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读书就能改变命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我们查一下欧美国家,高学历,比如博士,他们的薪水跟高中毕业的薪水,差距也就在三倍以内,很多是不到两倍。最搞笑的是,很多重体力劳动者的工资普遍超过白领的薪水。以前那些读者,知音之类的杂志,不是经常报导什么常青藤名校毕业生,在街头卖艺,说的就是这事。

因为没有家庭背景,即使读了哈佛之类的名校,也照样找不到体面的工作,只能最后沦落为街头卖艺了。 最搞笑的是糖爹这事,美国好些名校的注册数量在各个大学里排名最前面,靠着出卖肉体给有钱人当玩物还学生贷款,也成为了普遍现象。当然,英国的牛津,剑桥的注册人数也在英国大学里排前几名。

欧美名校女学生为了还学生贷款做小三,二奶都成了常态化。具体新闻网上可以自己查。 当下国内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很多工地上农民工的工资一个月有上万块,都快赶上普通博士的薪水了。 八九十年代光靠个学历就能顺风顺水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硕士拿着本科的薪水,那是屡见不鲜了。

稍微长点知识:这就是劳动回报率远远低于资本回报率的结果。劳动回报率远远低于资本回报率直接导致在保证基本物质条件之后,劳动投入对个人的边际收益低于边际成本。因此,在当代无资产的年轻人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努力也无法明显改善生活,而又只要付出基本的劳动就不会饿死的情况下,他们就会选择躺平。

现在的大学生会发现小时候,数十年如一日,007式的学习。因为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很享受那种累并快乐着的状态,想着以后要做一个科学家,或者一个工程师,建设祖国,过上富足的生活。

终于,他们如愿考上一个C9的人人羡慕的专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毕业时,他们对未来充满憧憬。他们工作勤奋,秉承着能者多劳的理念,享受着后来被MY定义为福报的996。享受福报的间隙,听到周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讨论当地的房价,查了一查,仅仅才半年左右的时间,房价均价已经暴涨了50%,所有人都急切的想要上车。

他们算着要赚着30年工资,才能买得起当地一个100平米的房子时,也开始焦虑。原来努力工作,买套小房子,找个对象,生个孩子,过着普普通通的柴米油盐的生活那么难。焦虑,害怕,惶惶不可终日的心情环绕着他们,他们怕30岁之前错过了买房的这趟车,后面所有的车都上不去了。

到后来,他们越来越觉得结婚生子后柴米油盐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奢侈。一是,不管怎么努力奔跑,都只能在房价的车屁股后面吸吸尾气,车跑得太快了,只能目送;二是身体越来越糟糕,因为透支了太久,经常出一些小毛病,即使攒够首付,贷款买了房子,生了孩子,后面还有教育,医疗,养老各种各样飞奔着的车等着他们去追赶。

很不幸,大部分人没有6个钱包,把自己逼到极致,勉强追赶首班车,但那后面的车还拿什么去追赶? 终于啊,在某个加完班的崩溃的夜晚,他们看了看手机里的存款,想了想儿时的梦想。突然大部分人有种窒息的感觉,觉得人生不该是现在这样的。

哎,时代如此,习惯了就好了。

(0)

相关推荐