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中》

关于母校二中的文章,写到现在五篇了,连同《背馍》算在内,算是六篇了。但是,二中的故事远远不止这些文字所能完全表述。如果二中的故事是一条奔流的大河,我所记述的,仅仅是万点浪花中的一两朵而已。

我要坦诚地说一句:故事本身才是主角,而不是说故事的人。有人说,“最好打扮的是历史和小姑娘”,在这里,我需要特别说明,我的关于二中三年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原汁原味儿未加掩饰的。当然,故事远远没有结束,——怎么可能结束呢?因为生活远远比文字更精彩!

今天的文字,是对前面遗漏部分的补充。

学校南院墙外面操场边上的村子就是甘河村,我也是文章发了之后才被家在附近的同学纠正的。写二中的生活,这个村子一定不能不写到。

那时候经常停电停水。停电的时候,我们的晚自习就是蜡烛,教室里烛光闪烁,大家都在专心做作业。好像老师也不用跟自习,学生们各自有各自的安排,下自习了还有人要主动加班。——二中的好就在这里,学校底蕴深厚,学生学习气氛浓郁。

停水的时候,学校水龙头没有水,我们经常三五成群地要出学校操场,向西沿甘河村街道寻找人家洗碗。

街道上家家户户前院都有压水井,人家也正坐在门前石头或者门墩上吃饭,我们便蜜嘴甜舌地堆满笑脸,“叔婶姨伯”地叫着。村里人对我们这些学生很好,知道我们要来打水洗碗,边捞着碗里的饭,边点头或者摇手示意我们:“尽管用!

逢着下雨天,那街道全是深可及膝的黄泥浆。那泥浆个粘稠啊,每走一步都要使老大劲儿,还要抻着劲儿。否则,常常脚丫子和袜子出来了,高筒油鞋还牢牢地陷在泥浆里,纹丝儿不动。我们就笑得前仰后合,把提碗的网兜在雨里轮得七摇八晃……

《二中》(一)里提到的二中老校长姓胡,祖庵镇人,他跟我讲了许多关于二中的故事。

由于在外面名头太响,省市区许多的教学现场会都安排在二中召开。有一次,省市领导跟他说:“作为省市区重点中学,你们一定多出去学习啊!”

那一次后,教育局领导带领二中、一中校长一行,从海南开始,顺沿海一带一直往北到黑龙江,把全国各地的“名校”都走了一遍。

“文革对学校的影响太大了,所谓的名校,也都跟咱差不多:百废待兴。一切都得靠学校自己干!”老人很痛惜地说,“就是那次学习40多天,逛美了。”

那之后,学校有了“从头再来”的决心,在连续几任校长的努力下,学校又恢复了实至名归的“重点”学校行列。

离开二中之后,我很少再有机会回去。大约八九年前,有一次高考监考,我们恰好被安排在二中考点监考。

二十多年了,母校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我几乎不敢承认这就是我记忆里的母校。原来的建筑布局被崭新的教学楼割裂,中央大道成了水泥大道,脚踩上去没有了早先的柔和感。——扑面而来的是崭新的陌生:我记忆中的母校是一个静雅的村姑,现在却被穿上了都市女郎的盛装,美且美矣,但总是少了点什么。

好在,那座老戏楼还在,可惜的是被人在戏台上摆了乒乓球台,有老师闲暇的时候在那里“叮叮咣咣”地打乒乓球。——真有点大煞风景的失落感。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注意到:我五篇文章后面的配图只有一张,都是那座老戏楼。为了写这些文章,我在网上搜索了关于户县二中的旧照片,很可惜:没有。我托人拍了不少照片,也很可惜,只有这张老戏楼的照片最能表达我们对于母校最本真的记忆。

2017年,我有幸参与了户县教育局《户县“十二五“教育影像》的编纂工作,正如该书《后记》里所言:“不少学校由于图片缺失,导致一些重要的活动场景无法在画册中展现。这些无法弥补的遗憾提醒我们,要重视对资料的收集和保存。”

显然,我的母校那么多很珍贵的资料,就是在这样的遗憾中丢失了。

好在,生活还在继续,母校也在努力寻求发展。

只希望,多年以后:母校更美,当初的老师们也都还健在。

——如此,最好!

(作者简介:陈启, 教师,乒乓球爱好者。工作之余喜欢写作,文风力求散淡,干净。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酸汤挂面》、《一件棉袄》、《吃搅团》、《吃麦饭》等发表于《教师报》。诗歌《船夫之歌》、《向往北方》等发表于文学陕军。)

(0)

相关推荐

  • 母校找到任正非,要求捐款100万,任总问了一句话,校长哑口无言

    母校找到任正非,要求捐款100万,任总问了一句话,校长哑口无言

  • 人美心善的谢娜,为贫困学生做了件好事

    12月8日,谢娜在微博上宣布将为母校四川电影电视学校设立奖学金,用来帮助家庭困难的同学,每年颁发一次.并回忆了自己上学时暖心的小故事. 谢娜发文如下: 记得学院上学的时候,正是家里最困难的日子,爸妈瞒 ...

  • 2021年初三毕业典礼

    十五中Yangyang 关注 2021年初三毕业典礼 2小时前 阅读435 考纪考风安全大会 6月17日下午3点半,全体初三年级同学及班主任聚集在学校阶梯教室,参加初中毕业典礼及考纪考风大会. 本次典 ...

  • 特刊│永兴中学蒋佳佳:那些年,我们在春江中学

    那些年,我们在春江中学 蒋佳佳:永兴中学语文老师,永兴中学田野文学社指导老师,郁达夫少年文学院特聘指导老师. 母校情结往往是在毕业之后才愈加深厚的.我的初中时代是在春江中学度过的,那是老春江中学,原来 ...

  • 背馍

    饥饿和寒冷对于我高中生活的侵扰,远远甚于我的童年时代. 我的三年高中生活是在离家三十多里地的户县二中度过的.八十年代,这是一所著名的省级重点学校,是一个绝佳的学习场所.我的狭窄的眼界和肤浅的认知,在这 ...

  • 关于《背馍》

    我完全没有想到,<背馍>这篇文章发出去之后,会惹起那样的轩然大波. 我也完全没有想到,我的这段回忆,勾起了那段岁月里走过的那么多人的回忆.就像在花生地或者土豆地里,只提起一棵秧苗,居然拉出 ...

  • 【吃在大荔·散文·闫忠录】背馍背出了个名堂来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20 背馍背出了个名堂来 原创/闫忠录 背馍的往事,已时过境迁,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现在回忆起来,虽然有点心酸,但那也完全是为了去中学上学读书.那时的学生 ...

  • 【大荔文学·散文·田健民】背馍上学的岁月

    点击"大荔文学"免费订阅 040 背馍上学的岁月 文/田健民 每当说起今天的孩子们上学,条件越来越好,国家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学校达到标准化建设,有的还选择了更好的学校就读.小学阶 ...

  • 张玉环‖背馍上学的日子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我到目前记忆刻骨铭心的饿有两次,一次是一九六零年在幼儿园食堂吃饭,一次是一九六六年在孟塬铁中学校食堂吃饭. 背馍上学是我家在渭南住,渭南铁中一九六六年新成立,房子没准备 ...

  • 【文学】齐蕊妮:再读《背馍记》

    [前言]<背馍记>是礼泉县著名作家马腾驰先生的一部散文集,2020年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书中文章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记录了那个时代乡村的真实生活,因此让很多跳出龙门但时刻关注着农村的中 ...

  • 青年歌唱家杨萍音乐作品《背馍》上线,点击试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离家远的学校去上学,背着馍当干粮.现在的年轻人肯定弄不懂是什么意思.那时候,农村孩子上学离家远,近的十几里路,远的几十里甚至更远,不能在家吃饭,只能背着够一个星期吃的馍去上学了.背 ...

  • 李立新//我和《背馍记》的情感故事

    我和<背馍记>的情感故事 · 李立新 <背馍记>是作家马腾驰新出的一本广受好评的散文集.其中很多的文章扯疼了我的心. 读<背馍记>里的文章,想起了前几年发生在我身上 ...

  • 大荔记忆|那些背馍上学的日子

    如梭岁月,匆匆又匆匆,不知不觉已年届半百.站在岁月的十字档口,总有些记忆永远沉淀在成长的心路历程里,伴我前行.衣食无忧的日子留不下太多的岁月印痕,背馍上学的六年却像是一枚苦难的印章,永远的镌刻在五十年 ...

  • 【陈海峰原创】背馍那年

    ▲ (题图由作者本人提供) 花季 文|陈海峰 时光飞逝,学生时期的记忆是永远抹不掉的记忆.懵懂的年代,二二的青春,时时想起,酸涩中掠过丝丝甜意,味美而又醇香. 最难忘却上学背馍的那段时光. 时光荏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