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为人处世之道
文丨止水 · 主播丨小夜
一提到《中庸》,大多数人冲着对字面的理解,很容易在脑海中形成这样一幅画卷:油腻滑润的“老好人”在任何立场上从不主动“站队”,因而可以左右逢源,立于所谓的“先天不败之地”。
因此,《中庸》一向被很多人曲解为混迹官场的必备秘典。事实上,《中庸》作为四书五经之一,是诸多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单纯利用这种惯性思维从字面上理解是远远不够的。
《中庸》中包含的为人处世之道,包含万象。下到自身天赋的至“诚”追求,中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上到外界社会角色扮演的合理定位。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作为《中庸》的开篇点题,指出了对“诚”的追求。当今金钱至上、流量为王的社会导向,很容易使人迷失自我,忘记了自身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追求的到底是什么,应该追求的到底是什么。
就如当下很多年轻人羡慕艺人的光鲜亮丽、前呼后拥,却往往忽略自身的条件,将自己这种天生的“秉赋”弃之不用,丢了西瓜,捡了芝麻。所谓“天命”不正是指我们与生俱来,上天所赋予我们的秉性和才能吗?
艺术家米开朗基罗,出身名门望族,他的父亲是意大利某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自然希望米开朗基罗学习好拉丁语以及意大利语,只求得儿子可以好好读书,盼望着他可以学有所成,光宗耀祖。
而现实是,米开朗基罗根本不喜欢学校的教育,也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画画。极具艺术天赋的他没有盲从父亲对他的安排,他很明白自己的天赋和才能是什么,甚至在课堂上偷偷背着老师还在画画。
米开朗基罗这种对于自身天赋的坚守终于打动了他的父亲,终于在13岁时被父亲送到一位画家那里学习画画,这才有机会涉足艺术的殿堂,日后成为文艺复兴的三杰之一。
“率性”即是根据自身的天赋去发展,这种有明确目标导向性的发展追求,可以叫做“诚”。而所谓“修道”即是对于这种求得“至诚”的过程。
通俗来讲,唯有一个人按照自身所被给予的天赋去发展,将自身的的这种天赋发挥到极致,在追求极致的过程中可以抛去斑驳的“杂质”,固守初心,才可以真正做到完善自我。
每一个个体先完成自我的定位,那么接下来的“处世”才变得有意义。庞大的社会群体就是由一个个家庭单位组成的。
《中庸》中所讲的“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的中庸之道不好高骛远,就好像远处登高必从近路开始。
同比,“处世”的第一步就是家庭关系的处理。那么,怎么样才算家庭和睦呢?
《中庸》中引入《诗经》的部分内容:“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夫妻情投意合,兄弟安顺和睦,家庭美满,妻儿愉快。
这才有了孔子的感慨:“父母其顺矣乎!(这样的父母该有多舒畅啊)。”这样和睦的家庭关系是人人都想拥有的,可如何才能做到呢?
《中庸》中也早给了我们大家提示。上古的部落首领舜深受部落人民的爱戴,他特别喜欢向其他人请教问题,又善于洞察他人话中的含义,他隐藏他人话语中的不当之处,并宣扬他人的长处。
他可以将事情的利与弊的两个极端把握好,从而去管理部落的百姓。如今,虽然部落早已不存在,但家庭这个社会单元一直存在。借鉴“舜”的智慧,应有以下结论。
在日常面对家庭成员中,应注重倾听。有效地倾听是家庭成员内部沟通的重要手段,唯有如此才能掌握日常忙碌的其他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心理动态,因而可以做出及时调整,更好地促进家庭成员和睦关系。
吸取他人的长处,扬长避短。人无完人,因此对待家庭成员理应看待他的长处与优势,尽量避免去直接“揭短”,也就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争执和批评,进一度助于家庭安定。
曾经有位企业家因为谈成了一笔很大的生意,特别高兴,邀请他的父亲去一家颇具名气的餐厅吃饭。在餐厅中,遇到了熟人,于是熟人称赞他的儿子很孝顺,而企业家的老父亲却很冷漠,直言:“这只是他为了炫耀他的成功罢了。”
所以,家庭的安定和睦就是需要了解他人,明白其他家庭成员的优势与不足,对每个人“对症下药”。
当掌握了每个家庭成员的生活和心理动态后,去迎合他的“喜好”,才可以在家庭成员的交流中“进退自如,张弛有度。”企业家如果和父亲常有沟通,知己知彼,断不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
当一个人的家庭和睦,安定团结,那么接下来对于外部社会的“处世”也就并非难事了。如何做好自己的社会定位呢?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无论出于怎样的社会地位,就应该做好目前能做的事,不要羡慕自己地位以外的东西。
恰如学生,就是要好好学习,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譬如雇员,就是要努力工作,完成企业目标,实现自我价值;若是干部,就是要做好模范作用,做到廉政公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处于上位,处于领导地位,不以自己的权位去欺辱下级。
简单来讲,世间的万事变化无常,我们永远无法预测人生的起起落落,谁可以保证自己的下属,或是那些权卑身低的其他人日后不会成为我们的同僚或者上级呢?利用权位优势去树立不明确的潜在敌人,得不偿失。
处于下位或劣势,我们也没必要攀附阿谀他人。所谓的“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早早就揭示了社会地位依靠的还是自身的才干,而不是所谓的裙带关系。
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则要求我们清楚地认识自我的社会角色定位,对于犯下的错误或是经历的逆境,不抱怨上天,也不把失败的理由强行归咎到他人身上。
就像孔子讲述的有德行的君子射箭一般,君子如果没有射中靶子,绝不会将这种失败归于靶子上,会从自身多找原因,分析问题,多多自省。
北宋理学家对“中庸”二字“中”的意思理解为不偏,合理;而“庸”字即为不易,不轻易改变。也有人将“中庸”两字归纳为中正平和的态度。这种返璞归真的为人处世之道,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