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泉街的海窟子
玉泉区清泉街,诗一样的地名,梦幻一样的存在。这地名的六个字仿佛是一幅画,一幅充满着流动灵性如梦如幻的画。第一次听到这个地名很能引起人的无限遐想,当初我是浮想联翩的:玉泉旁边一带雕栏玉砌,泉水清澈见底、晶莹剔透,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疏林草地,鸟语花香。清泉也是一汪灵池,青石盘盘,小溪弯弯。一回到现实才意识到这些景象不过是想象而已,这个地方就是一条街,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不要说泉呀水呀、花呀草呀之类,连树也很少。我一直很好奇这个地方原来是什么样的?曾经发生过什么样的故事?后来,慢慢地,慢慢地终于让我知道了她辉煌的过去,知道她曾经是确如我想象的那么美。
清泉街原来有个海窟子,海窟子是什么?海洞啊,“海窟子”这三个字满溢着塞外人的豪气。海窟子是一口井的名字,意思是就像直通大海的一个洞一样,井里的水源源不绝,形容井水的旺盛。现在的清泉街已经找不到一丝从前的样貌了,这海窟井从前的位置在今天通达汽车南站东北角。曾经的海窟井在没有枯干之前在它周边有一个小池塘。沿小池塘四周栽种有杨柳树。泉水汇成一个大约3000平方米的明镜般的小池塘,塘水清冽寒凉。盛夏时,站在岸边,暑热顿消。水畔大柳树的倒影在水面晃动。遇到有人从塘中取水,倒影立刻变得凌乱破碎。树阴下,老人摇着蒲扇纳凉。池塘畔的青石井台上,人们在打水。街的南头是菜地,水车旋转,每天有一头毛驴在拉着水车,清清的井水灌入绿绿的韭菜地。到了冬季这个池塘又是孩子们溜冰戏耍的好冰场。海窟井的井台用青石条砌就,井壁也是石砌而成,青石井口呈六角形,北部还有两个大井口用大石磨盘压着。当地人传说这海窟井,下面有个窟窿眼儿,直通大海所以才会深不见底,终年不停的流着清澈甘甜的泉水。这海窟井也因为这个传说而得名。
海窟井的周围茶楼酒肆林立,著名的中和元、德顺源茶馆都是拉的海窟井的水。
旧时,归化城有东龙王庙、南龙王庙、西龙王庙和北龙王庙。其中南龙王庙就建在城东南的海窟地界,也叫海窟龙王庙,据说建于清乾隆年间。位置就在海窟子的东边几十米处。龙王庙正殿的对面有一个大戏台,是专门给龙王唱戏的。戏台西边几步远有一颗七八人才能合抱的大柳树,树旁边是那个四五亩大的小池塘。池塘西面就是驰名归化城的四眼甜水井,那里每天从早到晚拉水车络绎不绝。如果早上来担水,井水满满的从井里溢出来,用瓢从井口就能舀上水。井中溢出的泉水从井台东边石雕的龙头嘴里流入池塘。
南龙王庙(海窟龙王庙)供奉的是龙母,是归化城里四个龙王庙里规模最大、最为壮观的龙王庙,相传有求必应,远近闻名。据老人们说,民国十六年,归绥、包头、集宁、土默川久旱不雨,几乎绝收,民国十七年西口外成了赤地千里的灾区。归化城东郊白塔村的村民自发组织起来,徒步四十多里来海窟龙王庙祈雨,声势浩大,沿途大小商号、店铺人家都是净水洒街,黄土垫道,恭敬迎送。
南龙王庙前有文昌阁。文昌阁是进京赶考生员理想习读祭祀之地。据说西汉时期苏武在匈奴牧羊时还曾在此地居住过。
在清代和民国时期,这里是归化城的风水之地和著名风景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这条街因海窟井而命名海窟街。中国成立后,1956年海窟街又改名为清泉街。
20世纪70年代初,海窟井突然塌陷,地面下陷六七米,附近的排子房也跟着倒塌数间,随后海窟井枯竭。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化的推进,过去的一切都随着历史的谢幕而消失,这里只留下了一个地名,是一条没有泉水的清泉街。
岁月匆忙,世事匆忙,你我匆忙。还有谁再愿意拔开历史的迷雾,去探寻它过去的踪迹,感受她的兴衰,体会她的沧桑?而她也无言,只留下这个诗一般水灵灵的名字让后人去遐想。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