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历史 韩鹏宇 | 绥化地区明代地理分布图

确定绥化地区在明代分布情况,沿着呼兰河这条主线即可有所发现。纵观人类的文明史,均与河流息息相关。呼兰河流域支流、干流遍及绥化地区不是巧合,恰恰印证了绥化地区的文明史与呼兰河息息相关这条历史规律。把我们的目光定位在明代,想要看找到祖先们,必要寻找呼兰河——我们的母亲河。按着这样的思路,我们首先要寻找,呼兰河,在明代它的名称叫什么,因为历经王朝更替数百年的沧桑巨变,地名不断变化,这是极容易模糊了我们视线的。

呼兰河的前身即为“忽刺温河”、“忽拉温江”、“哈刺温水”、“哈刺浑水”等称,已为学术界共识,这里不再赘述。从各方面资料来看,这些名字大抵沿袭了女真语的发言——即后来的满语,而确定并流传这些名字的时间应在明代之前,即至少在元代就已沿用这些名字。

那么明代,我们找不到关于“呼兰河”的记载,但能够找到“忽刺温河”很多的记载——历史本身从未曾断流过。

这里有一点需要声明,就是确定呼兰河的大抵位置,我们还需要考虑到河流是否改道的问题,毕竟时过境迁数百年了,发生河流改道属正常的自然变化,好在黑龙江地域,数百年来没有发生过特别巨大的地质活动,对于自然界而言,所谓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也不过是弹指瞬间。如此,呼兰河尽管支流存在变化,但大抵流向未变,汇流松花江,向东归海,亦如历史的演进方向,终滚滚向前。

回到前面所说,查找忽刺温河,《辽东志》卷一记载:“忽刺温河,城北九百里源出北山南流入松花江”,这里的城指今辽宁省开原市,明代1里与清代1里距离大抵相同,北900里,折合450公里,到今兰西县南部,此河既然汇入松花江,那么毫无疑问就是今天的呼兰河,因此此区域内没有别的河流,由此可推断,此处所言“忽刺温河”即今天的呼兰河,位置正处绥化地区。

《明实录》卷二十五记载:“忽刺温等处女直野人头目西阳哈、锁失哈等来朝,贡马百三十匹,置兀者卫,以西阳哈为指挥使,锁失哈为指挥同知”。从这个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永乐元年的时候,从忽刺温这个地方来了名叫女直野人族群的头目,一个叫西阳哈,一个叫锁失哈,二人向永乐皇帝进献了130匹马。作为回报,永乐皇帝在忽刺温设立兀者卫,并任命西阳哈为指挥使(正三品),锁失哈为指挥同知(从三品)。除了这些信息外,我们据此知道了忽刺温地域生活的族群是女直野人。女直和女真是一个意思,因为和辽兴宗耶律宗真名讳上都有“真”字,故被改称女直。

据此,我们可知,明代初期、中期,生活在绥化地区的为女真人,海西女真,这个族群后来越过了松花江南迁。他们的生活不是此文讨论的内容,以后我们再论述。

据此,结合明史,1982年谭其驤《中国历史图文集》和1982年杨旸《明代奴儿干都司及其卫所研究》这两本书,可知绥化地区在明代属奴儿干都司辖区。辖区内,按照地域分布,各地分属不同的卫,具体如下:

绥化、兰西东、庆安西,属兀者卫,永乐元年设;

青冈、望奎,属兀者右卫,永乐二年设;

海伦、绥棱西,属兀者后卫,永乐二年设;

兰西、肇东,属塔山卫,永乐四年设;

庆安、绥棱南,属纳刺吉河卫,永乐五年设;

绥棱东,属阿者迷河卫,永乐六年设;

明水、安达西,属朵颜卫,洪武二十二年设。

点击图片放大观看

注:卫,一般兵力不少于5000人,人口数万之多

各卫辖区边界由于地广人稀并不明显

忽刺温,意为红色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