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中徒弟为什么要“跟”后台

长按二维码,即可购买

“跟”后台的妙用

  师傅如果是名演员, 那就免不了要演戏, 于是每逢这时, 徒弟就必然要“后台”。请注意,我讲的不是“跟”剧场, 而是早早地就为师傅拎着最必要的物件进人后台。昔日, 唱头牌的名角有自己的单间化装室, 闲人不得进入, 只有家属和至近的徒弟才可以在里边伺候。“跟”后台的徒弟当然属于“至近” , 但又分为大小两种。大徒弟主要是在一边陪着, 体会着, 必要时搭把手,或者后台忽然来了拜访者, 师傅又无暇接待, 于是就由大徒弟上前应酬几句。到了师傅准备上场时, 大徒弟也就绕到前台去听师傅的戏了——前台早就为大徒弟准备了一个最佳座位。至于小徒弟, 则纯粹是打下手, 师傅需要什么了, 他就得赶紧送上。能不能得到师傅的欢心,就看他有没有“眼力架儿”。

  那么, “跟”后台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般讲, 头牌师傅在单间里落座, 徒弟头一件事就是为师傅沏茶, 再打盆洗脸水, 让师博定定心, 沉沉气。等到师傅开始化装, 无论大小徒弟都紧忙在旁伺候。小徒弟完全是当下手, 需要什么赶忙送上什么, 化装完成他的任务就算完成。大徒弟则不然, 不动手光动眼, 动了眼更动心。心想今天师傅的化装与平时有何不同? 师傅扮演的“这一个”与其他相似的人物有何不同? 师傅扮演的“这一个”与其他流派名家扮演的“这一个”又有何不同? 有时, 师傅会注意到大徒弟询问的目光, 就主动讲出来; 如果师傅不主动讲, 那么大徒弟就只好把问题存在心里, 等以后有机会时再问。师傅扮好之后, 抽口烟, 歇歇乏, 就等着后台管事推门躬身来请一一届时小徒弟“搀扶”着师傅走出单人化装间, 大徒弟也就一“猫腰”,溜到前台看戏去了。

  许多表彰京剧前辈艺人的文章都说, 他们一旦化好装, 就凝神静气,如同“打坐入定”一般,沉潜在规定的戏剧情景和自己扮演人物的性格逻辑之中了。这时的他, 怕人干扰, 也绝对不许别人干扰。整个后台如同一个纷乱的小社会, 演戏的, 伺候人演戏的(从梳头师傅直到舞台上的检场, 甚至包括端着吃食到后台来送给某人的), 还有“有事儿”或“没事儿”却偏要到后台来找人的, 五花八门, 不一而足。就算你头牌上场了。等到你正潜心静气“入境”时, 他已经下场, 掭头卸装, “哗啦哗啦”地洗脸啦。他那边如此, 你这边的徒弟能不受影响? 再者, 一个晚上通常不只是一出戏, 如果演出的是折子戏专场,那就更热闹了。徒弟不会总关在师傅的单间里,只要他出门一步, 那些叔叔大爷、哥们姐们扮演的形形色色的人物, 那些由人物所“勾”起的剧情, 就会扑面而来。在后台最大的化装间里, 在后台通向前台的通道中, 经常会有次要演员仨一群、俩一伙地交头接耳、议论纷纷。比如,今天哪出戏的演员出了个纰漏——临时忘了几句词儿, 或者打出手时掉了枪, 再不, 就是花脸勒头时太松了, 致使在台上当场掭头……又比如, 议论今天台下来了某某人, 他( 她) 专门是捧某某“角儿”来的 ,这“角儿”和那位捧场的“交情”是怎么形成的等等。

  后台真象个万花筒——既有艺术方面的,也有人生态度上的, 总之无论从什么角度切入,都对徒弟是启发。师傅对此无权干涉, 事实上也干涉不了。他至多只能是自己管自己。一般来说主要演员进入侧幕, 大约距离出台也就只有一分半分钟了, 稍微沉一下气。等到场面给自己“开”出上场的锣鼓点时, 许多演员习惯( 据周信芳先生尤其就是这样) 从第一个锣鼓点开始时, 就在侧幕之内、观众根本看不见的地方动作起来。锣鼓点通常要进行十来秒钟, 演员才从侧幕走出与观众见面。在这十来秒时间内, 在七八尺宽的侧幕的遮挡下, 杰出的演员已经按照人物的性格, 在规定的情景下动( 一一动作) 了“老半天”了。这“老半天”对于调整、凝聚起人物的特定心境, 已然足够了。如果这时徒弟在旁体悟, 大约也会从师傅的无言行动中, 学到了不少东西。

  口传心授, 体现于“跟”后台的全过程中。师傅有时于无心中“口传” , 徒弟要时刻保持着一种“偷戏”的紧张和兴奋, 去积极听取并加以消化。而整个的后台, 真是学戏、品戏的“花花世界” , 是徒弟应该放开眼睛去看、竖起耳朵去听的好去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