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祀三公山碑》:深邃悠远,古劲烂漫

《祀三公山碑》,全称《汉常山相冯君祀三公山碑》,俗称《大三公山碑》,因首字泐,据清代书法家金石家翁方纲考订,刻立于东汉元初四年(117年)。原位于河北省元氏县西北封龙山三公神庙内,最早著录于元人廼贤《河朔访古记》,后湮没无闻,杳然无影,也鲜见记载。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元氏县令王治岐在城外野坡重新访得,迁于县学,始有拓本传世。翌年移至龙化寺,著录于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咸丰年间,又移至文清书院,后埋入正定隆兴寺内。1989年,被陈列于封龙山千佛洞汉碑堂。

《祀三公山碑》为长方形,高1.7米、宽0.7米、厚0.25米,碑文共10行,行字多寡不等,共200字,主要记述常山相陇西冯君为消除天灾人祸、国泰民安而祭祀三公山神的活动。

书法上,其行间茂密,大小穿插,长短变化,宛尔行草书的空间布白,由于行距相等而字距不等而具有变化中的整齐美;同时,单字结构非同一般,部首的组合变化,常常打破常规,出人意料地夸大某一个局部,使许多字展现出一种拙笨的动态,加上碑文的漫漶与剥落,从表面上又形成了完整与残缺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营造出独特的风采。

《祀三公山碑》梁启超饮冰室旧藏本,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祀三公山碑》释文:

祀三公山碑元初四年,常山相陇西冯君到官,承饥衰之后,□惟三公御语山,三条别神,向在领西,吏民祷祀,兴云肤寸,偏雨四维。遭离羌寇,蝗旱鬲并,民流道荒醮祠希罕,□奠不行,由是之来,和气不臻,乃来道要,本祖其原,以三公德广,其灵尤阙,处幽道艰,存之者难,卜择吉□治,东就衡山,起堂立坛,双阙夹门,荐牲纳礼,以宁其神。神熹其位,甘雨屡降,报如景响,国界大丰,谷斗三钱,民无疾苦,永保其年。长史鲁国颜氵交、五官掾阎、户曹史纪受、将作掾王策,元氏令茅匡、丞吴音、廷掾郭洪、户曹史翟福、工宋高等刊石纪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