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是我国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女性其他癌症之首。有研究显示,遗传因素是导致乳腺癌的首要原因,月经、生育、激素摄入、母乳喂养等也是乳腺癌的高危风险因素。乳腺癌发病率高,早期发现及综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体质、减轻药物毒副作用、延长患者生存期。刘丽坤教授,山西省中医院肿瘤科主任医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分会常委,中华中医药学会肿瘤分会常委。刘丽坤教授从事中医肿瘤工作20余年,擅长治疗乳腺癌,临证经验丰富。小柴胡汤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经典处方,具有畅气机、疏肝郁、通三焦的功效,临床上用途广泛,外感内伤,男女老少皆可用之。该方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生姜、大枣、炙甘草等组成。
小柴胡汤主要用以调和少阳,根据阴阳互根互用、互为表里的理论,少阳证表现为阳经郁热,阴经不足,同时根据十二经络表里关系,进一步表现为少阳热盛、太阴不足,故治疗中注意散热郁、补内虚。从疾病发展角度来讲,少阳证多为半表半里之邪,根据六经传变规律,多为太阳枢机不利,邪气深入,抵达少阳,因存在正气不足的前提,故而邪气可以深入,但正气尚未完全亏虚,从而出现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形成少阳证。
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小柴胡汤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肿瘤细胞合成、促进癌性细胞分化及诱导细胞凋亡、调节人体免疫。小柴胡汤抗炎疗效显著,可用于乳腺癌术后各种急、慢性炎症。柴胡所含的柴胡皂苷为主要抗炎成分,在减少炎性细胞合成与炎性介质释放方面,与激素泼尼松龙抗炎效果相似。
乳腺癌属中医“石痈”“乳岩”“乳核”等范畴,发生病位在乳房,但与肝、脾、肾及冲任关系密切,机体气血阴阳亏虚,邪气侵袭,最终形成虚实夹杂的病机表现。患者,女,58岁,2019年6月3日初诊。患者自述2018年10月自触左乳有肿物,入院检查诊断为乳腺癌,后行左乳癌切除术,术后病理示:浸润导管癌Ⅰ~Ⅲ级,乳头、胸腺筋膜、淋巴结未见转移癌。免疫组化结果: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原癌基因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抗原KI67(+),考虑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18年11月至2019年4月共化疗4次,之后未行其他特殊治疗。刻下症:乏力,入睡困难,全身浮肿,纳可,口干,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弦滑。西医诊断:左乳浸润性导管癌Ⅱ~Ⅲ级术后。中医诊断:乳岩。辨证:肝郁脾虚,水湿内停。治法:疏肝健脾,利水渗湿。方用:小柴胡汤加减。处方:柴胡10 g,黄芩片15 g,清半夏30 g,党参片30 g,桂枝15 g,白芍15 g,龙骨30 g(先煎),牡蛎30 g(先煎),石菖蒲20 g,远志20 g,珍珠母30 g,茯苓30 g,鬼箭羽30 g,藤梨根30 g,龟甲10 g(先煎),夏枯草20 g,预知子20 g,甘草片6 g,大枣3枚。14剂,水煎,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用。2019年6月20日二诊:患者诸症缓解,出现下肢发冷,舌淡,苔薄白,脉弦细。原方去珍珠母、龟甲,加黄芪30 g,当归10 g,鸡血藤30 g,泽泻10 g,炒栀子10 g,牡丹皮10 g。14剂,煎服方法同前。2019年7月14日三诊:患者乏力缓解,周身浮肿消失,下肢冷消失,纳眠可,二便调,口中和,精神改善,舌红,苔薄,脉弦。按原方继续治疗3周。后随访,患者自述病情稳定,无明显不适。该案患者为乳腺癌早期,尚未出现其他部位转移,但术后病理仍存在较高的复发转移风险,采取化疗以降低病情进展,并以小柴胡汤为主方,调理患者术后及化疗后出现的正气不固、邪正交争、半表半里的症状。明·戴原礼云:“不寐有两种,有病后虚弱及年高人阳衰不寐。”患者入睡困难,证属卫阳虚衰,与阳盛阴衰之不寐不同。
该案在小柴胡汤基础上加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以调和阴阳、益心安神。方中石菖蒲、远志、珍珠母镇静安神;茯苓利水湿,缓解患者全身浮肿的症状;鬼箭羽、藤梨根通经络,促进水湿等津液运行;龟甲滋肾阴,提高机体免疫力;夏枯草清热解毒,对乳腺肿瘤疗效显著;预知子理气解毒,用于治疗各类肿瘤;甘草、大枣调和诸药。二诊时患者症状改善,出现下肢发冷的症状,考虑与其术后经络不通、血脉不畅相关,故在原方基础上加当归、鸡血藤、炒栀子、牡丹皮以活血补血;加黄芪益气生血,推动血液运行;加泽泻进一步改善浮肿。三诊时患者诸症消失,精神状态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