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道德经》之第八章 上善若水——老子理解的善

八,上善若水——老子理解的善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原文理解:

善中之最善就应该象水一样。水的善在于可使万物顺利发展却不跟万物相争,可以处理众人都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所以(它的特点)接近于道。居之善在于地,心之善类似渊,与人交往之善在于仁,言之善在于信,政之善在于治,事之善在于能,动之善在于时。只有不争才不会有特别的事情发生。

“上善若水”的意思就是如果在善中还要进行区分的话那么善中之最善就应该像水一样。为什么这么说呢?这里给出了两个理由:一,是因为水可以使万物顺利的发展但是却从来也不跟万物相争——即“利万物而不争”。水之所以可以“利万物而不争”乃是因为水有润泽功能可以作为溶剂和润滑剂以促进事物的发展演化,比如可以灌溉植物,而且水足够柔足够弱,跟任何东西都不会硬碰硬;二,是因为水能把大家不喜欢的东西都清除掉,可以治理好或处理掉大家都不喜欢的东西——即“处众人之所恶”。恶是指厌恶的、不被喜欢的东西。水可以“处众人之所恶”是因为水具冲刷的能力和洗涤功能既可以理顺那些可以被理顺也可以洗去万物的污垢。万物中那些杂乱的没有被理顺的和隐藏于万物中的污垢就是万物所不喜欢的东西,是万物本身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或遭遇到的不愿意获得的东西,是万物发展演化过程中附带产生的的不良产物,而水却能把这两类产物要么治理好要么清除掉。水有这两个特性就可以说水的特性是接近于道的。道有什么特性呢?道的特性在第四章《老子对道的认识》中讲的很清楚,分别有“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和“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冲”表明以道冲动的性格在面对不遵道而产生的那些不合道的东西时道要么会把它驯服(也就是把它治理好)要么就会被道清理掉,所以说道是跟水一样是可以处众人之所恶的。道的“渊兮,似万物之宗”的作用说明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而生的所以可以说道是利万物的,但是从“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这句话中又说明道是有先天规定性的,而对道进行规定的就是万事万物本身的属性,所以道本身不会也不能与万物本身相争,所以说道和水一样都是可以利万物而不争的。因为水和道具有相似的特点所以可以说水是几近于道的。

所以说“上善若水”是指善中之善就应该象水一样,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说明水之善主要在于:1,可以利万物却不争;2,可以理顺不顺也能清理杂质。对水之所以可以被称为善而给出的这两个理由换一种表述就是水具有以下三个性质和能力:1,利众性(可利万物);2,柔软性或者说具有和谐性(不争)【水的柔软性确切地说是外柔而内刚,这在第七十八章中有详细的解说】;3,具有治理与纯净的能力(处众人之所恶),具有治理能力就是可以理顺万物,具有纯净的能力就是可以去除各种杂质以遂万物之本性。所以,综合第2和第3这两点的作用就是在追求和谐下的顺遂。所以,之所以说上善若水是因为水可以做到在和谐状态下的顺遂与利众。因此,什么是上善?善中之最善就是追求在和谐状态下的顺遂与利众。这就是老子理解的上善。

基于老子对上善的理解再来看“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句话就很好理解了。

一个人想要住的顺心顺意主要是看住在哪而不是住什么房子,所以说“居善地”,也就是居之善在于地;“心善渊”中的心不是指心脏而是指心思想法。一个想法如果想顺利的得到实施那这个想法就应该象一口深潭一样。深潭有什么?在解说“渊兮,似万物之宗”这句话时说的很清楚,在老子的认识中面对一口深水潭时是前可以以看到源头后可以看到出路中间的水潭有巨大的操作空间而这个空间里有巨大的产出,而且在水潭里能产出什么不能一眼看到底,所以是既有风险又有收益的,是万物都可以从那里产生。一个想法(一个计划)有头有尾中间还有操作空间,在操作空间里虽然有一定的风险但也有巨大的收益,这样的想法(计划)当然就很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也会被顺利的实施,所以说“心善渊”,也就是心之善类似渊;想要顺利的与人结交那就应该相互之间亲近友爱。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友爱就是仁,所以说“与善仁”;言不是聊闲天吹牛皮而是言论是讲道理甚至是一套理论,一些言论一些道理甚至一套理论如果不能实证是不能顺利的延续下去的是会被淘汰的。能被实证的可考证的就是信。所以说“言善信”,即言之善在于信。换句话说就是能经得起考验的理论才是顺利的可以延续的可以实施的;政策的善与不善在于能不能顺利的推行下去同时能把社会治理好,能顺利的推行下去并能把社会治理好的就是善政。否则再好的举措再好的想法如果没有办法顺利的推行也只是理想而不是善政。所以说“政善治”;一件事情是善还是不善主要看这件事情能不能顺利的完成,能顺利完成的就是有头有尾的也就是善始善终是善,如果不能那就是一个烂尾工程。所以说“事善能”;一件事情在什么时候动手去做才能顺利把事情做好在于对时机的把握,时机把握不好是不能顺利的把事情做好的。如果深秋天气去插秧即使花再大心血也不会有收获。这就是“动善时”。

所以什么是善?在《道德经》第二章中说“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所以在老子的认识中与善相对应的是不善而不是恶。从以上对“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句话中对善的解读可以看出,在老子的理解中善的最基本要求只在于顺遂有效。只要顺遂有效皆可称善,能顺遂有效的其实也就是善长的,所以善是可以被理解为善于和善长的,如果在顺遂有效之外还能够和谐而利众则可称为上善。

善的基本要求在于顺遂有效,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顺遂有效呢?这就是不争。这个不争是不与道争,也就是不与事物本身属性所规定的事物发展路径及其路径要求相争,不争就是不与道拧着来,只有不拧着来才能顺遂,才不会出岔子,不出岔子才不会生出一些意料不到的事情才不会有过失。这就是“夫唯不争,故无尤”。不争是善得以实现的条件。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