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不得公开学生成绩和排名,我怎么知道孩子优不优秀?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但也并非绝对对立的概念,因为两者在词义上本来就并非反义词。

百度百科

6月1日,教育部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为保护学生的隐私和自尊心,减少攀比,避免歧视,缓解应试压力,禁止学校、教师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但要求学校采取措施,便利家长知道学生的成绩等学业信息。

消息一出,就引发了广大市民的高度关注和讨论,很多人不理解国家在解决百年大计问题上的伟大决心和难处,动不动就质疑、反对和抨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还是要相信党和国家。

对于这个规定,很多家长就有所疑问了,既然不公开成绩和排名,那我怎么知道我的孩子优不优秀呢?以往公开成绩和排名,至少我还知道孩子在整个班级中处于哪个层次。

首先要明确两点,不公开成绩和排名,不等于不让家长知道自己孩子的成绩,也不等于考试成绩不再重要。

也就是说,你作为家长,老师还是会让你知道你家孩子的考试成绩的。那么,试卷满分100分,你家孩子考个59分或者99分,单从成绩来看,优不优秀你心里还没点数吗?

另外,升学、评优等依然还是主要看成绩。清华、北大的录取分数线每年都是公开的,你家孩子平时的分数什么水平你也是知道的,有没有把握考上你心里还没个底吗?

非得跟其他同学排一下名次才心里有数?说白了,公不公开成绩和排名,并不影响家长对自己的孩子优秀与否的判断。

1、孩子不应被成绩排名分为三六九等

在我看来,规定更重要的作用是警醒家长,不要再把自家孩子当考试机器看待,而是开始真正把孩子当是个人来看待。

把孩子当考试机器看待,就是以成绩为王,你只需要把书读好,考出好成绩就行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

把孩子当是个人来看待,除了看孩子的成绩好之外,更应该关心孩子的身体是否健康,心理是否健康,思想道德有没有问题,综合能力如何,以及孩子的个性发展。因为未来孩子长大成人能否适应社会生活,这些方面远比考试成绩来得重要。

事实上很多家长并没有关心这些,不信?你可以问一下自己对孩子的评价,你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不是孩子的考试成绩?通过考试成绩排名,我们过早地把孩子分成了三六九等,成绩差的做什么都容易被歧视,而那些成绩好的犯了错,却更容易得到包容和原谅。

清明节我们全家回乡下,考虑到村里应该会有很多小朋友,我们就提前准备了零食和小玩具。回到家里,果然很多小朋友过来串门,我们就把零食和玩具陆续送给孩子们。期间,我发现堂弟的儿子一直盯着我女儿手上的玩具,我就跟女儿说把玩具让给哥哥玩一下呗。

小侄很高兴,玩了一会,就跟女儿说,妹妹,这个玩具我好喜欢,可以送给我吗?

女儿不同意,我就安慰小侄说,这个玩具是妹妹的姨婆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对妹妹来说意义重大。你喜欢的话,回头我再买一个送你。

小侄一脸不舍地把玩具还给了女儿。

节后我们准备收拾东西回城里,女儿说找不到那个玩具了。我们找了几遍,确实没找着,就猜测可能是小侄拿去了,因为农村的习惯是家里白天是不关门的,谁都能自由出入。

我就带着女儿到隔壁堂弟家,小侄一看到我们过来就要故意躲开,我问他,有没有看到妹妹的彩色玩具。他有点慌张,说,我没有拿。这个时候,弟媳从房里走出来,举起玩具问,是不是这个?

小侄一看暴露了,哇的一声哭起来,走过去抱住他奶奶的大腿。弟媳说,我还纳闷,怎么突然多了一个这么贵重的玩具,原来是妹妹的。这时,小侄哭得更大声了,他爷爷奶奶连忙安慰,堂弟也淡淡地说,你好意思哭?妹妹都没说你什么。

我本想教育一下小侄,偷东西和撒谎是不对的,可是看到他们一家人都完全不当一回事的样子,我就没多说什么,拿回玩具就跟女儿回去了。后来从我妈那得知,小侄在小学班里成绩能排前三,所以一家人都哄着宠着,有求必应的那种,不敢打不敢骂。

2、当今的孩子背负着沉重的情感负担

很多家长只知道自己焦虑,却不知道孩子们也很焦虑。孩子的焦虑不是自己给的,多是家长们给的。

现在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一来到这个世上,就有六个大人围着他转,大人会把自己拥有的最好的都给了孩子。结果是,孩子承载了太多的期许——我把最好的都给你了,你要好好学习,将来出人头地,才不辜负我对你的付出。

这种情感负担会让孩子很容易变得焦虑和恐惧,特别是面对考试成绩的时候,一旦成绩不理想,或者排名不够靠前,内心往往会有愧疚感,害怕大人对自己感到失望。

你想,孩子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就不停地强调背诵、默写、练习、考试,给孩子们压力;如果回到家里,家长们又同样是给孩子施加压力,那他们会觉得活着就是焦虑的、煎熬的,他们能有什么快乐可言?

最近网上有个视频,一位母亲给自己的女儿准备了六一儿童节礼物,好大的一个纸箱,小女孩兴奋不已,满心期待地去拆纸箱,结果一打开发现全部是练习题,表情瞬间变得失望和落寞,当场就把纸箱扔了。

快乐地学习,快乐地成长,这不是一句口号。我们成年人都知道要劳逸结合,却不懂得给孩子喘气的空间。

教育的改革,也是家长的观念转变的过程。一个优秀的孩子,首先是心理健康的,这也是《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的精神所在。效果如何,我们将拭目以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