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春虹桥论坛梁敢会长发起讨论: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是普及教育必由之路吗

2003年春虹桥论坛梁敢会长发起讨论: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是普及教育必由之路吗
OCEF 虹桥论坛

--- 国内来信--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是普及教育必由之路吗?

--------------------------------------------------------------------------------

-- 作者: GL

-- 发布时间: 2003/4/16 02:11pm

下面是我与国内张俊杰先生的一些通信。张先生谈到的以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来普及教育的方法挺新颖和有创意的。故张贴与此大家共享。真高兴国内外助学人士的互相交流共勉!

GL

---------------------

尊敬的梁敢会长您好!感谢您这么快回信,我发给您的信完全可贴网上论坛,愿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交流与合作。今天我才见到你们的网站,真有相识恨晚之慨!否则,45th CIES邀我2001年赴会,我当与诸位面谈。我同西安植物园秦官属研究员,已找到一些有奉献精神的朋友,正在筹划在西部兴办职业学校。我们的事业是不朽的,愿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此祝

健康! 江苏洪泽油田教育基地 张俊杰2003/04/16

附词:

满江红.岳飞九百年祭

精忠报国,功垂成、秦桧喋血。民族魂,心系

中华,气壮山岳!西湖掩映英雄塚,唾骂奸佞跪不

赦。莫作恶,得势太猖狂,必自绝。

古今论,谁人杰:积财富,封侯爵?排千年名

流,帝王或缺。力挽狂澜救百姓,勇攀险峰揽日月。

大丈夫,正义贯长虹,通天阙!

2003年3月19日午抒怀

------------------

张俊杰先生:

您的建议对我们很有启发。欢迎您到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的虹桥论坛来与大家交流如何做好帮助中国边远地区的教育。您从事教育的经验一定使您的见解很有价值,象半工半读的想法。非常希望听到您的具体想法,论坛是一个交流意见的好地方。如果海内外华人和中国人互相了解,共同合作,一定对促进乡村教育能有所成就。我们愿意与所有助学组织和机构建立网站友情链接。我们基金会也希望能在国内找到正直和热心助学的人士来做自愿义工呢。

谢谢您的来信。在虹桥论坛见!

进虹桥论坛也可先进入次网站,然后点击左边版面上的“虹桥论坛”。

可否将你这封信放到虹桥论坛里?因为我们正在那儿讨论一个相关的题目呢。

谢谢来信。

梁敢

基金会会长: 梁 敢

------------------------

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

尊敬的诸位女士/先生好!

见到“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的宗旨:“争取从任何可能的渠道(目前主要在北美)募集资金,以促进中国(初等)教育的发展,特别地帮助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和学校得到良好的教育条件,以及资助在那些地区的教师们的清苦生活”,深为你们的拳拳爱心所感动。

中国西部有许多因贫穷而失学的青少年,靠施舍似的救济已经无济于事了。我是从事教育40年的教师,长期研究教育改革和普及教育问题,已发表《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是普及教育必由之路》等多篇论文,并向国家教委和两会提出“西部开发在老少山边穷地区通过半工半读自力求学优先实现普及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希望发起创建“中华半工半读自力求学基金会”,以推动和支持兴办半工半读学校,坚持“劳学结合,以劳养学”,使成千上万的失学青少年得到受教育权利,而且成为自力更生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这与“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的宗旨完全一致,所以盼能与你们建立友好协作关系,为救助广大失学青少年竭诚合作。期能赐教,并致

敬礼 中石化江苏油田洪泽教育基地 张俊杰2003/04/16

附词:

沁园春·洪泽湖雪

   2003-02-11 12:52:43发表

  鸡啼雪落,窗外枇杷,枝低叶沉。

  看湖畔皆白,十年难逢;

  天地无尘,人爽气清;

  阡陌农田,红瓦绿树,世界万千向太平。

  但回首,望秦岭巴山,几多温馨?

  少年苦读唐诗,敬杜甫茅屋表爱心。

  想安得广厦,大庇寒士;

  恋念苍生,歌泣鬼神!

  古今圣贤,化民兴国,助学资教当先行。

大雁情,邀仁人志士,携手西京。

   2003年2月11日10时

--------------------------------------------------------------------------------

-- 作者: GL

-- 发布时间: 2003/4/16 02:26pm

[ZT] 秦官属续写“大雁情”

秦官属续写“大雁情” 作者:张俊杰

著名作家和电影演员黄宗英女士,1979年发表报告文学《大雁情》,精心描写西安植物园秦官属一颗“含辱忍垢而又奋斗不止的科学家的良心”,经《光明日报》转载,国家科委政策研究室热情推荐,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摘自《中国文学百科知识手册》)。

在五彩缤纷的鲜花和悦耳动听的赞扬声中,西安植物园研究员秦官属既没有陶醉也没有止步,她从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不断深入研究引进花卉和产业化生产技术,撰写花卉引进和栽培技术科普著作,应邀北上黄龙南下武汉,不辞劳苦考察和介绍花卉引进和栽培技术知识。与此同时,她目睹我国中小学青少年每年辍学400多万的严峻现实,1985年经西安市教委批准,在雁塔区干部群众支持下率先创办“庆龄技术学校”,面向老少山边穷地区失学青少年,优先招收孤、残、女、少数民族和初中文化学生,分别开设社会需求的中医药、护士、建筑装修、服装裁剪、园艺和花卉栽培等专业,提倡勤工俭学、半工半读,长短班结合、实行弹性学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实际操作技术的一专多能的人才,许多毕业后返原籍就业或创业,成为当地专业技术骨干和行业生产能手,广泛受到历届毕业生及其家长的好评。虽然历经千辛万苦和人们无法预料的周折,秦官属百折不挠、顽强拚搏,又在新长征的道路上阔步向前建功立业,她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和赤子之心,续写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雁情”!

西安庆龄技术学校1991年合并升级为院校后停止招生。随着中央号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的展开,秦官属研究员浮想联翩心潮澎湃,她与志同道合的朋友认真分析西部开发的实际情况,确认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仍然是当务之急。然而,我国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却恰恰处于低谷状态,社会需求和教育体制矛盾的症结在于办学经费的来源,坐等国家拨款和收取高价学费都行不通,只有半工半读自力求学才能振兴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西部大开发首先需要的是人才,人才开发主要依靠的是西部人民,特别是老少山边穷地区的青少年。因此,要支援西部大开发,就要解决老少山边穷地区的青少年职业教育的问题,而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只能是“半工半读,以劳养学”。所以,秦官属和她的朋友们又在忙忙碌碌地筹划着,怎样向国内外有识之士呼吁筹建“半工半读希望工程基金会”,怎样恢复和重建“国际庆龄技术学校”,怎样深化和扩大教育体制改革,为西部大开发做出自己应有的新贡献。

莫道夕阳近黄昏,老骥奋蹄从头越。秦官属和她的朋友们,在西部大开发的嘹亮号角声中,正在准备以新的实际行动和赤子之心,继续谱写祖国西部大开发的“大雁情”!

--------------------------------------------------------------------------------

-- 作者: 野百合

-- 发布时间: 2003/4/16 02:41pm

半工半读是个好主意, 不知张先生有什么样的“半工”的机会? 最好是同时能够使小孩学点知识长点见识的, 不要单纯体力劳动。

希望多交流。

--------------------------------------------------------------------------------

-- 作者: 张俊杰(客)

-- 发布时间: 2003/4/17 00:09am

关于半工半读学校之改革,1996年10月我提出一个方案,发国家教委主任,回信说已转基础教育司各处室传阅,但至今尚未见政府有新举措。其实,早在1958年刘少奇就已提倡,1965年全国已有343万半工半读在校学生,椐历史资料成绩应是肯定的,中央也发了文件。教育部1965年还制订了“5年试验,10年推广”计划,但文革时却因株连而莫名其妙被统统破坏了。这个经验和教训是应该记取的。我在改革方案中提出:实行一学年三学期(每学期4个月)连续教学和校企生产制度,学生则每学年分班轮换两个学期学习一个学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这样就实现了“劳学结合,以劳养学”目标。这样,与先行学制和教材便于稳妥过度,在制度上保证劳动与智育、体育相结合,而且同德国推广的双元制(分别在学校学习和在工厂劳动)教学模式异曲同工。这是现代教育发展方向,是“产、学、研”相结合的社会新机制产生的雏形,是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

-- 作者: 老船长

-- 发布时间: 2003/4/17 04:56am

记 得 文 革 后 期 高 中 生 也 有 半 工 半 读 , 有 一 半 时 间 在 课 堂 上 课 , 另 一 半 时 间 到工厂 , 农 村 去 学 车 床 , 插 秧 , 化 肥 , 草 药 等 。 但 那 些 劳 动 是 无 报 酬 的。

看 样 子 教 育 也 会 来 回 振 荡 的 发 展 呢 。

下面引用由张俊杰(客)在 2003/04/16 11:09pm 发表的内容:

关于半工半读学校之改革,1996年10月我提出一个方案,发国家教委主任,回信说已转基础教育司各处室传阅,但至今尚未见政府有新举措。其实,早在1958年刘少奇就已提倡,1965年全国已有343万半工半读在校学生,椐 ...

--------------------------------------------------------------------------------

-- 作者: 张俊杰(客)

-- 发布时间: 2003/4/17 05:04pm

“文革”期间是由各地推荐的工农兵大学生,推荐中只讲出身和表现(事实上有些是关系),并没有统一文化标准,因而在大学很难于组织班级教学,所以就没有办法保证其毕业生质量。当然,那时侯开门办学,强调参加社会实践(主要是所谓阶级斗争和一般劳动),与半工半读没有关系。那时侯,在经济上搞平均主义,学生参加劳动只管吃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