是极其不赞成周厉王姬胡的做法。这就变成了周厉王姬胡忠奸不分,滥用了奸人,最终导致了悲剧的结局。这种为历史人物贴标签的做法总是有效的。
在周厉王姬胡的时代,他宠信的是一个叫荣夷公的人。按照荣夷公这个人的主意,就是以周天子的名义实行“专利”,应该对于山川林泽实行专利,增加税赋。这么干当然对周王室有好处。一方面能够增加周王室的收入,毕竟到了周厉王时代,他们应该已经缺钱缺疯了。这种政策本来就像是要挖空心思增加财政收入。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也能加强周王室对于土地山林的控制。经过一系列的分封,掌握在周王室手里的土地实在太少了。周厉王是否也想通过这种方式,加强对于诸侯贵族的控制。
激烈的反弹立刻就来了。一个叫芮良夫立刻就站出来,劝谏周厉王姬胡。这很像是一次人身攻击。一上来就义正词严地告诫周厉王,这么做周王朝要完蛋啊。同时指出,周厉王信任的荣夷公不是个什么好东西。
““王室其将卑乎?夫荣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
当然,他还是列举了一大堆的理由,就是要告诉周厉王姬胡,有些利益是动不得的。事实上应该也确实如此。旧有贵族的利益格局早已经形成了。从周王朝建立之初到周厉王,已经经历了十代君王。各种利益分配早已经完成,要打破那些已经形成的利益格局,哪会那么简单。周厉王和他的助手荣夷公有点简单粗暴,一出手都动了根子上的利益。触及面很广。要知道,不管是土地山林川泽到这个时候已经都实际控制在周王朝贵族的手里。
大夫芮良夫很像是旧有势力的代表,或者,对于当时的局势,他看得要比周厉王姬胡清楚得多。
“匹夫专利,犹谓之盗,王而行之,其归鲜矣。荣公若用,周必败也。”
这也很像是一种威胁。同时也像是在逼宫。这事也很像是针对荣夷公的。很像是这个人不知道突然从哪里冒出来,贸然破坏了一直以来的规矩。更像是在对周厉王姬胡说,你这是要抢吗?
不过,周厉王姬胡还是坚持按自己的想法做了。大概是因为,王室的日子太不好过了,不想点办法,实在是不行了。大夫芮良夫这个时候还想让周厉王姬胡普遍分配财物,问题是周王室真有家底还行啊。他倒是大方得很。
如果换一种角度的话,这很像是周厉王姬胡对于旧秩序的一种挑战。那些分封的诸侯和王室的贵族哪里还有一点尊重王室的心呢?看着王室凋敝,能保持表面上的尊重就不错了。一个个更像是寻找各种机会,还想从王室继续捞好处。要想动他们的利益?这事想都不要想。要知道,这个时候周厉王姬胡已经执政三十年了,那些人的嘴脸他应该看得很清楚。
对于周厉王姬胡来说,他接手下来的不过是棘手的烂摊子。为了改变,他应该是动用了一些新派势力,开始了一些针对旧秩序的变革。在打压旧有的贵族势力的同时,一些政治新秀得到重用,比如荣夷公和卫巫为代表的一帮人。他们很像是一批突然掌握了大局的激进派,换掉了一批老人,启用了一批新人,进行了一场涉及面广泛的变革。他们的手段可能是简单粗暴,甚至对于反对派还可能是血腥的。这很可能是对反对势力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清洗。
王行暴虐侈傲,国人谤王。召公谏曰:“民不堪命矣。”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以告则杀之。
这应该是在周王朝的历史上持续了多年的恐怖统治。在《史记》次元中,有两个时间点可以做参考:
一个是周厉王即位三十年,任用了荣夷公。从这个时间点来看,周厉王姬胡可能做了多年的准备,这样看他还不像是一个莽撞的人。另外,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反对派的反弹,他任用卫巫,建立一个特务机构。这一方面表明他早有准备,另一方面也可能表明,其他的力量他无法依靠也调动不了。这应该也是他多年培养的一批信得过的亲信力量。
另外一个时间点是三十四年。这场在高压手段下推进的变革持续到三十四年。周厉王姬胡主持下的变革是否算是收到了一定成效呢?他自己应该是满意的。
“三十四年,王益严,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这可以被看作恐怖的高压之下形成的顺服。后来就有了召公那番著名的“防民之口,甚於防水”劝谏。
不过,有多少人真正会相信这句话呢?从这一点上看,召公算不算是一个中间派呢?他可能并不反对周厉王姬胡的变革,只是在执行的方式上,他不认同这种简单粗暴的激进方式,并及时向周厉王姬胡提出了可能存在的风险。
周厉王姬胡也可能清楚站在他对立面的是什么,也知道周王朝走到这个时候,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就无法改变就周王室积重难返的被动局面。
我们还是看一下时间,他的变革是在他即位三十年之后突然发起的。那么,这丢失的三十年他在干什么呢?也许他做了三十年的努力和尝试,一次一次都失败了。让人感觉他好像是在即位三十年之后,才突然性情大变,变得“暴虐侈傲”了。这也许是在他失败了很多次之后,放手最后一搏,想采取极端一些的方式,为周王室搏一个未来。
又过了三年,针对周厉王的叛乱爆发了。这很像是一场国人自发的暴乱,被记录得像是不堪重压的普通民众的反抗。《史记》次元里的记录这个事件的主体并不清晰。
“於是国莫敢出言,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於彘。”
失败的周厉王姬胡仓皇出逃了,在外流亡了十四年,后来就死在了外面。而他的太子姬静躲在了召公的家里,侥幸逃过一劫。后来在召公和周公的支持下,登上了王位。不过,这已经是十四年之后的事了。这十四年是历史上少有的王权空缺的时代。同时是否也意味着,在整个周王朝的历史进程中,由周王室主导的一次变革的努力最终宣告失败呢?
历史已经不打算再给周王室第二次机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