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养结合大有可为!推进发展多个专科,又一地发布2021工作计划!

来源:上海卫健委/诊锁界综合整理

上海发布《推进实施健康上海行动2021年工作计划》,其中,对多个专科建设方面作出具体指示,并优化已有专科医疗服务体系,打造世界级医疗健康领域标杆。

1

健康养老

1、社区养老

全上海市推动建设社区医养融合健康之家建设,并提供智慧养老服务,提供社区老人“一站式”运动康养服务,支持社区健康师项目试点,进一步推出运动健康师项目。

2、居家养老

▌家庭养老改造试点项目,支持家庭承担养老功能,新增50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200家社区老年助餐服务场所、5000张养老床位、2000张老年认知障碍照护床位,完成5000户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试点。

▌完善困难家庭老年人补贴制度,强化对长期失能老年人的服务,新增50家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

3、医养结合

在医养结合方面的建设有四个方面:

▌在机构功能上,推进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医疗机构;

▌在人员培养上,开展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鉴定,建立全市养老护理员信息库;

▌在法规监管上,完善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机制;

▌机构水准认定方面,开展新一轮养老机构等级评定。

4、养老法规

试点推行养老机构信用分级制度,落实《上海市养老服务条例》,制定《上海市养老服务补贴制度管理办法》、制定《养老服务机构备案管理办法》。

2

慢病管理

1、线上平台慢病协控

通过线上电子档案平台慢性病多因素综合风险评估、筛查干预和管理机制,运行慢性病综合管理平台,开展慢性病风险多来源数据综合监测和评估应用支撑系统建设,开展大肠癌、糖尿病筛查干预社区现场服务工作。

2、癌症及骨骼慢病筛查

▌制定常见癌症筛查技术方案,探索重点癌症机会性筛查在社区的服务模式,建成3家市级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和推进30家社区标准化技术推广应用。

▌研究制定骨骼慢病健康社区管理规范,指导社区全科医师对辖区内居民进行骨骼慢病的筛查、科普及各种运动康复治疗。

▌针对本市“一老一小”、职业风险人群等易感群体,联合开展慢性病气象风险预报,形成“风险预报-干预-卫生经济评估”的闭合式服务流程,并制定制定常见癌症筛查技术方案。

3

视光

加强儿童近视防控,推动近视综合防控,加大环境、行为及视力检查和屈光监测力度,指导家长改善家庭用眼环境、制订视力生长发育曲线、远视储备和眼轴长度等应用规范标准。

继续落实全覆盖屈光和视力监测,结合第五轮公共卫生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探索智慧、精准、综合干预近视。

4

心理健康

1、行业规范

继续开展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推进心理咨询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工作,开展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实习考核工作,指导市心理卫生服务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规范和自律管理

2、相关法规

初步拟定《上海市心理咨询服务管理办法》与《上海市心理咨询从业人员实习考核管理办法》,进行配合。

3、心理健康基础建设

▌持续推进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心理门诊(包括儿童青少年门诊)设置,做好世界精神卫生日心理健康宣教活动。

▌研制推广针对儿童发育和心理行为等问题的家庭和社区评估的适宜技术,推进以自闭症为切入点的儿童心理健康干预试点工作。

5

妇幼医疗服务体系优化

1、大型医疗项目建设

推进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奉贤院区、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科教综合楼、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大楼、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张江院区等妇幼健康重大项目建设。

2、服务完善

完善妇幼健康服务网络,优化无障碍交通运输服务的“硬设施”和“软服务”,将母婴设施纳入新线车站规划布局,强化中医妇科、儿科临床重点专科建设。

3、技术推进及健康管理体系

推进21个儿童早期发展基地建设,开展儿童早期发展综合服务,夯实儿童保健系统管理。推进儿童罕见病诊治中心建设,试点生命早期1000天口腔健康管理服务。

6

社区健康

开展新一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以各区为主体,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建补点与改建提升,鼓励有需求、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挂牌为社区医院。开展首批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设,实现更多居民康复下沉社区。

家庭医生服务市场建设

▌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更多学生、在职人群,满足不同人群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同时做实对老年人、慢病患者等重点人群签约服务,持续、稳步、有序地扩大签约覆盖率。

▌推进家庭医生服务市场培育试点工作,探索社会办全科服务机构参与本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实施路径,扩大高品质家庭医生服务供给。

7

中医药

1、中医促进

▌建设“区域+专科”中医医联体,完善考核机制,使中医参与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及传染病防治。

▌推进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和国家中医应急医学救援基地建设,加强各级中医医院发热门诊、急诊科等重点科室建设,提升传染病中医药应急和救治能力。

▌以中医专科专病联盟、中医专家社区师带徒、社区中医特色诊疗服务品牌培育等项目建设为抓手,加强社区中医特色专病(专科)建设,推进区域中医专科诊疗中心合作共建。

▌推进中高端中医医疗机构合作交流。

▌促进中医非药物疗法融入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支持建设一批非药物疗法示范中心,探索建立一体、同质的长三角中医药质控体系。

▌开展重大传染病、慢性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推进中西医临床协同,在综合专科医院探索推广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2、中医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

落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家庭医生服务规范等工作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任务要求,推进中医药在家庭医生团队服务中的全覆盖,推广针对性的中医药适宜技术。

3、中医海外推广

▌支持中医药海外中心发展,提升中医药海外影响力,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共商、共建、共享的海派中医特色卫生资源。

▌探索突破中医药贸易瓶颈,鼓励“海上中医”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开展远程会诊,打造跨境中医健康服务平台。

4、中医文化及监管

▌启动本市及长三角地区各中医流派对疾病认识的溯源研究;建设长三角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探索基于中医药文化特色小镇(街区)的治未病三级网络建设,建立中医药健康理念和服务全覆盖的社区模式。

8

商业保险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以互联网为媒介为居民提供保险保障和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合作,推进医疗保险费用结算直付。

▌推进商业保险公司的大病保险信息系统与医疗保障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

▌强化健康服务行业拟上市、挂牌资源培育,支持健康服务企业运用资本市场工具发展壮大,引导和督促金融机构做好健康领域金融服务。

9

高水平医疗建设

▌支持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等健康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鼓励依托高水平医院,培育以临床研究和转化为特征的新兴健康服务业园区。

▌鼓励有条件的公立医院建立国际医疗部,推进医疗服务标准与国际接轨,推动国际医疗旅游、互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发展。

▌启动智慧医院一体化与标准化建设。拓展多样化的互联网医疗服务,提供以常见病和慢性病为主的线上咨询与复诊、在线处方、医保移动结算、药品配送等线上服务。

END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