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岁时,贝时璋最喜欢吃的美味,仍然是...
106岁时,贝时璋最喜欢吃的美味,仍然是红烧肉。他的听力和视觉都大不如从前,但他的味觉却依然相当灵敏。坐在家里的餐桌旁,静静地等候着家人给自己做一道最爱吃的红烧肉,是他的一大享受。很快肉便端到了他的面前,他慢慢地伸出了筷子,夹了一块肉送入嘴里。肉酥而不碎,汁浓味醇,香糯不腻口。他嘴角露出了笑容。
这道美味菜采用了浙江人特有的烧法,看上去是红烧肉,浙江人则叫做“香酥焖肉”。做法是选用肥嫩且皮薄肉厚的五花肉,用温水洗净后放在沸水锅中浸没,汆烫约五分钟,直到煮出血水后再洗净,切成多个大小均匀的正方块。取一只大砂锅 ,用竹篾子垫底,先铺上葱,再放上拍松的姜块,然后将猪肉皮朝下整齐地排在上面,加白糖、酱油、料酒和水,再加葱结,盖上锅盖,大火烧开后改用小火焖制约两小时。待肉炖至八成酥,撇去肉汁上的浮油,倒入一只大碗中。大碗加盖,上笼蒸半小时左右即可。
贝时璋年轻时就偏爱吃肥肉,尤其是红烧肉,家里的餐桌上经常会出现这道菜。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吃红烧肉的量也越来越少了,但吃肉的频率却没有什么变化,依旧跟从前一样。
贝时璋的饮食原则是:“早上吃得饱,中午吃得好,晚上吃得少。”除了一辈子不能忘怀的红烧肉,平时他对饮食的唯一要求就是不挑食,荤素皆用,家里人做什么他就吃什么。不过,除了新鲜水果,他绝不吃生冷的食物,饭菜只吃熟的热的。一日三餐外,贝时璋基本上不吃零食,但晚年坚持每天服用维生素片,因为他认为,由于饮食总量的减少,主食中的维生素含量,已不足以满足自己身体的需要。
让人有些意外的是,贝时璋特别喜欢抽烟,从学生时代算起,竟然一抽就是60多年。1980年代,他越来越觉得二手烟会伤害别人,便对大家说,自己不抽烟了。他说戒就戒,为了周围人的身体健康,果真就彻底戒掉了,毅力惊人的坚定。
俗语“烟茶不分家”。提到烟,就不得不说贝时璋饮茶的嗜好。他最爱喝的茶就是家乡的龙井。这种茶,香气鲜嫩清高,滋味鲜爽甘醇。贝时璋在研究生物学时,偶尔会感到疲惫,就泡一杯龙井茶,解渴之余也能提神醒脑,提升工作效率。1941年的春天,浙江大学已西迁至贵州遵义。时为浙大教授的贝时璋,为了一解龙井之思,竟会专门带领学生前往湄潭参观茶场,一起学习湄潭仿制龙井和玉露的制茶工艺、泡茶流程等等,参观完毕,即以湄潭仿制龙井润喉为快。
有一年,贝时璋带着家人前往苏州狮子林参观游览。狮子林的管家请贝时璋登记姓名。他拿出名片递了过去。管家一看名片上写着“浙江大学教授贝时璋”的文字后,立刻变得十分客气,不但把贝时璋一家领进园内,还邀请他们喝苏州的茶水。茶还未入口,贝时璋就闻到了一股袭人的清香,于是他忍着烫,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顿时感觉茶水口味凉甜,鲜爽生津,隐约还有一丝花果的香味,比起自己家乡的龙井也不逞多让。
意外地喝到这么好的茶,兴奋之余,贝时璋向管家讨教茶叶的来源。管家告诉他,这是苏州最有名的茶叶碧螺春,而且还是上好的洞庭碧螺春,因为他生长在果园内,接受了洞庭特有的水土滋养,才有了独特的清香和果香。
更出他意料的是,接下来,管家又上了梅花糕、定胜糕、合子酥等苏州特色糕点请贝时璋全家品尝。贝时璋很是高兴,吃了一块便觉得香甜可口。他和管家边吃边聊,不一会儿糕点就吃得差不多了。贝时璋和家人都有些意犹未尽,准备把剩余的几块糕点打包带回去。
临走时,贝时璋准备掏钱付账,但管家却摆摆手制止了他,说不用收钱。贝时璋有些愣住了,问他为什么不收呢?管家笑着回答:“同姓是一家嘛!”这时,贝时璋方才恍然大悟,人家并非是看中他大学教授的身份。没错,在那个年代,狮子林还属于苏州贝家的私产。
在成为大学教授之前,贝时璋曾在德国留学。那时的条件比较艰苦,他经常一天只吃早晚两顿饭,午饭时间就去附近公园里转转,下午饿着肚子照常去上课。贝时璋经常会买些黑面包,就着凉水充饥。后来,家里人给他汇了一笔钱过来,他才得以改善伙食:仍然是以黑面包为主食,有时能夹一片奶酪,偶尔还能塞进去一片猪肉片,再搭配上一杯咖啡,总算是能解决吃饭的问题了。有时贝时璋解决了一个学习难题,一高兴,甚至还会和同学们去外面喝德国啤酒。
贝时璋一生都爱喝酒,但他认为饮酒的目的是流通气血,疏畅经脉,不是为了喝醉。所以,无论参加何种宴席,他都能做到限量,该停止时就绝不多喝一口。
时刻保持良好饮食习惯的贝时璋,除了正常的体检,极少去医院,几乎从不打针吃药。他在98岁以前,居然没有住过医院。生活上,他以劳动者为师。95岁时,他还每天自己动手整理卧室和工作室,把桌椅板凳抹上一遍,坚持自洗手帕、袜子和内衣。他常对别人说:“学问要比胜似我者,生活要看不如我者;不计较名利,就没有什么思想负担,心情就舒畅了;对人要厚道,自己认为对得起人了,也就心平气和了。”
有人对他的养生之道很感兴趣,他因此总结了四句话十六个字作答:“淡泊名利,宽厚待人,适当运动,清淡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