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人穷时常常能独善其身,达时却未必会兼济天下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译文:淮河左边的扬州,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都会,这里有著名游览胜地竹西亭,初到扬州时,我还特意为此解鞍下马停留。而如今那昔日的繁华热闹的扬州路早已不在,如今只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自从金兵跨过长江,洗劫扬州后,只留下残存的古树和废毁的池台,战争中浴火的城市,其中悲惨之境,就连当地的老百姓也不忍再谈。只听到临近黄昏,不远处又响起凄清的号角声,回荡在这座凄凉残破的空城上空。
料想即使是俊逸清赏的杜牧,现在再来的话也会感到震惊吧。即使如“豆蔻”词语的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也再难抒写此刻我所感到的深沉悲怆的意味。城中的二十四桥依然还在,只是桥下江水水波荡漾,月色凄冷,四周寂静无声罢了。想那桥边红色的芍药花,却年年花叶繁荣,不知它们是为谁生长,又为谁开放呢?
这首词充分体现了作者认为的诗歌要“含蓄”和“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白石道人诗说》)的主张,也是历代词人抒发“黍离之悲”而富有余味的罕有佳作。也就是说,作者虽然在表达悲伤,但用的却是委婉含蓄之法。乍一看,并未觉得有什么悲伤,但是细细去品味,又不觉悲从中来。所谓“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和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同一个意思。
作为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姜夔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并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如此全才,其人生却并异常坎坷。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甚至只能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甚至姜夔死后,都是靠朋友吴潜等人捐资,才勉强葬于杭州钱塘门外的西马塍,才不至于暴尸荒野,其身世不可谓不凄惨。因此姜夔的词中,也大多抒发自己流落江湖的生活,也不忘君国的感时伤世,抒发自己不得用世及情场失意的苦闷心情,同时还有他超凡脱俗、飘然不群,有如孤云野鹤般的个性。
不管人生有多悲惨,命运有多坎坷,词人总能找到可以泰然处之的平衡点。这就是文人的优势。如果是一般人,可能早就自暴自弃,做个酒鬼,整日以酒为伴,了此残生了。面对国家破败不堪,江山风云飘摇,以及自己满腹文章却不受重用的悲惨遭遇,姜夔不但没有放弃自己,却依然在努力的过好自己的一生。他用无数传世佳句来装点破败不堪的茅屋,也用诗词音乐和书法来疏解自己内心的苦闷,或许他也怨过,恨过,但终究他怀揣着希望,找到了人生的出路,并且以一往无前的勇气向人生所有的坎坷迈进。
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但现实往往是,那些飞黄腾达的贵族们发达之后,并没有想要兼济天下,即使是做慈善,也大多不是真心想要奉献爱心,而是出于为名赚利的目的。通过做慈善,他们往往能名利双收。而那些落入穷苦之境的文人,却往往不顾个人之得失,依然在心忧天下。如杜甫,即使“布衾多年冷似铁”,也依然在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即使自己的茅屋独破被冻死也绝无怨恨。岑参虽然在大漠雪天里受冻,“狐裘不暖锦衾薄”,却依然能乐观面对唱出“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乐观之语。如这首扬州慢的作者姜夔一生布衣,却依然在心忧天下。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残酷,又这样让人无奈。有才之人,往往备受打击终身无用,而无才无德之人却往往身居高位受万人追捧。不知究竟是其自身出了问题,还是这个时代出了问题。如果说是其自身出了问题,难道是在说人不需要有才情么?如果说是时代的问题,为什么每一个时代都是如此?
---------------------------------
推荐好书好诗好故事
天天送好书,
分享即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