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家乡,每年五月初五都要很隆重地过“端午节”。每到这个节日,我都能吃上好吃的粽子。从我小时候记事起,就知道端午节是个传统节日,它的习俗比较多,像戴花花绳、门上插艾草、戴香包、妇追媳、吃粽子等,让我最难忘的是吃粽子。母亲是包粽子的能手。所以,端午节包粽子就是母亲一个人的事。我们这些孩子就等着在节日里吃粽子。说起来,母亲包粽子不仅不容易,还挺辛苦。端午节前几天,母亲就利用下午时间,去村上的芦苇地里打粽叶。天快黑的时候,母亲拎着一篮子粽叶回家了。母亲把粽叶泡在水盆里,第二天,又把粽叶放进锅里用开水煮。第三天吃了早饭,就上街买回来糯米和红枣,一个人坐在厨房开始包粽子。包一个粽子的程序:先得用三片粽叶打底子,再抓一把糯米铺在底子上,抓两三颗红枣塞进糯米里,接下来绕着一大圈包成棱角分明的三角形,用马莲绳把粽子拦腰一绑,一个粽子就包成了。就这样,母亲坐在一个小凳子上,腰一直弯了一下午,手不停地动了一下午,整整忙碌了一下午,满满的两大盆粽子出现在眼前,我们边看边添嘴唇。那时,我们还小,不懂感恩,只想着母亲能为我们做好吃的。现在想起来,为自己小时候的无知感到惭愧。母亲包粽子的手艺在村上是出了名的。村上人都称她“包粽子能手”。母亲说,包粽子说起来容易,包起来难,难就难在包时粽叶转折处,弄不好,就包不住,好多人怎么也学不会。母亲人心好,见人喜啦,又热情助人,和村上人相处甚好。村上有好几家不会包粽子,母亲就主动去给包粽子。粽子煮熟后,这几家人都自己还没吃,就端着热乎乎的粽子送到了我家,以示感谢!母亲忙完别人家,又回到家里继续忙着煮粽子。她不顾腰酸背痛,又开始烧了一锅水,把包成的粽子一个一个放了进去,开始煮粽子。先用大火煮了煮,后用温火续上,煮了个通宵,粽子煮熟了。端午节这天早上,我们一睁开眼,就闻到粽子的味道。那粽子的味道很特别,既有粽叶的清香味,又有粽子里糯米红枣熟透了的浓香味,这些味沁人心脾,令人陶醉。棕香的味道吸引着我们,催促着我们赶紧起了床,穿好衣,洗了脸,就跑着到了厨房。母亲正在厨房忙活着,见我们进来,就笑着说,今早怎么起来这么早,是不是想吃粽子啦?我们“嗯”了一声。母亲就说,粽子在案上哩,你们自己取吧。母亲允许之后,我们就跑到案前,伸手往脸盆里抓,每人抓到一个粽子后,就急不可耐地剥开来,一层一层,直到看到裹着的糯米和红枣瓤了,赶紧咬一口,就在嘴里嚼了起来。细细嚼着,就感觉出了糯米和红枣甜甜的味道,还有那种似软糖的感觉,粘在一起,嚼起来特别耐嚼,那种甜味在口里流淌,慢慢流淌到心里,令人回味不已,觉得心里甜透了。我们吃了一个又一个,好像小肚肚装的特别多,不多会儿,一脸盆粽子就剩半盆了。到了吃饭时间,母亲喊我们。我们说粽子都吃饱了。母亲知道我们爱吃粽子,就包了很多。端午过了几天了,我们还能吃上粽子。母亲这样做,就是想让我们这些孩子多尝尝粽子的甜味,多感受一下生活的甜味。每次吃着粽子,我在边吃边咀嚼之际,慢慢感觉到了这粽子里面混合在一起的糯米和红枣就是粽子的心,这心太甜了。哦,它不就像一个人的心吗?我觉得母亲就有这样的心,她的心是多么甜呀!她不但甜了别人,也甜了自己。
杨明,咸阳市作协会员,彬州市作协会员,教育工作者,文学爱好者。在《星星诗刊》《秦风》《东方散文》等刊发表过100余篇作品。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01】赵奇立:【西江月●感时十咏】(诗词)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02】杨鸿韬:【诗词九首】(诗词)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03】李爱霞:【锦绣大地】(散文)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04】郭健:【吟罢新诗襟抱开】(诗词)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05】海波:【陕北说书】(散文)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06】洪妍:【门 槛】(散文)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07】边士刚:【写给母亲的诗】(诗歌)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15】白玉稳:【不跪的山羊】(散文)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12】康凯鹏:【柿花随想】(散文)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21】杜韦慰:【醉美杨家院子】(散文)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22】刘建勋:【独居巅峰的里程碑 ——读鹏鸣《世界文学简论》】
【三秦文学名家专栏23】焦辰龙:【飞鸟相与还】(小说)
三秦宗旨:营造一片文学爱好者的乐土,共创文学梦想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