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黄清心丸
1 拼音
niú huáng qīng xīn wán
2 英文参考
Niuhuang Qingxin Wan[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bezoar sedative pills[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niuhuang qingxin pills[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niuhuang qingxin wan[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牛黄清心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九首。常用方为《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又称'局方牛黄清心丸'[1]。
牛黄清心丸中成药的主要成分为牛黄、当归、川芎、甘草、山药、黄芩、苦杏仁(炒)、大豆黄卷、大枣(去核)、白术(炒)、茯苓、桔梗、防风、柴胡、阿胶、干姜、白芍、人参、六神曲(炒)、肉桂、麦冬、白蔹、蒲黄(炒)、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羚羊角(用代用品)、朱砂、雄黄。具有清心化痰,镇惊祛风的功效。用于风痰阻窍所致的头晕目眩、痰涎壅盛、神志混乱、言语不清及惊风抽搐、癫痫。
4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方之牛黄清心丸
4.1 别名
局方牛黄清心丸[2]。
4.2 组成
白芍药、麦门冬、黄芩、当归、防风、白术各一两半,柴胡、桔梗、川芎、茯苓、杏仁各一两二钱半,神曲、炒蒲黄、人参各二两半,羚羊角、麝香、冰片各一两,肉桂、炒大豆黄卷、炒阿胶各一两七钱半,白蔹、炮姜各七钱半,牛黄一两二钱,犀角二两,雄黄八钱,山药七两,甘草五两,金箔一千二百张(取四百张为衣),大枣一百枚(蒸熟,去皮核,研为膏)。
4.3 制备方法
上药为细末,炼蜜与枣膏为丸,每两作十丸。
上除枣、杏仁、金箔、2角末及牛黄、雄黄、龙脑、麝香4味外,共为细末,入余药和匀,用炼蜜与枣膏为丸,每两作10丸,金箔为衣。
4.4 功能主治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一之牛黄清心丸主治诸风缓纵不遂,语言謇涩,心神恍惚,怔忡健忘,头目眩冒,胸中烦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愦,及心气不足,惊悸悲忧,虚烦少眠,喜怒无时,或发狂癫,神情烦乱。
主治诸风缓纵不随,语言蹇涩,心怔健忘,恍惚去来,头目眩冒,胸中烦郁,痰涎壅塞,精神昏愦。又治心气不足,神志不定,惊恐怕怖,悲忧惨戚,虚烦少睡,喜怒无时,或发狂颠,神情昏乱。小儿五痫天吊,急慢惊风,潮热发搐,头目仰视,或发痘疹,郁结不出,惊过昏迷,一切怪病。
4.5 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食后温水化下。
每服1丸,温水化下,食后服;小儿惊痫,酌量多少,竹叶汤温温化下。
4.6 附注
大牛黄清心丸(《古今医统大全》卷八十八)。牛黄丸(《医便》卷五)。《续医说》:《和剂局方》皆名医所集,可谓精矣,其间差舛者亦有之,且如牛黄清心丸一方,用药29味,药性寒热交错,殊不可晓。昔见老医云,此方止是黄芩、麝香、龙脑、羚羊角、牛黄、犀角、雄黄、蒲黄、金箔9味而已,自千山药以后21味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补虚门中山芋丸,当时不知何故,误作一方。以上载周密《癸辛杂志》,余始得此说,甚未以为然,及考诸方书,果信二方之合而为一也。
5 《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一方之牛黄清心丸
5.1 别名
5.2 组成
牛黄二分半,朱砂一钱半,黄连五钱,郁金二钱,黄芩、栀子仁各三钱。
5.3 制法
5.4 用法用量
每服八至九丸,灯心煎汤送下。
5.5 功能主治
《痘疹世医心法》卷十一方之牛黄清心丸功能清热解毒,开窍醒神。治心热神昏。
5.6 药理作用
6 《疡医大全》卷十七引窦太师方
6.1 组成
胆南星一两,防风、黄连、雄黄各二钱,五倍子、玄参、天竺黄、桔梗、茯苓、茯神、当归、犀角、荆芥各一钱,冰片、珍珠、麝香各五分,牛黄、轻粉各三分。
6.2 制法
6.3 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薄荷煎汤磨服。
6.4 功能主治
7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牛黄清心丸
7.1 处方
羚羊角(镑.另研.一两) 麝香(另研.一两) 龙脑(另研.一两) 人参(去芦.二两半) 蒲黄(二两半) 白茯苓(去皮.二钱半) 芎藭(一两六钱半) 柴胡(一两六钱半) 杏仁(另研.一两六钱半) 桔梗(一两六钱半) 防风(去芦.一两半) 白术(一两半) 白芍药(一两半) 麦门冬(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神曲(一两半) 当归(一两半) 阿胶(炒.一两七钱半) 大豆黄卷(一两七钱半) 肉桂(一两七钱半) 干姜(七钱半) 牛黄(另研.一两二钱) 犀角(另研.二两) 雄黄(另研 八钱) 金箔(一千二百箔) 甘草(五钱) 乾山药(十两) 白蔹(七钱半) 大枣(另研.一百个)
7.2 炮制
上除大枣、杏仁、金箔、羚羊角、犀角、麝香、龙脑、雄黄另研,余药别研为细末,入羚羊角等七味。入内再研和匀。将大枣煮熟去皮核,捣烂如泥。同炼蜜为丸,每一两作十丸,金箔为衣。
7.3 功能主治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之牛黄清心丸主治诸风缓纵不随,言语蹇涩,痰涎壅盛,心怔健忘,或发癫狂,并皆治之。
7.4 用法用量
每服一丸,食后温水下。
7.5 出处
8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之牛黄清心丸
8.1 别名
8.2 处方
黄连(生)15克 黄芩 山栀仁各9克 郁金6克 辰砂4.5克 牛黄0.75克
8.3 制法
8.4 功能主治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之牛黄清心丸具有清热解毒,开窍安神之功效。治温邪内陷,热入心包,身热烦躁,神昏诂语;中风痰热内闭,神昏语謇,及小儿惊风,发热抽搐。
8.5 用法用量
每服7~8丸,灯心汤下。
8.6 药理作用
对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和降温作用 《中成药研究》1986(11):29~31,实验表明,本方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作用部位主要在脑干及大脑。能降低大鼠正常体温及酵母菌致热大鼠的体温,作用较强且持久,还能提高小鼠耐高温的能力,显着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其药理作用是多方面的,既有显着镇静、镇惊、解热作用,又能提高小鼠耐高温、耐缺氧能力。
8.7 方解
方用牛黄清心解毒,豁痰开窍为君;黄连,黄芩、山栀清热泻火为臣;郁金芳香开闭,朱砂寒凉重镇,用以开窍安神,共为佐使。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开窍安神之功。
8.8 出处
《痘疹心法》卷二十二
9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方之牛黄清心丸
9.1 组成
牛胆南星1两,麝香5分,珍珠5分,冰片5分,黄连末2钱,防风末1钱,荆芥末1钱,五倍末1钱,桔梗末1钱,玄参1钱,茯神1钱,当归1钱,雄黄2钱,轻粉3分,天竺黄1钱,犀角末1钱。
9.2 功效主治
《疮疡经验全书》卷一之牛黄清心丸具有开关解热之功效。主治弄舌喉风,锁喉毒。初生于耳前听会穴,形如瘰疬,渐攻咽喉,肿塞疼痛,妨碍饮食。
9.3 用法用量
每服1丸,用薄荷汤磨服。
9.4 制备方法
11 《张氏医通》卷十三方之牛黄清心丸
11.1 组成
牛黄3钱,羚羊角(勿经火,镑为末)3钱,茯苓3钱,白术(生用)3钱,桂心3钱,当归3钱,甘草3钱,麝香2钱,雄黄(炼,水飞净)2钱,龙胆钱半,人参5钱,犀角5钱。
11.2 功能主治
《张氏医通》卷十三之牛黄清心丸主治初中风,痰涎壅盛,昏愦不省,语言蹇涩,瘈疭不遂,一切痰气闭塞证。
11.3 用法用量
临用开化,沸汤、姜汤任下。
11.4 制备方法
上药各取净末配匀,蜜和成剂,分作50丸,金箔为衣,待干蜡护。
11.5 各家论述
《医略六书》:气虚痰热,热盛生风,故关窍闭塞,神昏不语焉。牛黄凉心豁痰,茯神安神渗湿,雄黄坠痰燥湿,白术健中燥湿,犀角、羚羊角清逆上之痰火,人参、当归益既伤之气血,麝香开窍,龙脑通关,甘草缓中泻火,少佐桂心,为寒因热用之向导,蜜丸甘润,金衣坠热,蜡护以完其气味也,沸汤化之以补中,姜汤下之以豁痰,务使气血调而脉自敛、痰火降而风自熄,神自清矣。原方品味冗杂故节之。
11.6 附注
本方即《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牛黄清心丸”裁定。原方尚有防风、黄芩、麦门冬、白芍、柴胡、桔梗、杏仁、芎藭、阿胶、大豆黄卷、蒲黄、神曲、干姜、薯芋、大枣一十六味,因太冗杂,故去之。
12 《活人方》卷一方之牛黄清心丸
12.1 组成
西牛黄3钱,犀角尖(锉末)5钱,羚羊角(锉末)2钱5分,茯神3钱5分,当归身(酒洗,焙干)3钱7分5厘,川芎3钱5分,白芍(酒润,炒黄)3钱7分5厘,阿胶(蛤粉炒珠)4钱3分7厘,真神曲(炒)2钱5分,甘草(生用)1两2钱7分,柴胡3钱2分,防风3钱7分5厘,桔梗3钱2分,杏仁(去皮尖)3钱2分,黄芩3钱7分5厘,黄连4钱3分7厘,蒲黄3钱1分5厘,白蔹1钱9分,干姜1钱9分,肉桂4钱3分8厘,冰片2钱5分,麝香2钱5分,雄黄2钱,黑枣25枚(去皮核)。
12.2 主治
《活人方》卷一之牛黄清心丸主治中风后气虚,事冗心劳,诸火内亢,风痰壅塞,神昏气乱,眩晕肢麻。
12.3 用法用量
每服1丸,临睡灯心汤化下。
12.4 制备方法
13 牛黄清心丸(局方)药典标准
13.1 品名
Niuhuang Qingxin Wan
13.2 处方
牛黄25.7g、当归45g、川芎39g、甘草150g、山药210g、黄芩45g、炒苦杏仁37.5g、大豆黄卷57g、大枣90g、炒白术75g、茯苓48g、桔梗39g、防风45g、柴胡39g、阿胶51g、干姜25g、白芍75g、人参75g、六神曲(炒)75g、肉桂54g、麦冬44g、白蔹22.5g、蒲黄(炒)7.5g、人工麝香6.4g、冰片16.1g、水牛角浓缩粉28.5g、羚羊角28.4g、朱砂69.7g、雄黄24g
13.3 制法
以上二十九味,除牛黄、人工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外,朱砂、雄黄分别水飞成极细粉;羚羊角锉研成细粉;其余山药等二十二味粉碎成细粉;将牛黄、人工麝香、冰片、水牛角浓缩粉研细,与上述粉末配研,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90~110g制成大蜜丸,或用水(加入4%炼蜜)泛丸,制得水丸,即得。
13.4 性状
13.5 鉴别
(1)取本品,置显微镜下观察:不规则分枝状团块无色,遇水合氯醛试液溶化;菌丝无色或淡棕色,直径4~6μm(茯苓)。草酸钙簇晶直径18~32μm,存在于薄壁细胞中,常排列成行,或一个细胞中含有数个簇晶(白芍)。草酸钙针晶细小,长10~32μm,不规则地充塞于薄壁细胞中(炒白术)。草酸钙针晶束长24~50μm,存在于类圆形或椭圆形黏液细胞中(麦冬)。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甘草)。韧皮纤维淡黄色,梭形,壁厚,孔沟细(黄芩)。联结乳管直径14~25μm,含淡黄色颗粒状物(桔梗)。石细胞橙黄色,贝壳状,壁较厚,较宽一边纹孔明显(炒苦杏仁)。果皮表皮细胞黄棕色至红棕色,表面观多角形,断面观角质层厚约10μm(大枣)。种皮栅状细胞淡黄色,长45~80μm(大豆黄卷)。花粉粒黄色,类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30μm,外壁有微细疣状突起(蒲黄)。不规则细小颗粒暗棕红色,有光泽,边缘暗黑色(朱砂)。不规则碎块金黄色或橙黄色,有光泽(雄黄)。不规则碎块灰白色或浅灰黄色,稍具光泽,表面有灰棕色色素颗粒,并有不规则纵长裂缝(水牛角浓缩粉)。
(2)取本品大蜜丸3g,剪碎,加硅藻土2g,研匀,或取水丸2g,研碎,加三氯甲烷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胆酸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异辛烷—乙酸乙酯—冰醋酸(15:7:5)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3)取本品大蜜丸6g,剪碎,加硅藻土3g,研匀,或取水丸4g,研碎,加乙醚3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备用,滤渣挥干乙醚,加甲醇3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水15ml微热使溶解,用盐酸调节pH值为1~2,用乙酸乙酯振摇提取2次,每次20ml,合并乙酸乙酯液,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黄芩苷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乙酸乙酯—丁酮—甲酸—水(5:3:1: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2%三氯化铁乙醇溶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4)取本品大蜜丸15g,剪碎,加硅藻土7g,研匀,或取水丸8g,研碎,加三氯甲烷50ml,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弃去三氯甲烷液,残渣挥去溶剂,加水饱和正丁醇50ml,超声处理40分钟,滤过,滤液加三倍量氨试液洗涤,分取正丁醇层,蒸干,残渣加甲醇1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人参皂苷Rb1对照品、人参皂苷Re对照品、人参皂苷Rg1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各含1mg的混合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4~6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甲醇—水(65:35:10 )10℃以下放置12小时的下层溶液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105℃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5)取(鉴别](3)项下乙醚提取液,挥干乙醚,残渣加乙酸乙酯0.5 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当归对照药材0.5g,加乙醚20ml,超声处理10分钟,滤过,滤液挥干,残渣加乙酸乙酯0.5ml使溶解,作为对照药材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Ⅵ 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6~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荧光斑点。
13.6 检查
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 A)。
13.7 功能与主治
清心化痰,镇惊祛风。用于风痰阻窍所致的头晕目眩、痰涎壅盛、神志混乱、言语不清及惊风抽搐、癫痫。
13.8 用法与用量
13.9 注意
孕妇慎用。
13.10 规格
水丸 每20粒重1.6g;
大蜜丸 每丸重3g。
13.11 贮藏
密封。
13.12 版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4 牛黄清心丸说明书
14.1 药品名称
14.2 剂型
大蜜丸:3g。
14.3 牛黄清心丸的主要成份
牛黄、麝香、黄芩、苦杏仁(炒)、茯苓、桔梗、朱砂、雄黄、羚羊角、水牛角浓缩粉、冰片、人参等28味。
14.4 牛黄清心丸的功能主治
清心化痰,镇惊祛风。 用于神志混乱,言语不清,痰涎壅盛,头晕目眩,癫痫惊风,痰迷心窍,痰火痰厥。
14.5 注意事项
孕妇慎用。
14.6 牛黄清心丸的用法用量
每次1丸,每天1次。
15 参考资料
- ^ [1]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 ^ [2] 李经纬等主编.中医大词典——2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