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路花语 | 冯仲平:读江岚诗有感
偶读《滏漳诗苑》2020第3期刊载江岚组诗,立刻就被作品的独特意境和鲜明个性所吸引。组诗包括《秋夜读书偶感》《丹河远眺》《辛卯秋日过原平石鼓祠怀介子推》《梧桐》《秋槐》《观明清画意》《故乡琐忆》七首,兹就《秋夜读书偶感》简要谈谈感想。先录作品于下:
可以认为,所谓“隔”就是遣词造句不直截了当地说,而是故意引经据典掉书袋,或者挖空心思寻找相应的“代字”,如上句用“谢家池上”指代“春草”(谢灵运《登池上楼》中有“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之句),下句用“江淹浦畔”同样指代“春草”(江淹《别赋》有“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之句)。他如用“桂华”代“月”,用“红雨”、“刘郎”代桃,用“章台”、“霸岸”代柳等等,皆指这种做法。诗人的学问炫耀出来了,而诗歌的艺术韵味荡然无存了。
那么,什么样的表达才算“不隔”呢?王国维也举了些例字加以说明,如“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等等,不用典故和代字,直接使用最常用的词语构造诗句,既通俗易懂,又简洁明快。关于这个问题,梁代钟嵘《诗品》早经论述,兹引如下:
钟嵘所主张的“直寻”,意思是把最常用的词语登时抓来就用,把眼前最常见的景物随手写进诗中,而不是煞费苦心、绞尽脑汁、极尽推敲、惨淡经营进行挖补拼凑,弄得一首诗好像一件补丁摞补丁的旧衣服。
作诗是一种创造行为,无论结构立意还是遣词造句,必须是一个求新的过程,显然使用典故和代字不能给人面目一新的效果,因为所有的典故和代字都是前人用滥了的东西。
且看江岚此诗,所有词语无一不是日常所用。“窗里”、“窗外”、“诗人”、“壁虎”、“坐”、“藏”,都是再通俗不过再明白不过的词语;虽然,“吟哦”与“杀戮”两个词语显得有点文绉绉的,殊不知正是这两个文绉绉的词语,更加反衬出其他词语的通俗直白。这是一种刻意用心却不露痕迹的巧妙组合。因为直白,读者不假思索;因为直白,意境澄明显豁;因为直白,诗意含蕴无穷——字里行间,言外之意,深厚沈著,弥散广远,全诗虽然只有简短直白的二十个字,而诗歌的意境却弥散于无尽的宇宙空间之外了。
认真阅读,仔细咀嚼,这首小诗有太多的妙处,刻意的匠心含而不露,鬼斧神工巧妙地隐匿于直白的词语背后,艺术技巧似乎顺手拈来,自然天成而显得天衣无缝,几乎让读者看不出丝毫端倪。在这首诗中,作者运用了多重对比的手法:
窗里与窗外,形成空间位置的对比;诗人与壁虎,形成拥有高级智慧而从事精神劳动的大诗人与位于自然界食物链底端完全依靠本能求得生命存在的小壁虎之间的对比,这种对比悬殊而落差巨大;而这恰恰是世界的本来面目,就像嫉妒只发生在彼此地位能力水平差不多的同一空间的人群那样,高端的诗人与底端的壁虎没有彼此伤害的客观需要。而两者还是有统一性的,在最低生存的基点上,诗人和壁虎都需要物质能量;诗人和壁虎同处一室,巨大的等级落差和迥异的生存状态,并不妨碍他们共同享用这一盏明灯。诗人在“吟哦”,这是明显的动态行为;壁虎准备“杀戮”,这是蓄势待发尚未付诸行动的紧张状态。在诗人和壁虎之间,虽然没有明显的利害冲突发生,但是诗人“吟哦”的声音可能会干扰壁虎捕食效果,壁虎捕食的对象一般是小型昆虫如爬虫、蚊蚋之属,吟哦造成的空气振动会把壁虎的猎物吓跑;而诗人却把壁虎摄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成了诗歌意境中的一个重要元素。诗人“坐”在明处,壁虎“藏”在暗处,同样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了诗歌的艺术趣味。
还要说一下语言情态的对比:“吟哦”与“杀戮”,与其他所有词语情态具有明显不同,从而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两个词的庄重严肃甚至凛冽的气息好像从字里行间洋溢出来,让读者都能感受到一种身体和精神的紧张,与前两句的安宁静谧、祥和温馨形成了明显的不和谐。貌似静止的灯光和斗室,其实潜藏着血腥的杀机,紧张的空气可能在瞬间爆炸,生死存亡的机关一触即发。再深入品味,诗人的“吟哦”只是表面的平静,壁虎的捕食出于本能,而诗人的静观则洞察整个世界,使用“杀戮”一词,隐隐透露了诗人内心的波澜,貌似平静的“吟哦”,其实遮蔽着紧张的生命律动。对于小小壁虎的捕食行为(还在捕食未遂阶段),诗人竟然使用了“杀戮”这样散发着血腥气息的词语,这种故意的大词小用,意在宣示有限生命的庄严与生存环境的险恶。语词的直白与诗意的含蓄,形成一种最深刻的对比,一切在暗夜里谋划,一切在平静中发生……
这首诗澄明、宁静而含蓄,显示出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和熟练驾驭语言的能力。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有句名言:“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作者选择语词,呼唤物的现身,使世界达到澄明之境,诗的意境因之被创造出来。语词直白,既是显著的特点,也是突出的优点。这首诗有点像王维的《辛夷坞》:
点击回顾
书 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