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强大的人,都想明白了一个问题:我究竟要为什么而活?
“你为啥而活?”
如果问你这个问题,你能毫不犹豫地回答出来,那说明两种情况。一种是你真的活明白了,内外纯粹如一。
还有一种是你在自欺欺人,以假为真。
反正直到现在,我也没有百分百确定自己能回答这个问题,既不够坚定,也不够专一。
打个比方,确定这个事,就像是落棋无悔——人生就这一场,定下了目标,就等于定下了赛道。从此义无反顾,无怨无悔。
我究竟要为什么而活?
人生在世,大概就这么几个追求:
1、高官厚禄,大权在握;2、名利双收,锦衣玉食;3、子孙满堂,家门兴旺;4、饮食男女,享乐主义;5、反正要比别人强……
我思来想去,第一个是没戏了。第二个也不是真心所欲。第三个有点感觉。第四个人之常情;第五个不屑一顾,我讨厌比较,我觉得这非常幼稚,无聊。
所以,我现在也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也因此,我并不是什么真正的高手。
古今中外,看看历史上的大英雄、大豪杰,他们基本都做到了所求皆真,所为皆所求。他们从不迷茫和焦虑,他们总是能够有意识、有方向的前进。
比如曾国藩就是立志做圣贤,“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自中年立志后,曾国藩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就都是围绕这个目标,毫不动摇。
有时候我挺讨厌“我们普通人”这个说法的,每次看曾国藩文章的时候,我就觉得惭愧:曾国藩原来也是跟我们一样的“普通人”啊。
曾国藩资质平常,家境一般,并不是什么天赋异禀的人,他能成为圣贤,完全是自己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其实,说自己是普通人,不过是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罢了。
据说李嘉诚办公室挂了一副左宗棠的对联:
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
这幅对联意境挺高,虽然不如曾国藩“不为圣贤,便为禽兽”的那种大志向,也是非同一般的人生哲学。
对于世事洞明的人来说,左宗棠这幅对联太绝了。它几乎道尽了人生的所欲所求,并点出了实现的方法论。
所谓的“上、中、下”和“高、平、宽”,其实就是人生的最佳态,是一种理想境界。哪怕是左宗棠自己,也无法完美实现。
但我觉得“发上等愿”这个事对每个人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人只有能够“发上等愿”,才能做到“结中等缘”和“享下等福”。
什么叫“中等缘”呢?其实,这是相对“上等”和“下等”来说的,最上等的缘分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这种。而下等的缘分就如大街上熙熙攘攘,世俗红尘中的那种善缘、恶缘或无所谓的缘分。
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缘分,就是中等的缘分。它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有其可贵之处。
而“下等福”就是平凡人的福气,如衣食无忧、儿女出息、平安喜乐之类。
不过,不管是“结中等缘”,还是“享下等福”,都需要很大的能量才行。这就需要你能“发上等愿”,才有资格享受得到。所谓“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也是一样的道理。
再直白一点说,就是一句话: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无所得”。
你有高一点的目标,那你的动力就强一些,就算得不到最高目标,退而求其次也是不错的。但如果你一开始就追求很低的目标,比如吃饱喝足之类,那这种需求最终也得不到保障,因你太弱小了。
平凡人过小日子无可厚非,可平凡不能平庸,既然来到这个世界,总不能就是为了这点追求吧。如爱因斯坦所说,不能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
所以,每个人都要想清楚自己究竟要为什么而活,从而找到人生的主旨和方向。最后,用一句话与诸位共勉:“若十年未得真理,即十年无志;终身未得,即终身无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