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1 5 N”数字赋能多领域发展 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样板
平台思维,打造数字经济产业生态
借助头部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引领示范,山东青岛以生态思维提升产业集聚“浓度”,逐渐集聚起产业资源优质力量,数据产业生态不断完善。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数字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从加强要素资源供给、培育数字经济生态、加大项目扶持力度等方面推出17条专项政策,鼓励数字经济发展。同时,青岛重点培育5G高新视频实验园、青岛国际创新园、青岛国际特别创新区等6个数字经济园区,目前园区年主营业务收入超900亿元,累计引入企业总数达4367家,华为、京东方、中瑞集团等50余家优质企业,齐鲁基金(北方基金)等多项产业基金纷纷入驻。而以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等为“第一方阵”的7个数字经济平台项目也正在全面加速推进,目前7个数字经济平台年营收规模超过195亿元。
良性发展的产业成长“热带雨林”,离不开“乔木”参天、“灌木”茁壮,更要有“草木”葱郁。目前,青岛市成立产业工作专班,组织市、区(市)两级同步启动“百家大数据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并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首批梳理了10家2020年度青岛市大数据示范型企业、20家2020年度青岛市大数据高成长型企业。目前青岛市大数据领域规上企业达到179家,仅2020年1—8月,青岛市大数据核心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40.6亿元,同比增长6.6%。
加快赋能,实现产业数字化转型
60岁的“老青岛”刘杰以前最爱逛商超实体店,不过最近他“迷”上了逛网上商城。“以前逛街要足行万步,现在简单多了,只需指尖挥舞。”青岛传统商贸企业网上商城的开通方便了市民。
不断提升的口岸物流电子化水平,实现了海运集装箱提货单、设备交接单的同步电子化流转,企业可享“一站式”通关服务。“提箱手续由原来2个工作日缩短为0.5个工作日,时间缩短了,费用也节省了不少。”从事外贸行业的青岛人孙兴说。
青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角度、全链条的改造,通过网络打通智慧城市各个环节,在商业、工业、服务等领域为市民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全要素生产及服务效率。当然,这种现代信息技术的数字化转型改造,不仅改变了市民的日常生活模式,也悄然改变了传统的工业、农业生产方式。
工信部2020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试点示范项目中,青岛5个项目入选,示范项目数量居山东省第一。其中,中车青岛四方车辆研究所有限公司的智能运维大数据融合应用,综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起融车联网智能综合感知系统、大数据中心专家系统平台为一体的综合系统,为轨道交通行业车辆运维提供全寿命周期的大数据服务,车辆检修模式由计划修向状态修全面转变,实现1200列动车组在线实时监控、运营故障预测,全面提高轨道交通行业智能化运维水平;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立足于橡胶轮胎行业,聚焦集团智能制造优化升级和大数据利用,在原有信息化系统基础上构建企业级工业大数据平台,规范数据标准,全面贯通企业制造过程质量、智慧供应链、销售服务优化提升等环节的信息采集、共享、分析、决策,加强企业大数据的挖掘分析,优化关键环节的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
“围绕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的目标,青岛不断培育工业数字化转型示范项目,助力工业领域数字化转型。”青岛市大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不仅如此,青岛市也在推进农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积极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目前,青岛市建设现代农业物联网应用园区140多个、智慧农业应用基地26个,并推动智能农机装备投产应用,开展精准作业、精准控制建设试点,无人驾驶小麦联合收获机、无人植保机等作业效率提高20%以上。
强化应用,不断开放城市应用场景
发展工业互联网,最需要的是应用场景,最难的是向应用场景渗透的过程。青岛市全面推进“数聚赋能”专项行动,推动开放医疗、人社、交通、信用、教育等城市应用场景,引导各类企业参与智慧城市建设,使数据要素充分互动耦合,为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一份智慧城市青岛方案。
目前,青岛市推行《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大数据服务的指导意见(试行)》,鼓励政府在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向社会购买包括大数据采集、存储等在内的11类服务,借助市场配置手段优化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在医疗领域,基本实现线上线下的预约支付和智能导诊服务。在人社领域,30余项社保、就业相关接口正同工商、农商等多家金融机构实现开放和对接,实现了“静默”养老认证,认证率达到92.6%。
除了公共服务领域,在交通领域的场景开放也正在加速推进。通过交通服务数据的共享融合,促进多种出行方式相互衔接,提升交通疏导、应急救援、车辆引导等服务能力。目前,米图出行通过“产业+互联网”的模式完成传统道路客运企业的转型升级,已经累计投资1.2亿元,运营范围已覆盖青岛全域。真情巴士集团智慧公交实现基于车辆的人、车、物、路、客全要素信息网联,使得公交事故损失同比下降55%,调度管理效率提升20%,车辆利用率提升10%。
通过政务数据中台完成企业贷款审查,提升贷款审批效率,平均可为每户企业节省1天时间。青岛市政务数据平台对外开放涉企信用应用场景,这也极大地破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金企通”融资服务平台破解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对接有融资需求的企业数量为703家,已成功对接34家,已发放贷款金额5120.4万元。(记者任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