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尽神危的时候,心脉,已经开始呼号了
上卷 第五十三回 第一节:
【原文】
话说宝玉见晴雯将雀裘补完,已使的力尽神危,忙命小丫头子来替他捶着,彼此捶打了一会歇下.没一顿饭的工夫,天已大亮,且不出门,只叫快传大夫.一时王太医来了,诊了脉,——
【端木持易见解】
象,有形象,有抽象。
形象是表面形式,抽象是本质内容。
有什么样的表面形式,就有什么样本质内容。
我们常常就是由表如里,由表面现象去认识本质内容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世界,认识真理,认识人,都是如此。看病,自然也是如此。
脉象,很多人不了解,它就是我们认识疾病的一种手段。望闻问切是最常用的四种古代诊疗疾病的手段。当然,实际上远远不止这些。
今天,我来说说脉象。
脉象的原理,其实一点都不复杂。只不过过去没有定量分析,导致主观性比较大,医生队伍里又鱼目混珠,所以,有时候搞不准确,显得不科学。
先说为什么要有脉象这个手段。因为肉眼看不到体内气和血的情况。要搞清楚内部,最好可以有个间接的手段来分析,正好人们发现,在体表的有些部位,可以摸到血脉的振动。于是,通过脉象的长期观察,人们发现,可以达到这个认识内部气血的目的。
啥叫气?你可以理解为生命的机能;啥叫血?就是血流量。气是机能,血是提供能量的。所以,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之说。我曾经学过台湾王唯工教授的《气的大合唱》,写的非常好。他反对人体心脏供血的泵力学说,他主张人体的心脏跳动,主要提供的是振动频率,人体是通过调节心脏的频率来调节心脏供血功能的。
当然,我认为他也不全对。为啥呢?因为我认为心脏不仅提供频率,还提供血压。就像音乐方面,音调取决于频率,音响取决于强弱。实际上,我认为心脏还提供另一个东西,那就是心色。对应于音乐方面的音色。为什么我说这个呢?据王唯工先生说,心脏是12个经脉频率构成的谐波【注:谐波是由不同频率、振幅的正弦波叠加而成】,所以,它输出的能量是通过傅里叶分解到十二条经脉上的。于是,它可以调节心色即谐波,来给不同经脉分配不同的能量(以气血的形式输出。)。
王唯工据此研发了一个脉搏仪,我按照此原理,也找好友搞了一个原型机器,后来找风投基金,没有得到资金支持,这事儿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基本上,脉象的原理,我可以说,用波(或者说气)的频率,振幅,波长,三个要素,就可以搞得很清楚了。
古代没我们现在这个物理学的理论,但有朴素的思想就够了。
古代怎么来形容脉象呢?
频率方面:我们叫:数。一般是指每一次呼气的时间内,脉搏跳动几次。正常成人,脉搏的频率约为每分钟70-90次,且节律均匀,没有歇止。如一息(呼一次的时间)五至以上为数脉等;一息不满四至为迟脉;出现歇止者,有促脉、结脉、代脉等脉的不同;脉律快慢不匀者,为三五不调,有散脉、涩脉等。
振幅方面:我们叫:势。指脉搏应指的强弱、流畅等趋势。正常脉象,应指和缓,力度适中。应指有力为实脉;应指无力为虚脉;通畅状态较好,脉来流利圆滑者为滑脉;通畅状态较差,脉来艰涩不畅者为涩脉等。
波长方面:我们叫:形。指脉搏跳动的宽度等形态。每次诊脉均应诊察脉搏的大小、软硬等形状。脉形主要与脉管的充盈度、脉搏波动的幅度等因素有关。如脉管较充盈,脉搏幅度较大者为洪脉;脉管充盈度较小,搏动幅度较小者为细脉;脉管弹性差、欠柔和者为弦脉;脉体柔软无力者为濡脉、缓脉等。
最后,脉象我们还增加了一个维度,那就是:位。指脉搏的深浅。如脉位表浅者为浮脉;脉位深沉者为沉脉等。在位置这个维度上,还有一个就是三部九候说。古代诊脉,是按切全身动脉,以体察全身经络气血运行情况,从而推断疾病的脉诊方法。又称遍诊,为古代脉诊方法之一。切脉部位有上(头部)、中(手部)、下(足部)三部,每部各分天、地、人三候,共九候。我不一一介绍了。我要说的是,三个指头按寸口,这种寸口诊法,靠寸、关、尺三部来取代三部九候法,是扯淡的。这种简化,虽然方便性大大提升了,但对医生的要求变得极高了,这就为误诊和胡扯打开了方便之门。
以上频率,振幅,波长和位置(时空),和传统的数、势、形、位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我只是告诉诸位,脉象,是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基础的,它虽然不具有现代物理的系统和规范性,但是可以直通本质,可以发现疾病本质,可以治疗疾病的。
中医的现代化,应该做的工作,就是用现代物理学和生物学,去将中医理论现代化,即规范化,系统化。这个工作,我是有心无力了。因为我的物理学、生物学造诣和医学造诣,实在太浅薄了。我只有这个思想和希望,寄望于将来的有识之士。
以无限希望,作为此回的序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